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11-16 11:17王磊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摘要: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开播之后,凭借着精良的节目制作水准与超高的话题度迅速引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关于“朗读”让人有了很多思考。作为语言文字的专业学习者同时作为曾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过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高中教师,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教学现状,同时也存在自信心不足等情况,应该结合理论知识找到一个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朗读者》节目的成功经验,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拿起书籍,从有声语言的角度去感知文字其中的无穷奥秘。古人早有教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对于朗读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方言区的语文学科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学者和教师们的重视。

关键词:朗读;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引言

语言是人际交往当中的一种工具,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圈层就决定着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人交往沟通。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等一系列关于加强学生美学教育的系统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讲话中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及软硬件条件仍然受到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人才大量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原因也导致了个别地区教育的失衡。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不论是原住的藏族学生还是周边四川、重庆等省份跨省工作人员的随迁子女,这些学生都面临着一个共有的問题,学习环境流动性极大,不能保证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很大影响。加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方言区当中,无论是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方言的使用频次也远超于普通话的使用频次,这对于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极大的削减了学生的主动性。

所以说,通过朗读学、语音学、口语传播学等专业理论研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切入口,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和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提升。

一、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现状

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例,学校95%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当中汉语使用语境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也相对陈旧没有针对性、部分选用文章不适宜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理解。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较为传统单一,过多注重于应试教育的大体书写而忽视了语文学科当中口语表达这一学习模块的重要性,同时各教育阶段所面对的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等诸多原因共同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对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首先,在以藏族生源为主的学校中,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当中涉及藏文化之外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以藏文化为主的内容在现阶段使用的各版教材当中又选取甚少,这其中无论是西藏自治区编写的汉语文教材还是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虽然立意深刻其中不乏许多名篇佳作,但是其创作时间距离现在都比较久远,加之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理解能力有限,许多字的读音、表意都不能扎实掌握,了解大多数课文的深刻立意有较大难度。

同时因为应试教育的限制,现在不仅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即使是在内地省市也很少能够实行传统分数评价以外的其他全方位立体评价机制,教学评价的相对单一使得部分学生只会“死读书”,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尤其是记忆文科相关重点学习内容时大多数的方法都是通过反复的重复背诵,这虽然是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也是收效甚微的,这样的背诵方法不仅不能清楚的了解文本内容,容易让人产生厌学的学习情绪,也达不到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初衷。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广阔,城镇间距大,这也使得这一地区的师资层面较为薄弱,一方面年轻的老师不愿来、留不住,另一方面老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与时俱进、知识结构陈旧老化,使得整体的教学能力和内地相比非常悬殊。即使有教育部专项的“组团式”教育援藏项目,在西藏与内地学校之间建立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但是仅靠为数不多的援藏老师短时间的援藏也解决不了西藏地区庞大的教育缺口。等等原因都制约着、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语文这样一个工具学科的学习。

二、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播音界泰斗,中国播音教育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教授在其著作《朗读学》当中提到“朗读学的任务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解决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基本问题给朗读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再创作达到表情明意、言志传神的目的,同时,为听者由有声语言中获得情操陶冶、知识积累和美感享受提供某种标尺,从而使朗读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结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朗读的方式无论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角度来讲,还是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面来说都对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提供了很多帮助。

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同样的一本书稍作理解之后的朗读和一直重复着默念,不同的两种方式对于文意的理解也一定会有所差异。不管是语文教材还是课外书籍都是通过文字诉诸视觉呈现的,文字的好处可以反复的看,经常的看,而且文字的本身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但是对于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解析理解却是有着千万种可能。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如果只局限在“看”,不管是粗略阅读还是精细阅读都只是能有一种文字印象留在脑海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情况:比如当我们观看一出话剧实景表演的时候要比反复阅读文字的剧本感触更深。相对而言,朗读不仅仅要反复看纸页上的文字还要进行二次的“语言创作”将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本当中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二次加工即使是朗读者自身也会觉得“听”比“看”更能体会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进而,通过朗读可以带着朗读者和听众向作者的内心深处进发。

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3中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节选了小说《红楼梦》当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文学片段,在这一片段中最为经典的当属“人未到、声先到”王熙凤的出场这一段文字表述。只阅读文本和通过朗读所体会的文字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通过朗读,那就不能从“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当中体会到王熙凤不同于贾府一般人的性格、做派和在贾府当中的特殊地位。

朗读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当众表达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其中不仅有来自心理的当众孤独感,同时也有不敢讲、不愿讲、怕讲错的顾虑。朗读通过对于作品的深入了解,为二次创作打下基础,用有声语言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依据。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技巧来强调和表达文学作品当中的不同感情色彩,将饱含温度的文字真正的赋予感情色彩,才能够达到将文学作品形之于声。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朗读能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文学作品除了以文字的形态呈现之外在其中更蕴

含着巨大的力量,“手不释卷”就是被文学作品所感染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读到动情之处或勾起一段往事回忆,或因联想到一位曾经的故人进而潸然泪下也是被文学作品所感染的体现。当我们对于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创作的时候,通过声音的转换,语言当中的力量应该呈现的更加饱满,更加强烈。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有朗读者对于文字的把握和理解、也有朗读技巧、声音张力在其中。好的朗读者甚至能让原作者觉得自己所写的文字竟还有如此深刻的意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读对内心的感触和对文字的思考往往是比单纯讲解文章主旨、段落大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享受。在我们观看《朗读者》这档节目的时候对于那些“朗读者”在声音上的塑造有些是专业的演员、主持人,有些甚至登上舞台的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但是这种日常生活当中并不容易接触到的大量的、持续的精神上的享受让人觉得身心非常的愉悦、放松。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或是工作当中总会有一些人说话很“动听”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声线本身很有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情绪宣泄压力的方式,更多的还是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提升我们生活品质和情趣的调剂。

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在课堂朗诵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这对于从小使用藏语或者是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来讲最开始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总有一天学生们要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各地。虽说一句乡音能够拉近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但是标准的普通话能让他们更快的融入祖国大家庭,融入到新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国家早在1958年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在实际教学尝试当中也能发现,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确实能对推广普通话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锻炼用普通话来交际、表达。

三、朗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美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分享过一个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文字积累量,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有所启发,促进学生语言规范化。好马在腿,好人在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通过朗读的训练能让他们的心态有所转变,从不想说、不会说到我能说、我要说。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能对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他们性格的塑造养成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语

鉴于此,我们在构建民族团结大家庭的环境下更应该做到尊重和重视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消除语文教学中的思维障碍。第二,在培养全方面复合型人才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保证学生有这种朗读的机会和公开当中讲话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的保障。第三,对于朗读习惯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让学生从小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锻炼其表达思维的能力以及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这样的偏远地区创新课堂模式及学生培养模式的同时更应该紧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教学业务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提升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真正的能从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有所收获,有反思,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需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伟.用“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21/c1053-30308161.html,2018-9-21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春梅.探讨朗读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以初二学生为例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杜凯丽.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5]宋鹤.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6]張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4):86-87

[7]陈威.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磊(199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全国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研究方向:口语传播、影视创意与策划。

猜你喜欢
朗读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