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构音障碍的研究热点分析

2019-11-14 07:32韩云胡金萍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构音发文言语

韩云 胡金萍

1 引言

构音障碍包括3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体的发声和构音不清晰,称为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神经肌肉病变引起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第二种是器质性构音障碍,是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导致机能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第三种是部分发音不清晰的功能性构音障碍,这类障碍在运动、听力和形态方面均较为正常。由这3种构音障碍类型可看出,从大脑到肌肉本身的病变都可引起言语异常。脑卒中、脑瘫、帕金森氏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脑肿瘤、小脑损伤等是其常见病因[1]。

美国约有10%的人具有某种形式的语言问题,其中75%的人涉及构音异常问题或者语音问题,且构音障碍的发病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减少[2]。在中国,与脑损伤相关的交流障碍中,构音障碍发病率高达54%[3]。言语障碍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80%,其中构音障碍是脑瘫儿童一种常见的言语障碍。构音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语言能力,同时也会引起心理、行为上的障碍,降低患者的言语清晰度和社会交流能力,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检索平台中2008~2018年与构音障碍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状况,以期为我国学者和提供有益的支撑及借鉴。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检索词设定为“主题=构音障碍”,检索时间设定为“从2008年~2018年”,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经此初步检索,共得中文文献584篇。进一步删除重复文献、会议征稿等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研究文献580篇。

2.2 研究工具

采用CiteSpace作为文献分析工具。该工具主要应用于科学文献数据的计量和分析,通过直观的知识图谱,识别并展现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和研究进展和方向的软件[4]。本文借助CiteSpace的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聚类、突变关键词、时区视图等功能,绘制图谱,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和梳理近10年国内构音障碍研究的热点及进展。

3 结果

3.1 年度发文量

由图1得出,2008~2018年间发文量平均为51篇,最高峰出现在2012年发文量69篇,最低峰为2014年发文量33篇,总体浮动不大。

图1 构音障碍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3.2 主要研究者及文献机构

排名前5的高产核心作者及其发文量(见表1)。其中作者李峰的发文量为17篇,是该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注:本研究结果不区分第一作者,即文献有该作者,就将其计入作者发文量)。

高产机构按发文量排行(见表1)显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语言治疗科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共12篇。

表1 作者及机构发文量排行表(单位:篇)

3.3 关键词共现和聚类

有关构音障碍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表2,频次居前10位的关键词中,构音障碍、脑卒中、功能性构音障碍位居前3位,频次分别为242次,65次,42次。此外,共得出构音障碍、磁共振成像、脑卒中、失语症、脑干及诊断6个关键词聚类。

表2 关键词频次排行表

3.4 突变关键词

在2008~2018年间,突变率较强的7个关键词分别为磁共振成像、言语治疗、综述、功能性构音障碍、康复训练、言语训练及脑卒中。关键词开始突变时间及主要突变年份、终止年份等见表3。

表3 突变率最高的前7个关键词

3.5 关键词时区视图

关键词时区视图显示,2008年频次较多的关键词有功能性构音障碍、脑梗死及磁共振成像等,2009~2017年间脑卒中、运动性构音障碍及针刺等关键词居多,2018年持续增长的关键词有口部肌肉训练、舌针及康复治疗等,见图2。

图2 构音障碍研究时区图谱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来体现构音障碍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共现与聚类分析,得出目前构音障碍领域的研究热点有脑卒中、磁共振成像、针刺、言语治疗和功能性构音障碍等。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出现闭塞或破裂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构音障碍,发生率为30%~40%[5]。症状多表现为说话缓慢、费力,鼻音较重,言语清晰度下降,严重影响其社会交流。脑具有可塑性,通过训练进行刺激,可加快语言功能的恢复。虽然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仍存在不足,如实验设计缺乏严谨性,不设对照组或诊断标准不规范等,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认识到现存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更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期提高防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较新的神经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从而为与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等大脑相关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除言语恢复外,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运动等临床诊断方面也获取了极佳的效果。

