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框架与策略研究

2019-11-19 03:06盘贵江陈最新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术科目标生态

盘贵江,陈最新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深入推进 “生态课堂”这一词在教育界已受到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课堂理念、内涵、原则对于课堂变革的重要性。生态课堂是指以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为核心理念,实现“教”与“学”同步发展的课堂形态。强调在遵循生态理念的视角下观察、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彰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尊重生命体独特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明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全面发展驱动下中小学纷纷将体育达标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考察内容如出一辙的以体育术科项目素质能力为主,而体育高考术科项目的设置同样显示出其独特价值与地位;高校体育课程培养方案中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高于其他课堂教学课时。由此可见,体育不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术科生态课堂实践框架进行探索很有必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公共体育术科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在生态学的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以“体育术科”和“生态课堂”为关键词,共检索出相关文章56篇,深度把握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特点,为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针对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的构建问题,建立了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相关指标体系量表,就该量表先后访谈了浙江师范大学12位体育学、教育学相关专家学者,分别对量表中的指标进行提优化处理(见图1),筛选出专家学者公认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听取专家学者关于构建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性意见,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图1 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指标体系研究步骤

1.2.3 特尔非法。特尔非法是选择一个合格的专家群体以问卷形式对各级指标进行筛选,逐步使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得出一个相对客观且可靠性较强的结论。为确立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指标体系,本研究对浙江师范大学12位体育学、教育学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2轮问卷调查。在第一轮的问卷调查中专家们对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的一、二级指标表示基本认可,对第三层级的74个指标进行了选择,经过比较分析,有62个指标进入了第二轮筛选;在第二轮的问卷调查中,以9个及以上专家认为指标重要作为评选依据,筛选出第三层级指标57个。随后在专家们对指标所打分数的平均值的基础上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分析,最后确立了大学公共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指标体系。

1.2.4 逻辑分析法。在结合文献资料以及访谈结果的前提下,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方式,对大学公共体育术科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实践框架,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接轨[1]。

2 体育术科课堂实践教学生态化的必然性

2.1 传统术科课堂教学的弊端

目前,大学公共体育术科课堂教学呈现出普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教师为本位,削弱学生主体性。由于教师既定的优势地位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2],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的客体,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传授过程中学生丧失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教学活动演变成了单向的“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服从命令”的程序化课堂形态;第二,强调运动技能机械训练,忽视思维方式的唤醒。体育术科课堂独特优势是具有集知识、体能、技术、技能、战术于一身的综合性,高强度负荷训练相比于其他课堂来说较枯燥,在追求动作技能完整性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社会、学科及学生自身对创新思维方式的需求;第三,评价体系不足,缺乏激励机制。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习得成果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能力,受教育生命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所取得的进步难以得到充分认可,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无法树立,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抵触心理不去参与和竞争;第四,创新性不足,缺乏生命力。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理念沿用性较强,导致现阶段所教内容、所用方法单一,项目内容间变化较小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过度分解教学造成其无法整合各项目间的关联点,难以激发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

2.2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

这一价值取向在术科生态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下:首先,将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以及参与过程所处环境划为一个生态系统[3],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分析指导课堂教学,以平等眼光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尊重其想法,通过尊重差异努力实现教育平等,转化体育后进生和加强对体育精英的个别辅导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其次,在教学中设置平衡的教学结构,一是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平衡:抛弃传统课堂教师凭借已有经验主义“不断填充学生,为教学而教学”的课堂模式建立平等的课堂对话关系;二是生态主体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平衡:术科课堂中学生享有均衡的人均场地器材、适宜的人均参与时间、合理的人均绿化面积;三是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和谐平衡:教学过程中避免应试教育思想压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和组织者,加强对体育文化认知促进体育课堂可持续发展。最后,术科课堂教学更注重个性化指导:把握好学生身心特点与教学目标关系,关心运动能力较弱的群体,对其消极心理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寻找能够激发注意力的学习诱因。体育术科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独特生态系统自然包括众多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的每一个因素都具备不可替代的职能,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

3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的实践框架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实践框架由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敏感因子、优化控制变量因素、搭建物质循环流通桥梁、落实课堂教学评价五部分组成(见图2)。

