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教育中群体情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9-11-16 05:43王士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考小学

王士春

[摘 要]仪式教育是小学一种比较常见而又特别重要的学校教育活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教育功效。仪式教育的关键在于群体情感的形成,我们可以从用心设计布置,营造仪式的情感氛围;建立共同关注点,组织让集体兴奋的活动;关注群体情绪,形成群体情感连带与同频共振等方面来努力。

[关键词]小学;仪式教育;群体情感;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95-01

仪式教育是小学一种比较常见而又特别重要的学校教育活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教育功效。

这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所有参加其中的学生,共同感受、共同思考,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昂扬向上的积极情感。

但这种仪式教育在一些小学仍存在流于形式,积极的群体情感效应没有形成,没有发挥其应有教育意义的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了著名的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互动仪式的发生需要四个要素: 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二是对局外人设定界限;三是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可以借助这种理论剖析当今小学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仪式的活动主题是否集中?活动形式是否有吸引力?参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都集中在活动中?又是否引起全体参与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的情感体验与感染?我觉得,仪式教育的关键在于仪式感的形成,在于参与青少年的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 在于大家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体验。

一、用心设计布置,营造仪式的情感氛围

仪式教育从每个参与者的体验感出发,注重仪式的情景和情绪构建。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下一番功夫。即客观上营造浓烈的仪式情景。比如准备条幅标语、背景装饰、舞台搭设、音乐烘托,还有集体着装等,这些条件准备,实际上是仪式前的情感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氛围显然要与仪式内容相吻合,每一个方面的准备都要为活动的教育内容服务。

表现在主观上则是孩子们情绪的引导、启发与调动。这里面包括活动前的宣传、节目准备、人员选拔以及相关彩排等等,当然这也需要与小学的日常课程相配合。这样,通过仪式情景的构建,再加上群体情绪的引导和调动,为每个参与者体验感的浸入作了前期准备,充分地激发了参与者的认同感、参与欲。

二、建立共同关注点,组织让集体兴奋的活动

仪式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庄重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庄重的仪式,参与者的内心会产生“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是把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等有关信念的内容 “物化”和“实化”后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崇敬感,不但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和精神感召,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积极向上的影响。

而这种思想、价值、精神的东西,必须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关注点,这样群体情感才能有所依附,易于形成。关于共同关注点的建立,则依赖于仪式的组织者,即学校的管理者、教师等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本校办学思想的诠释以及对孩子们成长的期待。我们说,每种仪式都应该是一种孩子们的生命体验,学校应善于从校园中一些普通的校园事件中挖掘出仪式的价值,找出仪式的关注点,让师生经历共同的情感体验,促进广大师生对学校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三、关注群体情绪,形成群体情感连带与同频共振

对于仪式群体情感的形成,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则涉及群体规范、角色扮演、从众心理、情绪感染等概念。在青少年仪式教育中,我们要关注群体情绪,保证其强烈的、令人激动的、正确、昂扬向上的氛围体验,这样,就为形成群体情感连带与同频共振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说:“个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无形的心理压力下,放弃自己与群体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服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与自己愿望相反的行为的现象。”这就是仪式教育中的从众心理与情绪感染。情绪感染属于一种群体内部的情绪同质化体验行为,这种情绪感染在我们中小学仪式活动中很常见,比如孩子们参加学校的校庆活动时,整体会表现出激动之情,也会带着强烈的个人自豪感,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周围的同学,使之体会到仪式感,并形成责任感与向上的动力,深层次认同和理解学校文化个性。

作为举办者,我们应该在仪式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来调动不同的感觉,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共融。

仪式教育是小学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仪式所营造或唤起的群体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地凝结在内心深处,既可以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又能延续而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做好仪式教育中青少年群体情感的培养,是每个教育者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思考小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