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让评论员在基层抓“活鱼”

2019-11-17 19:59丁新科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评论员下基层

□ 文/丁新科

内容提要 政治站位高、熟悉大政方针是党报评论员的优势,但基层采访经验的缺乏,容易使评论文章犯下空话套话多、不接地气、缺乏针对性的通病。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日报》坚持到源头找活水,在基层抓“活鱼”,建立起评论员走基层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党报评论的优势在于熟知大政方针。这主要得益于报纸评论偏时政评论的传统,这种工作特点倒逼评论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知识。相对于其他采访部门,评论员有着较多时间用于对中央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与研究上。党报评论的短板也很明显,有“三多三少”现象。文风偏硬,高高在上的官样文章多,娓娓道来的叙事少;机械照搬讲话多,扣人心弦语言少;意义讲得多,办法提得少。尤其是评论员文章,习惯板起面孔说话,传播效果差强人意,难以引起受众共鸣,更难入脑入心。

好新闻永远在路上,好评论永远也在路上。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评论员缺少对理论知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流于一般化表面化,二是缺少基层实践经验。缺少对基层的深入调研,与群众生活脱节,观点就会流于平庸,缺少深刻见地、语言更显空洞。如果评论员仅靠见报稿获取信息,则得到的启发极其有限,现实复杂多样,需要亲身实践才有深刻体验。

针对上述情况,提升改进党报评论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评论员系统而深入的理论学习,重要的途径是增加基层采访经验,补上实践短板,全面提升业务本领及评论质量。

按照中宣部及《河南日报》编委会关于编辑记者走基层的要求,《河南日报》评论员2018年分批次深入到工厂社区、保税物流中心、高校、贫困村、黄河故道等地,聚焦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主题,撰写一批站位高、接地气的言论稿件,评论员在深入基层中增强脚力,在洞察生活中历练眼力,在勤学深思中提升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笔力。总的来说,《河南日报》评论员走基层有三个特点。

一、提高站位,以调研的形式下基层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落实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县域产业必须强起来。评论员深入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推出《从跌倒的“冰熊”到崛起的“冷谷”——民权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长篇调研稿件,梳理民权从国家贫困县到今天的“中国制冷新地标”,制冷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坚实支撑的发展历程,由点及面,总结归纳传统农区转型发展、县域治理的宝贵经验,为全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对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发挥优势,写好个性鲜明、出新出彩、百花齐放的高质量发展“同题作文”,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必答题。为了解各省辖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河南日报组成高质量发展调研组,三名评论员参与蹲点调研近一个星期,深入许昌市智能工厂、基层社区等地,先后推出《走好调结构的“华山道”》《资源不足创新补》《民营经济拼的是“环境”》《开放的世界是最大的舞台》《“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理念弥坚成果弥实》等评论,从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等全方位阐述高质量发展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二、与记者一起到新闻一线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基层群众的鲜活语言中找灵感,守正创新做好评论写作。评论员深入黄河故道民权、虞城等地采访,与三代林场工人面对面,撰写《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美”》等文章,记录当年“一场风沙起,遍地一扫光”的黄河故道实现了“林映水中鱼游树,云落水底鸟穿波”的亮丽转变,总结黄河故道的整治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原儿女生态文明建设史,它反映的是甘于奉献、守住寂寞,用韧劲与耐力呵护生态文明的精神。

评论员实地探访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州国际陆港等内陆开放前沿,参观“秒通关”出入境商品检验场地、深入电商企业备货仓库,采访海关工作人员、电商企业负责人等了解跨境电商行业堵点难点,指出要让“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走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还要在规则创新上再探新路。

评论员来到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实地查看改造后的乡村新貌,采写的《美丽乡村有颜值更要有气质》等文章观点鲜明,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乡风文明的提升,又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荣誉感。美丽乡村不但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向上向好文明氛围的营造,将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更持续、更牢固。

三、注重主动策划,带着议题下基层

在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基层社区是关键环节,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了绿色生活习惯,每个社区都成为绿色生活社区,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就会更加坚实。为此,新闻评论部围绕如何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组织评论员深入基层社区,在评论版推出系列评论报道,分别是《“绿色社区”重在共建共享》《把“绿色”融入每一个家庭》《人人争当环保“啄木鸟”》,聚集基层社区绿色生活实践,强调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要构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制,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依法保护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才能强化不敢污染的震慑,扎牢不能污染的笼子,增强不想污染的自觉,全面论述了公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渠道、机制保障,为基层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很好的启示。

四、坚定信念增强本领锤炼作风

走基层,让评论员养成联系实践、联系实际的习惯,涵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精神品质,增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学思践悟,更找到了创作的着力点、工作的突破点。

评论员下基层,是带着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态度下基层。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基层工作者在长年累月中积累的经验,往往会给新闻工作者以有益的启迪。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禹州华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充满基层治理智慧;洛阳栾川县重渡沟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亲们鼓了口袋,富了脑袋;以“找头发换针”的货郎摊发展壮大成为国际一线品牌瑞贝卡公司,深度开发美国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对冲经营风险。基层采访使评论员离新闻更近,感触更真切,掌握的信息更丰富,弥补了采访经验不足的短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站位全局、脚踏实地,提高了评论写作的底气。在兰考,评论员瞻仰焦桐,探访脱贫后兰考人民幸福生活;在林州,评论员参观红旗渠,看到当年林县人民一钎一镐建成的“人工天河”仍滋润着林州大地,亲身感受城乡巨变,各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从“第二落点”到“第一现场”,本领更强了。评论员到内陆地区开放前沿、社区、高校等,增强了学习本领、调研本领、创新本领。基层采访的过程,是对评论员综合能力锻炼的过程,如何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关系,这都要求评论员短时间内与基层干群打成一片,吃透基层实际情况。基层采访不但要看“点”,更要了解“面”,不仅要掌握最新情况,还要追根溯源,探究历史轨迹,学会融会贯通。针对下基层过程中发现的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评论员经过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独到见解,在作品中见“走转改”实效。

带着思考下基层,作风更实了。评论员到基层社区找灵感,在田间地头找答案,语言更活了,文风更实了。在基层,评论员不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还从群众的鲜活语言中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用群众语言诠释深刻哲理的新路子。在创新语言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尝试用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形式写评论,增强了评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评论员下基层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