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电影述评:时代变迁的影像关照

2019-11-15 06:23曾严彬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
电影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

曾严彬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中国电影以1905年创作的《定军山》为起点,经过数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已经走过了逾百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不仅经历了自身发展的兴衰荣辱,而且见证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时代变化。而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电影诞生不久之后便产生了体育电影这一重要的电影类型,成为对中国体育在时代变迁中的影像关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重要的体育电影(1)由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本文所涉及的体育电影均指体育故事片。个案入手,将百年来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述评,以期厘清体育电影与体育发展的脉络关系。

一、艰难起步:解放前的体育电影(1905—1949)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体育以古代的传统体育为主。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为中国社会大众所接受。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体育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如此,此阶段的中国体育总体发展与世界相比却相对落后,表现在体育电影创作方面便是体育故事片数量的相对较少。解放前可数的体育电影大概只有五部,即《一脚踢出去》(1928)、《二对一》(1934)、《健美运动》(1934)、《体育皇后》(1934)和《破浪》(1934)。

关于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在过去较长时间里都被电影史学界认为是《体育皇后》。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峰曾撰文指出:严格意义上来讲,由明星影片公司1927年底摄制的《一脚踢出去》才是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1]本片虽然主要讲述了两个富家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但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中华足球队和洋人足球队比赛的情节,首次借用了体育元素,而选用的主演龚稼农更是具有体育工作经验和足球基础,因此该片具备了体育电影的雏形。

而此阶段最为重要的体育电影当属《体育皇后》,该片讲述了一个青年女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编导孙瑜在影片中注入了“体育救国”的主题思想,并且在片中多次运用字幕来直接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如开场字幕“献给为体育之真精神而努力的战士们”与片尾字幕“一切不合理的,贵族的,个人的锦标赛,新时代是都要抛弃它们的!为着体育的真精神,我们只有奋斗!只有向前!”。此外,本片主演黎莉莉本身也热爱体育运动,凭借其自身的运动天赋和青春气质,将一个充满健康活力的“短跑天后”演绎得惟妙惟肖。因此,本片被推为体育电影开山之作,确也名副其实。

总体来说,解放前的体育电影由于数量少,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处在艰难起步阶段,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体育发展水平本身就很落后,很难激发电影创作者深挖体育电影的创作规律与出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局势的不稳定,电影界本身起伏不定,创作中心都放在左翼电影和抗战电影上,新出现的体育电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缓慢成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电影(1949—1979)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发展现代体育,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确立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体育发展思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体育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多次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果。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文革”内乱,中断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正确道路,严重阻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976年10月“文革”结束,经过三年拨乱反正,体育事业开始逐渐恢复,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发展和改革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中国体育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然而体育电影依旧成长缓慢。这期间拍摄的体育电影大概只有十部,即《两个小足球队》(1956)、《女篮5号》(1957)、《球场风波》(1957)、《冰上姐妹》(1959)、《水上春秋》(1959)、《碧空银花》(1960)、《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球迷》(1963)、《女跳水队员》(1964)以及《小足球队》(1965)。

在这一时期,体育电影承载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极具代表性的影片就是谢晋1957年导演的处女作《女篮5号》和1962年拍摄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两部影片虽然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却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表现内容更是紧贴当时的时代特征。

《女篮5号》讲述了一个女篮球运动员在新旧社会中经历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影片既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也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谢晋的处女作。影片以对比手法表现了新旧社会中运动员们截然不同的命运,虽然以爱情为主线,却明确突出了“歌颂新时代,鞭笞旧中国”的主题思想。1952年毛泽东就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而谢晋在本片导演阐述中提到“领导决定让我去写体育题材的电影剧本”[2],可见本片是作为政治任务而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带上意识形态色彩。

而《大李、小李和老李》讲述了一个工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本片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群众体育的体育电影。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向二届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3]这一报告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接下来新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社会生活极端困难。到1962年,由于采取了一些改良政策,社会状况有所改观。《大李、小李和老李》在此时的出现,便表达出了一些潜在的社会要求,既希望社会气氛能够宽松平和,也希望注重个人的身体健康。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17年中,体育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基本上都是以歌颂新时代、热爱工农兵为主题,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新生政权,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以政治观念为主导。电影作为政府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其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建立人民政权的合法性,必定会承载更多的政治教化功能。

