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学方式探微

2019-11-16 05:43叶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演绎梳理道德与法治教学

叶菲

[摘 要]小学阶段是塑造人格,培养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科学设计导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学方式;案例;辩论;梳理;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43-02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思维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的,通过道德理论知识的阐释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学方式进行探究,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一、案例引导,激发互动热情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指将案例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阅读、剖析,使学生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选择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果选择的案例是消极的、负面的,那么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向学生呈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二是要贴近生活現实。道德与法治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着重寻找那些生活化案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生活,内化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水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教师展示两个案例:案例一介绍几名儿童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节约用水的事迹;案例二展示一学生故意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案例呈现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水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案例进行解读、剖析,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表看法,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批判。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节水意识。这里,教师在教学引导时没有直接讲明节水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讨论中逐渐感知水资源的宝贵。

案例引导,有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交流,能够将案例内涵和理论知识相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激发学生互动的热情,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

二、辩论引导,调动互动认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辩论是一种常用的导学方式。辩论引导,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抛出辩论的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在抛出辩题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吃透教材,选准教学切入点,这样才能设计出针对性强的辩题,引导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另外,学生辩论时容易出现时间不够、思维产生偏差等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干预,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例如,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读,明确“让学生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并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教师设置“是否应该坚持”的辩题:“遇到困难时,我们是该适时放弃,还是应该坚持下去?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正方观点,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一点点地克服,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反方观点,遇到困难后就要及时放弃,这样才会过得开心。每个方阵选派出代表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又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上述教学,确定辩题后,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辩论引导的目的不在于输赢,而是要借助讨论、交流、辩论,使学生明确观点,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梳理引导,培养互动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形式有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丰富课堂学习形式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借助知识梳理,感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的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思维就会更加清晰。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归纳和梳理,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必须从学科知识的特点出发筛选教学方法。梳理引导摒弃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梳理中完成知识构建,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深化认知。

例如,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感悟和启示?”问题提出后,学生认真思考和总结。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还是比较浅显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虽然经过思考,但还是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找准梳理知识的切入点:“整理生活用品的步骤是什么?整理其他生活用品的要领又是什么?”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恍然大悟,思维立刻被激活,纷纷在练习本上梳理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知识梳理不仅是一种复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切实的体验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如何引导学生将梳理后的知识展示出来,也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不妨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这样学生才会建立相关的认知联系,学习活动才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演绎引导,挖掘互动潜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演绎的方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演绎这一方式,既传统,又现代。说它传统,是因为它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说它现代,是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它不断得到优化和创新,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被再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演绎的价值极高,但是教师缺乏演绎的技巧和方法,没有给学生带来刺激感、新鲜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从学科知识的特点出发,科学设计演绎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例如,教学《大家一起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师设置了一个演绎活动:将教室的桌椅全都搬到角落里。在设计演绎方式时,教师安排了一个人进行演绎、两个人合作演绎、三人进行演绎、五人进行演绎的活动。设计多元化的演绎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明白合作分工的作用和意义。课堂上进行趣味化的演绎活动,学生边演绎边思考,不仅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养成了与人合作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讲大道理,而大道理是不实用的,因而不愿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课堂演绎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小学生好动,对演绎这一互动方式充满兴趣,在演绎中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属于精神上的心灵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意志等因素都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教学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演绎梳理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演绎”让地理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