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精神

2019-11-15 02:52陈桂瑛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争议翻译文字

陈桂瑛

摘要:经典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几处翻译历来有争议。如果从人物精神入手来翻译这几处文字,这些争议将不再存在。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争议;文字;翻译

经典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几处翻译历来有争议,近来笔者重教这篇文章,发现从人物的精神入手来翻译这几处文字,这些争议将不再存在。今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点浅见写成小文,见教于方家。

第一处,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对“必”的解释,有的版本是“必定、一定”,有的版本是“假如、如果”。笔者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恰当,更能显示出蔺相如善于辞令的特点,在委婉谦逊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担当。而第一种理解,则显示出的是人物的自大自傲,这不符合蔺相如的形象特征。

第二处,“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对“必”的解释,同第一处一样,有“必定、一定”和“假如、如果”的理解。笔者认为此处翻译为“必定、一定”更合适。秦王得璧后,无意偿赵城邑,并且侮辱赵国,蔺相如怒发冲冠,智骗璧后,虎狼之秦岂会放过他?第一种解释更能突出蔺相如当时义正词严、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与下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刚烈行为呼应,震慑住了秦昭王。译成“假如、如果”,则文脉欠贯通,人物前后行为也欠流转。

第三处,“赵王恐,不敢不献。”

对“恐”的解释,不同版本有“恐怕、担心”“害怕”“敬畏”等不同解释。“恐怕、担心”在文意上再延伸一点就是“害怕”。笔者认为将其解释为“敬畏”更合理。秦强赵弱,“害怕”虽为事实,但秦王一开始就在侮辱赵王且在暗藏杀机的秦廷,再示之以弱,除自取其辱外,其它意义寥寥。“敬畏”除满足秦王好胜心、虚荣心,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外,也与下文“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的隆重行为呼应,其实也是上文“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意思。且不去管“赵王斋戒”是不是事实,此处我们看到蔺相如不卑不亢、灵活机变、有智谋的形象。

第四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对“今”的解释,有的版本是“现在”,有的版本是“如果”,有的版本采取折中態度,译为“现在如果”。笔者认为应译为“如果”。虽然从“不欲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等文意中能感知相如并没有和廉颇争斗,但为何还有“现在”的解释呢?除了翻译生硬问题,还存在对蔺相如的形象认识欠深刻的问题。廉颇是一位对国家忠诚、胸无城府、性情坦率的人,蔺相如当然了解廉颇。而作为一位有根深蒂固家国情怀的人,蔺相如审时度势,识大体、明大义,他从没想过和廉颇争斗,从国家利益出发无限地谦让宽容廉颇,最终感动了廉颇,其身上闪现的伟大的爱国精神也光照千古。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字词的含义一定有一个最为准确的解释。我们应“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经典散发出耀眼的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陈桂瑛(1973—),女,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争议翻译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梦中的文字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20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