到了“文革”十年,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强烈,甚至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八个“样板戏”和样板戏电影,以及几部“奉命之作”外,中国电影包括体育电影在内,几乎是一片空白,颗粒无收。“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电影界依然徘徊不前,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电影才逐渐步入正轨。

三、繁荣发展:新时期的体育电影(1979—2000)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一个新的转折点,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决策让中国体育事业重新得以迈步向前。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在奥运会等国际重要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体育事业也开始了探索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的体育电影呈现出了较为繁荣的景象。首先在影片数量上就有很大的提高,有将近30部体育故事片出品。此外,这个时期的体育电影质量大有提高,创作类型上呈现多样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励志型。关注的是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或教练)在某一运动项目上遭遇挫折,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如《第三女神》(1982)、《一个女教练员的自述》(1983)等。第二类是思考型。以一个独特的视野来展现体育工作者的情感和生活,通过他们的命运来思考历史、社会以及人生,如《排球之花》(1980)、《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等。第三类是娱乐型。通过在体育框架里构建常规故事来挖掘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娱乐元素,如《球迷心窍》(1992)、《女帅男兵》(1999)等。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开始脱离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渐向探讨个体生命意义转换。虽然大部分影片依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痕迹,但是无论从内容思想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革新,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考。由第四代导演张暖忻导演的《沙鸥》,便是新时期体育电影的典型代表。

《沙鸥》主要讲述了国家女排队员沙鸥在赛场和生活的失意中逐渐寻回自我并作为教练带领女排获得冠军的故事。影片不仅在电影语言的革新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在主题内容上关注了生活矛盾和常人情感,探析了人内心的感情结构,诗意化地表现了人的温情。首先,本片实践了第四代导演普遍追求的“纪实美学”原则,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来展现时间和空间的完整和统一,采用实景拍摄来追求细节层面的真实,选用非职业演员来降低表演的人为痕迹,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和叙述方式而采用片段式拼贴来追求生活的气氛与情绪,使得影片更贴近现实生活。其次,影片将主人公置于个人意识和集体荣誉的选择之间,通过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矛盾,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影片虽然表现出了沙鸥的时代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却没有放弃对个人存在的关注,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庞大的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融会贯通。

在新时期里,电影领域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争相竞艺的繁荣局面,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纪实美学以及影像美学的探索,开创了电影新的格局。由此繁荣起来的体育电影,在整个电影创作关注个体意识的氛围下,由意识形态承载开始转向生命叙事,并为新世纪体育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多元融合:新世纪的体育电影(2000年至今)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中国体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金牌数跃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全面推进体育进步,逐步实现体育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

在新世纪头十年里,体育电影在新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个时期集中出现了一批弘扬奥运精神和突出民族精神的体育电影,如《破冰》(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买买提的2008》(2008)等。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社会面临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体育电影对个体的人文关怀更加突出了对人性化的探索,如《跆拳道》(2003)、《隐形的翅膀》(2007)等;另一方面电影娱乐化倾向愈加明显,体育作为娱乐元素被创作者广泛运用,如《少林足球》(2006)、《大灌篮》(2008)等。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隐形的翅膀》和《大灌篮》三部体育电影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1932年刘长春第一次代表中国站在奥运跑道上的感人故事。影片没有一味渲染主人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而是以传记的形式再现了刘长春富有个性的情感世界。《隐形的翅膀》讲述了一个双臂残疾的少女与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感人故事。与其他同题材的体育电影不同的是,本片朴实无华,既贴近生活又追求细节,将人性主题深藏在了真实的生活流程之中,表现了生命处于极端艰难状况下释放出的无穷潜力和人性光辉。而《大灌篮》讲述了一个身世不明的功夫少年机缘巧合进入篮球队,从而上演一场灌篮大战的精彩故事。电影以篮球这一体育元素为基础,融合了时尚、功夫、爱情、青春等众多娱乐元素,并采用了轻松调侃式的风格,演绎出了都市青年的青春活力与时尚生活。

总体来说,新世纪体育电影是对新时期体育电影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保持着对自我与社会的思考,扩大了体育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由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好莱坞大片的强烈冲击,也开始了对体育电影商业化的探索。

在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体育电影从艰难起步到缓慢成长,从繁荣发展到多元融合,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变化和阶段特征,与当时的体育事业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成为一种时代变迁的影像关照。

猜你喜欢
体育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休闲体育教学中“休闲”的诠释与演绎
——评《休闲体育》
高考需要包括体育吗?
我眼中的好课——从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展示课谈起
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使用讲解示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