现代医学侧重构音障碍评定及言语治疗方面,中医学研究则侧重针刺治疗方面[6]。针刺疗法可使已经失去活性的大脑细胞重新激活,从而言语及肢体活动就相应的灵活起来,神经功能也会尽快恢复[7]。徐基民等[8]运用针刺疗法对61名伴构音障碍的脑卒中与脑外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发现针刺治疗对于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目前,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已展现出结合使用的倾向,如中药针灸疗法结合物理治疗[9]、低频电刺激与言语治疗的结合[10]等,今后应继续发挥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来治疗构音障碍的优势。

言语治疗是一种对各种言语障碍和交流障碍进行评价、治疗和研究的学科,早前有许多神经病学的医生对出现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言语治疗[11]。针对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患者,有不同的言语治疗方式,如对于音调异常,可采用哈欠——叹息法以及发声放松训练等。

近年来我国关注较多的是功能性构音障碍。此类构音障碍常见的构音错误包括:/g、k/发成/d、t/,如把“哥哥”说成“的的”;/zh、ch、sh/发成/z、c、s/;把/l/发成/n/(地方语言发音特点除外);把部分非鼻音发成鼻音。功能性构音障碍因非神经肌肉病变,也非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无明显病因而持续受到关注。

整体来看,以脑卒中为代表,由于其引起构音障碍的高发生率,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腭裂等疾病在临床上的成效,如华培生等[12]分析了101例儿童唇腭裂临床病因;孙怀玲等[13]研究了头穴透刺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等;磁共振成像和针刺等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医疗手段的应用,促进了言语治疗方法的多样化,目前治疗方法结合的趋势已逐渐兴盛;不仅仅是功能性构音障碍,针对儿童不同类型的构音障碍,以及儿童自身个性,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理论体系,推动“医教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构音障碍的研究在针刺疗法、唇舌训练等言语治疗方法,各类构音障碍特点、评估等理论和脑卒中、腭裂等障碍的临床实例方已取得了一些进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

5 展望

5.1 促进治疗方法系统化,加快研究成果实践转化

针对构音障碍研究存在的零散性问题,首先在系统化方面,要重视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达到互取所长、优势互补的临床效果,以及进一步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人员与人员、机构与机构以及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博采众长,化为己用;同时,在合作的基础上,打破上层研究与一线之间的隔阂,以实践为落脚点,研究和应用相结合,防止出现研究结果发表之后便束之高阁的情况,在临床与教育一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

5.2 设立相应专业与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

促进构音障碍更快更好发展,需要优质的康复类人才。因此,在专业与院校建设方面,应进一步优化我国康复高等教育等级架构,建设中国康复大学,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建设,建立涵盖康复服务各领域、各专业、各层次的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医疗卫生与特殊教育人员的康复培训,培养复合型教育康复人才,提升教育康复能力,打造均衡的教育康复人才队伍。

5.3 展开跨领域合作,促进医教结合

构音障碍问题的康复,需要多方位人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在诊断评估方面,既要有专业医疗人员对儿童构音障碍的类型与原因的评估诊断,又要有教师对儿童课堂表现、发音能力的论述,综合分析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系统联系与相互作用,制定个别化的“医教结合”方案,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活动;其次,提高康复人员与教育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提升构音障碍“医教结合”的整合性与有效性,把康复训练融入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如在进行元音、辅音的发音训练时,同日常的语文课相结合,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相关发音环节,在课程的学习中强化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在构音障碍的“医教结合”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消除儿童的紧张感与心理压力,形成“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康复模式;最后,应重视并引进教育康复内容与方法,注重课程教学与康复研究的内容衔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联盟的综合康复服务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构音发文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针刺联合按摩及语言训练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简议低段聋生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发音教学策略
关于冬天
大龄腭裂患者术前辅音构音特点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