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2019-11-16 06:45李黎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隐性教育思想政治

李黎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包括“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目前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显性教育”为主,通过正面的、大量的理论灌输和大规模、全范围的宣传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要使教师、教育环境、和课堂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间接渗透;教育合力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教育者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潜移默化的方式,如隐性课程、传统文化、学习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从教育方法看,隐性教育具有隐藏性、暗喻性;从教育方式看,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与渗透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的分享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隐性教育则是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的一个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有人认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的,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是以隐性教育的形式存在的。在他们的教科书中,也许没有诸如“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类的科目,但一定有历史、宪法等内容,这就是一种爱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说道:“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他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他的演说中隐含着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和宣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教育。

二、隐性教育的途径

隐性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示范、学校环境、生活场所、学生主体参与等全面发挥合力而进行的。

(一)发挥教育者的思想示范功能

教育者的亲身示范指的就是“人格魅力”。教师的思想、一言一行、学习习惯等对学生内在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对学生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而这个巨大的作用正是在隐蔽和暗示中完成的。在教育理念上,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转变那种认为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才会避免“填鸭式”教学和“一言堂”,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真诚地对待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用人格魅力让学生信服,教学生求真,学做真人。

(二)发挥教育者的行为示范功能

教育者本身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如果教师的认知与行为不一致,很难让学生信服,那就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书本上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榜样行为和典型示范。课堂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但青少年还以强烈的好奇心来观察世界,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不自觉地就成为了他们生动直观的道德课本。

(三)发挥学校环境、生活场所中的“情感陶冶”功能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创设、利用学校环境和生活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很好的表率。总书记是在办公室发表贺新年讲话的,他的身后摆放着与家人的温馨合影。这实际上就是在传递着对“家风”的重视,传递着“廉洁齐家”的思想。所以,学校也要重视环境和各种场所在隐形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首先要发挥学校自然环境对青少年身心的直接陶冶功能,包括校容校貌,即校内的建筑布局,师生的穿着、精神风貌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要发挥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包括校风、学风的陶冶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还包括学校制度环境的规范与约束功能等。最后要重视虚拟环境的作用。网络具有隐蔽性、互动性和随意性,现已成为隐形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相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育者要把握好这种机会,开展隐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教育的“对抗性”和“逆反性”,使理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头脑。学校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这个阵地上,设计出内容翔实、生动活泼,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校园网站,以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来吸引学生自愿浏览校园网,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网上活动,包括辩论、调查、征文等,并聘请专家进行在线交流。

(四)发挥隐性教育中的行为引导功能

隐性教育有体验与分享的特征。“体验”主要是指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场景化,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思考、体会,进而体验,包括角色的体验、情感和行为的体验等。“分享”是指学生在这种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还有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包括学习过程的分享与学习成果的分享。隐性教育的体验与分享的特点,势必会要求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要淡化这种意识;反之,它更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参与作用,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时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大互动教学,主要方法如下。

1.进行“探索性学习”

德育工作可以尝试运用探索性的学习理念。一方面,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社会化的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更不是说一不二的道德法官。思想政治教育应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自主地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道德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依赖于理论讲授,教师很认真地讲,学生很认真地听。这种学习方式的缺点是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地去接收既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主动思考的价值。探索性学习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在学习中增加探索研究的因素,要将教师主导讲授转变为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有趣有益的教学互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因此,探索性学习强调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有自我体验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更大、更强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愉悦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认知。

2.课堂以外的隐性教育因素的影响

与语数外等课程的教育形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没有正面的战场和固定的阵地,它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总的目标,将道德修养、优良的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在快乐的成长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写在书本上的纯理论,某种程度上也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因而对学生来说显得过于“高大上”,导致了这些学说成了一种“符号”,纯粹的理论说教是解决不了道德教学的本质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日常生活场景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适当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转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和公共生活。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是理论的反复说教,因为它来自生活,有生活逻辑作为支撑,但明显更高于生活,指向美好的生活图景和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样设计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为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生动鲜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会更受欢迎。

3.重视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知、情、信、意、行等各个环节中都隐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的因素,教师要研究分析其中的教育培养路径,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

三、结语

当然,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方法和重要方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全面重视,才能真正开拓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青少年的各个领域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更是需要教师、校园环境、学生参与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单艳.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2]陈典锋.潜移默化:教育的最高境界[J].教育艺术,1999(1):20-21.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隐性教育思想政治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