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现状与问题分析

2019-11-15 02:46洪岚黄琪张喜才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冷库冷链京津冀

洪岚 黄琪 张喜才

通过实地调研本区域产地集散中心、16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代表性连锁超市企业、主要的净菜加工企业(中央厨房)、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代表性电商、新零售企业等,经梳理分析,本文认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民生问题——农产品生产与供给,三地仍需要通过农产品流通创新发展,健全市场机制,补齐产业短板,满足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支持区域内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农民增收。

一、发展现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京津冀根据优势互补,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协同规划,强化三地农产品产销协同发展局面。

一是成功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是津京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环首都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一核双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北京目前已着重疏解、拆除农副市场109个。而河北作为承接方,重点规划发展一批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项目。

二是北京市已与河北省构建京、张、承蔬菜产销信息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了四个年度京、张、承蔬菜产销信息会商。同时还与天津、河北形成三地轮流举办“京津冀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机制。

三是京津冀建立并强化了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衔接机制。北京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等畜产品批发市场,与天津、河北两地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场厂挂钩”制度,初步构建起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天津市农药检定所和河北省农药检定所已启动三地农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

四是区域内农产品流通创新驱动强劲。以“新零售”为代表的电商模式创新,不仅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了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企业成长,也将带动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转型,从需求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现存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标准化建设困难

一是当前国内农批市场,包括京津冀的物流标准化运作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果蔬而言,除进口水果经营者外,农批市场中绝大部分果蔬经营商户以非标准周转箱(筐)装载和运输农产品,物流机械化水平低,单个商户的人工成本花费高、货物装卸效率低下,果蔬人为损伤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也随之下降;而且非标准周转箱的使用范围较窄,每种只在特定的商户之间流转,大部分是只使用一次就被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产生一定的压力。

此外,绝大多数市场内部物流无序,依靠人工台账管理。市场周围交通拥堵、市场内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差。与发达国家农批市场物流体系规范运作差距很大。(“车同轨、道同距”仍然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运作的难点与痛点)这与农产品产地产品分级、包装、冷藏、冷链的规模化、规范化运作不足也有关系(集配率不足)。

二是冷链作为农产品流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行业规范发展依旧任重道远。冷藏设施标准低、设施陈旧、冷库能耗高等问题依旧突出。

(二)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城市土地规划与土地坪效评价导致大城市商业所需配套的冷库容量不足。以北京为例,在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政策下,北京五环内老旧冷库有拆迁、改造升级需求,冷链布局有待改善,总量缺口大,资源结构性失衡待改善。

二是产地缺少冷库。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明显,导致产地冷库使用率季节不平衡、周年运作效率低于城市冷库。

产地缺乏带冷库的集散中心,农用地设施条款又致产区预冷库无用地指标。根据本团队在京津冀地区问卷调查,超过60%产地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认为现有冷库不能满足需要,希望政府在产地以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共同建设非赢利性的共用冷库,或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产地集散中心。而目前的冷库支持政策(以农户为主)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率,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此外城乡间冷链设施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三是消费端商业设施问题。冷链节点设置只考虑人流,没考虑物流。如:有些地下商场,没有设置便于物流进货的入口。商业设施标准也存在问题。由于缺少相应的物流规范指引,规划与设计者考虑不足,导致物流运营中出现问题。

(三)农产品品控是产地的难点,商家的痛点

诸多新零售企业表示,作为其卖点的高品质的生鲜产品,如果在产地能够形成稳定的等级标准和质量,则他们能在消费者中得到更明确的定位和青睐。此外,他们还希望地方政府与产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起系统的、有效的地理标识保护(地方公用品牌),管理当前市场地理标识使用混乱的情形,使他们经营的大量的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口碑,也能够助力当前的农业侧改革,推动产业扶贫上台阶。

(四)税收、非税收费等政策规定导致经营企业成本上升

如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随着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如屠宰企业、鲜切菜类的净菜加工企业,已疏解或將搬迁到市郊或邻近的河北区县,但据相关企业反映,由于不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他们的物流费用大幅上升。如果净菜类初加工日需农产品不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则会加大中央厨房类企业物流成本。

部分农产品的增税收入未必大于征税成本,若取消大众消费的代表性某些品类税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将会降低普通消费者的食品支出,增加种养殖户的收入,同时可免除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就增值税抵扣所产生系列繁杂操作。

环保政策要求严格,地区间的检疫文本认证程序等提高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比如城配普货新能源配比规定,汽车排放标准更新迭代速度快,加大物流公司的运输成本。

