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探索

2019-11-16 06:45欧阳沁莹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

欧阳沁莹

摘 要:传统大学生心理档案所包含的内容是大学生进校后进行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心理活动所反映出学生心理特质,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但是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各类数据的规范收集和整合,导致心理档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为整合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数据提供了技术手段、整合模式及工作办法。本文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对如何利用大数据推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逐步显现出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日常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需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这不仅有利于防范大学生心理突发危机,而且也有利于科学决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率。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有别于传统的心理档案建设,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和类型简单,体现不出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指根据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经历及情感经历通过记录、分析、预测等手段建立起來的、能较准确地反映这个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自我认知变化、心理成熟度发展等动态过程的档案。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缺乏数据系统性

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是以新生入学时做的心理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校心理普查使用的量表和其他学校一样,都是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量表》等相关量表。除了心理量表测试手段以外,学校更多应采用问卷调查、心理访谈及学生自我评价等突出学生个性的调查方式,这些更能准确地反映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特质。将收集到的大学生各种类型的心理信息和最终得出的结论纳入心理档案,才能确保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系统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贯穿大学四年时光:大一新生对自我重新定位和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大二大三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情感问题的处理;大四面临的就业和升学选择等。学校应该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评,进行连续跟踪记录,保持数据的动态性。这样产生的心理档案才能反映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才有更高分析和利用价值。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不能仅依靠新生入学时的心理普查数据,需要根据学生就读期间的心理动态变化不断积累更多数据,心理档案数据收集应该和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样,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档案数据的管理工作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使得数据纷繁多样并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这要求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数据的重要性,按照大数据的要求从数据搜集、编程、存储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加以建设,实现学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学校需要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常规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大数据管理人才,在大量的数据收集完后,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对搜集的心理档案数据明确各种要求,对于调阅数据进行权限管理,以防止数据的泄露。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要有针对性

大数据大容量、高精度的特点,确保心理档案数据收集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更加精确、有效的评估,切实找到并解决学生真正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帮助。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全覆盖,在校园一卡通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异常行为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消费行为、课堂出勤、回寝时间、体育运动时间及图书馆学习时间等,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学生异常行为,并可以对学生的异常行为进行鉴定,从而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要有预见性

心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务。对于心理健康工作,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目标学生行为和心理的较为准确的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数据可以反映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突发的危机事件和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心理工作更具有预见性。例如,在校学生是通过校园网开展网络活动,学校可以根据校园网管理系统的设定,搜索特定关键词(抑郁、焦虑、沮丧、自杀、死亡),从而掌握重点关注人群近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尽早对相关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降低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要有规范性

学校虽然重视心理工作,但是由于人手不足,大学生心理档案并没有进行集中管理,而是分散在不同部门。同时,学校的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系统,数据还不能进行分享,这也为心理档案数据的更新和使用带来了不便。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之后,需着重考虑其保管和使用工作,因此,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标准,制定心理数据共享制度,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大数据开发利用。

尤其要注意规范信息的安全利用,特别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应采取措施避免学生信息泄密。大学生的心理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其涉及到大学生个人的隐私,如果泄露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规范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时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在确保隐私不泄露的基础上,以档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数据支持。

四、利用大数据促进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完善

(一)规范心理档案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心理档案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性和不专业性。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多数直接从国外引进,并不能体现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同时,心理测评的实施需要学校提供独立、安静的环境,但是由于学校机房条件的限制,学生都是在寝室完成,缺少老师对测评的题型和意义进行一定的解释,不能尽量减少学生对于测试的疑虑,让学生尽可能如实地回答问题。学校对于新生测试的完成度的重视超过心理测试完成质量。

猜你喜欢
大数据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