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造屋

2019-11-14 02:15苏雨
莫愁 2019年27期
关键词:求真老宅屋子

☺苏雨

(三)

1

两间顶头屋里,一住近十年。

我亲爱的奶奶已经过世了,家族中唯一健在的长辈就是我80岁的大祖父,我们称他爹爹。1946年土改后,爹爹带着我们一家人过日子,年纪一天天大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老人强烈要求爸妈搬回村西老宅。让我捎话给爸妈,如果再不搬回来,他死后就葬在墩子上。老人说的气话,但他迫切期望家人团聚的情感天地可鉴。

他说的墩子,就是土改时我们家分得的屋基地。宅基地西北方、紧挨柴沟的地方,有一棵并不大,但特别显眼的槐树。那是一株古槐,生长周期特别长,木质特别坚韧,农谚说,“三桑九楝一棵槐”。听我老爸回忆,自打他知事起,这棵槐树就站立在那里,似乎是我们一家的守护神,又是这块土地人事变迁的见证人。

可老宅上当时只留下老人住的两间小屋和这棵古槐。多余的屋子被拆了,有用的材料,包括一些碎砖之类的都用到建造外婆家东边的顶头屋去了。

村东的屋子是没法整体搬回来的,所谓搬回来,就得要第二次建屋。

那是1970年的事。那一年元宵恰逢雨水,见不到花容和月貌。虽然农村没钱放焰火、观花灯,但农民总想一睹农历新年第一次出现的又大又圆的月亮。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嘴里念叨着:“雨水到,回娘家。我家倒好,还要从娘家搬走。”

爸爸最懂妈妈的心,知道这么多年紧挨着外婆家过日子,虽然难,但习惯了,现在要离开,一时无法割舍。

反正妈妈是自言自语,爸爸假装没听到,只是翻着自己的笔记本,对着扉页上的家风“崇善孝为先,求真和为贵”,大声地读着。

提起笔记本,这可是我们一家的全部秘密,爸妈持家的全部大事和开支明细都记载其中,每年一本。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总想偷看,但爸爸总是藏得严实。据说,每年正月初一,作为一年记事的第一页,在每本新展开的笔记本的扉页上,爸爸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写下我们家的家训——崇善孝为先,求真和为贵。

妈妈朝着爸爸狠狠地瞪了一眼,手上依旧缝补着孩子们的旧衣服。

2

据说,爸爸用80元,在老宅上建出了坐北向南的三间泥墙茅屋。老宅地势是黄沙村的最高点,加上拔地而起的新屋子,远远望去,亮亮堂堂。

村里老人戴宝忠,看着落成的新屋,里面是毛竹、木头的桁条,外边是簇新的茅草盖着的屋面,满脸兴奋地说:“大网啊,你咯(咯:黄沙方言)祖上没砌过这么漂亮的堂屋,转机啦!”

最兴奋的是爹爹,他拉着戴宝忠老人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家娶了个好媳妇!今天的好日子,大房子,这么多孙子、孙女,人丁兴旺,全亏秀英啊!睡着笑醒了!”

屋子落成,外公亲自买红纸,挥毫题写了所有的祝贺吉语。至今,我还清醒地记得,堂屋中脊上,是“福禄寿喜财”五个大字;门口两边的对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

老爸一高兴,二、三模(模:黄沙方言)墙打好后,自己动手铲墙。此举把妈妈吓坏了,去请杨定成舅舅过来察看。舅舅转着圈,在前后墙处,竖着指头,斜眼一瞄,直夸这墙铲得“刮刮叫”,我妈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算落地。

屋子终于上梁了。都知道我们家儿女多,家里穷,三位泥瓦匠提出,别放鞭炮搞仪式,咱“破四旧,立四新”,吃点糯米圆子粥就好了。

可左邻右舍,不,是方圆好几里的邻居都不答应,早就盼望着我家上梁这一刻。天似黑未黑就守在了我家附近,等着早半夜鞭炮声一响,来抢粽子和糕点,好改善一下一直喝稀饭的生活。一看这苗头,妈妈只得临时准备。几乎一夜未合眼,洗粽叶,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蒸米糕,赶上了上梁。一声鸡鸣后,瓦工师父爬上房顶,一边敲着斧头,说着喜话,一边把糕粽抛撒下来,孩子们抢得兴高采烈。“龙凤宝地紫气扬,华堂落成福满堂。”上梁喜话,鞭炮声,孩子们的争抢声,在凌晨的夜空中回荡……

3

记得我曾向外公求证过一个问题,咱们的家风为何是崇善求真?外公告诉我,善和真是人之初心和本色,守得初心,坚持本色,方能有终。

我也曾向爸妈求证过一个问题,别人家建屋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我们家总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求家和,尽孝心,苦不堪言,还横生波折,我们家的命怎么这么苦呢?爸妈不回答我,只是说,吃得苦中苦,方为幸福人。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求真老宅屋子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出走的屋子不孤单
楼上的和楼下的
张锦绣
阎生德
老宅
山节藻棁
静与净
老宅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