(五)冷链用地紧张

冷链是现代农产品物流必不可缺的一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观念,认为冷库及冷链是城市功能,而非民生亟需的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冷库及其冷链设施运营,是百姓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瓶颈,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目前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冷链相关用地很难拿到,获取价格也很昂贵。

(六)城市交通管理规定仍是“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区域内各城市道路的复杂限行政策,导致物流企业进城难、罚没性支出上升(不仅仅是北京)。而且各城市对于运货车辆要求不一样。

外地冷藏车进京难,冷车不能当做普通物流。冷车也属于交通局管,且适用属地原则,每个城市标准都不一样,使得冷车进城需要倒车,冷链容易断链。此外,限行并没有解决城市堵车问题,需要重新考虑冷车进城的政策。

(七)政府多头管理

政府多头管理,且缺少协调,导致企业负担增加。官方多重标准的存在使得企业在建设追溯系统时难以抉择,或者大大增加企业的追溯系统建设成本。

(八)信息化、产业数字化进程缓慢

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程度不高,部分企业还在实行人工生产,系统管理薄弱。产业数字化程度低下,势必导致业内食品追溯难以推广,车库共享程度低。

(九)人才缺乏

目前,農产品流通行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的“瓶颈”。此外,冷链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甚至整个物流行业,面临的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人才缺乏的难题始终未得到改善。

三、政策建议

(一)降低农产品流通用地获取难度

城乡物流用地难求是因为地方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民生需求认识不足,需要放松对农产品流通用地,特别是冷链用地的申请。

(二)加快标准与市场秩序规范的建设

可以以共用托盘和周转筐(箱)为抓手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加速托盘在合作社、产地集散中心、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循环,促进托盘联运和机械化作业,提高物流效率,缩短供应时间,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的社会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区域物流标准化形成农产品物流全程标准体系。地区间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体系,可学习海关检验检疫一票制体系,降低企业运营负担。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对一些重点品类产品设立冷链物流规范指引。

(三)推进产业信息化与大数据运用

产业数字赋能实现车库共享,促成食品安全追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经营企业、经营平台等产业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数字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食品安全追溯赋能。

(四)加快冷链建设

一是完善京津冀城市群鲜活农产品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农产品从产地→零售的30%物流量采用标准化周转箱共用体系,实现供京津蔬菜流通量中净菜比例占30%以上,推进面向餐饮与零售的中央厨房类企业发展。推进鲜活农产品产区冷链集散加工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农产品流通与物流模式创新建设。

二是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冷链设施配套建设,强化京津冀生鲜农产品产地集散加工中心建设,以共用托盘和周转筐(箱)为抓手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建设,推进区域内重点生鲜品类及其主要运用场景物流规范指引。

三是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冷链设施配套建设网络,在省市级政府整体规划中,应将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强制性规划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在交通便利的城郊,建立一些公益性质的低温物流园区,方便连锁超市、电商等在内的生鲜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从而降低生鲜商品的零售价格,达到惠及普通居民目的。

(五)强化京津冀生鲜农产品产地集散加工中心建设

根据农业商品化生产的规模、商品流量流向、地理交通条件、市场辐射范围等,在农产品主产区试点建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服务中心,除提供农产品集散配送功能外,服务中心应能提供仓储(冷冻库、冷藏库、常温保鲜库等)、检验检测、分级、分拣、包装、装卸搬运等服务。一个区域集散中心可以带动方圆20公里以内的鲜活农产品生产销售。

针对小散农户临时可共享的移动冷库,积极引进相关企业提供租赁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解决鲜果隔夜愁的问题,同时又规避了基本农田上难以建永久设施的相关法规。伴随区域时令水果的阶段性成熟,移动冷库可以进行转移。移动冷库除了可缓解当前农户鲜果预冷、贮藏难,以延长其货架期外,还具备资产流动性、增值性、节能型、高效性、智能型、经济性特点。

(六)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建设

培育大型的经销商,引导他们向专业的农产品经销公司转型,推进面向餐饮与社区的中央厨房类企业规范化发展。

给予农产品电商平台以前置仓物流模式植入社区项目足够的重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项目,支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集成”的社区蔬果连锁店商业投资项目,方便社区居民获得物美价廉鲜活农产品;支持以净菜加工配送为核心业务的中央厨房项目建设,提升京津冀大城市的净菜进城率。

(七)培养人才

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洪岚,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所长。黄琪,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张喜才,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冷库冷链京津冀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冷库建设“热”现象
冷库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