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译者身份塑造的启示

2019-11-13 04:38周胜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后殖民弱势归化

周胜蓝

摘 要 从后殖民角度研究翻译学近年来已成为比较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后殖民语境中,面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文化殖民,作为翻译实践者—译者,应该在翻译中慎重选择翻译的策略,以求译文能够帮助实现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理论 译者身份塑造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翻译在传统上被定义为一种客观的纯粹的语言转换过程,并预设源语言与目标语关系平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绝对中立的态度。从这一意义出发,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不会遭到现实生活中人类交流与译者所持动机所影响的纯文本转化。”(Robinson,2007:8)然而,翻译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政治及历史背景下的。 苏珊·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在其著作《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探讨了翻译与文化的交互关系,从文化,历史与意识形态出发考察了一系列翻译现象,并特别强调了译者绝不可能是天真纯洁的,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都烙上了他们所处时代与文化,及各种文化间权利关系的印记。

随后,翻译学者从“文化转向”中提到的意识形态视角继续探索,注意到了权力机构和权力关系与翻译研究关系紧密,从而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后殖民转向”。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尤其关注两种文本转换背后的文化间的权力操纵及斗争,旨在揭示译者的文化身份问题对文本的选择、策略的制定、异域文化的构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1后殖民语境下的归化与异化

在《译者的隐形》 一书中,劳伦斯·韦努蒂通过考察从十七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指出在西方翻译史上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通顺透明”的归化翻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归化的翻译总是依据本土的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疑问进行调整,为满足目标语读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如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论述到: “‘东方主义者选择翻译的文本内容需与他们所希望构建的被征服的世界形象一致。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会着重强调他们所熟悉的部分,而有意识地省略陌生的,遥远的,异国的成分。最后,他们的译文则完全是立足于殖民者的语言,原文中的特色已无处可寻。”(Said,1978:34)显然,归化的翻译构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帮助殖民者散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其实质体现了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

为此,韦努蒂提出以“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即异化翻译法来质疑,改造甚至打破占主导地位的英美文化规范,强调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韦努蒂指出,异化的翻译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它追求的是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实现文化的平等交流。(Venuti,2004:24)当前后殖民视下的归化与异化有着明确的定位,即以强势文化为预设背景,以作品从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为讨论对象,当归化、异化的论域发生对换,韦努蒂的“贬归化,扬异化”的态度取向则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甚至正好相反的结果。因此,对于在将文本从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译者可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文本的異国特质,帮助其进入目标语读者的视野,带给他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2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三空间”

对于居于弱势文化里的译者在后殖民视阈下又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呢?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或许对我们这一问题有所帮助。巴巴提出文化的“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旨在消解西方与东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他认为,这个介乎两者的“居中空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只有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才有可能排除那种两极对立的政治,并作为我们自己的“他者”出现。(Homik,1994:4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巴所谓的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宗主国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是完全建立在弱势文化的差异上,而是定位在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在当前全球化的跨文化语境中,文化疆界日益变为共有,文化译者离开自己的文化家园,在 “第三空间”里憧憬并审视本土文化,在接触和体验他者的同时,进行文化间的沟通与杂合。文化的第三空间意味着在遭遇异域文化传统的同时仍保留自身的文化身份,从而不必诉诸本土化策略。理智的文化调解可以确保文化价值的成功传播,同时也使得异化翻译变得似曾相识。

3结语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更加突出了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强调抵抗强势文化,目的在于提升弱势文化话语权力和文化身份认同。作为翻译这一话语实践的参与者—译者,由于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翻译的行为与作品也蒙上了后殖民主义色彩,因此译者应当重视自己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通过译文让各种文化得到平等对话。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的道德态度研究”(SCWY18-14); 国际油气资源区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资助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积极话语分析—基于《经济学人》相关报道的研究”(YQWH2017010)。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C]. London: Pinter,1990.

[2] Homik, B.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4.

[3] 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4] Said, Edward W.Orientalism [M]. 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5]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 郭建中.异化与归化:道德态度与话语策略-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第二版评述[J].中国翻译, 2002 (02).

猜你喜欢
后殖民弱势归化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