图2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的实践框架

3.1 确立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要分析术科课堂授课内容在受教育生命体中的地位与价值,要了解教学对象对术科科目的认知水平(如本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结构与其他科目的联系等)及身心素质能力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培养计划与要求进行分析制定出丰富的教学目标,在此将其分为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特色性目标3大类。基础性目标拟以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和原理为主。即全体同学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运动项目技术动作产生正确认知且能独立完成,清楚动作理论体系、构建环节、发力顺序、练习步骤、安全因素等为目标;发展性目标是在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想要对具有运动潜力的学生要求发挥其最大能力掌握深层次技能与知识为目标。即培养学生对术科项目的兴趣爱好、体验成功的乐趣、生成新价值观、激发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处理好技术动作的协调、掌握高质量技术动作和方法等为目标;特色性目标设想以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科学研究人员为主目标,即强化学生对授课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对相关知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对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对技术动作综合评价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等为目标。

3.2 体育课堂教学敏感因子的确立

确立敏感因子即探索影响最优授课效果的重难点因素。这些要素在术科课堂中以其支撑的教学环境、教学人力参与、教学媒介为主(见图3)。包含课堂自然环境、规范环境、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及教学指导等。如在田径投掷类课堂教学中,通过以最大力量表现出最大投掷远度获取运动成绩为目标,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生命体的力量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场地器材环境等方面。比较筛选这些因素确定受教育生命体力量素质是所有因子发挥的基础,也是决定成绩的关键,故这类课堂的敏感因子是发展生命体“核心力量”。

图3 确立体育课堂教学的敏感因子

图4 体育术科课堂教学的主要可控制变量

3.3 确立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可控制变量

这一环节中根据定位教学目标及受教育生命体信息状态设计控制变量,涉及可控变量与非可控变量。经提优化筛选出术科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可控因素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指导、教学设计、教具及场地器材等(见图4);非可控因素包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体育态度、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心健康水平及课堂中的采光、空气和温度等。优化课堂教学主要在于抓好可控制变量,对非可控制变量进行良性引导或改造,促进其向可控制变量转变。

如术科课堂的敏感因子是课堂支撑的环境,教学所处的空气质量、大气温度、建筑物布局、学校地理位置属于非可控因素,教师通过授课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高质量教学活动的设计、场馆器材设施的投入、学校体育知识宣传及生态化教学制度等可控因素的调控,营造出一个最适合生命体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3.4 搭建物质循环流通桥梁

课堂教学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能量流、知识流、信息流的传递与反馈(见图5)。能量流即承载体育知识的事物、语言、行动、课件等通过教师的“教”来传递于学生或通过生生间相互传递;知识流即学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信息流即对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表现出来的信息、状态、反馈等及时分析处理[4]。搭建物质循环流通的桥梁需要保持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当面的交流与反馈;需要保持课堂内、课堂外习得成果的交流与反馈;需要保持网络资源的沟通与反馈及小组团队沟通与反馈等。以和谐发展方式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能量流、知识流、信息流在教师与学生间循环流动与传递。

图5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物质循环流通桥梁

如在体操类课堂教学中:能量流传递是以教师于体操课上呈现出来的仪容仪表(着装及面部表情等)、交流沟通中的语言表达(表扬与鼓励)、讲解和示范的肢体动作、指导和纠正错误动作(解决问题)的心态为途径,将承载体操知识的正能量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及途径传递给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知识流传递是以教师在课前布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及要点,学生利用网络共享资源进行查阅或相互探讨知识点为途径初步了解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通过自媒体教学等方法手段(观看视频动作、探究动作、解析动作)审视自身动作的不足之处[5],结合教师的指导以及相关技术要点的问答为途径强化技术动作的掌握;在课后以布置课外任务和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为途径巩固知识,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所采用的途径促进体操动作技术在师生间传递。信息流传递主要以师生间或生生间交流与探讨,并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技术对练习者视频动作进行诊断和释疑等为主要途径。能量流、知识流和信息流三者最终都作用于受教育生命体,形成一个暂时的平衡状态,教师通过建立新目标、新内容和新任务不断使该平衡状态被打破,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打破平衡”与“形成平衡”无限循环中建立新生态系统。

3.5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关乎受教育生命体的最优发展,也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步骤。这一环节应突出评价与反馈全程化,在高效反馈中落实教学评价,在强化评价体系中进行反馈调节。首先以把握课堂中知识流和信息流反馈为主,教师通过检测知识流传递效果,即对所学技能掌握程度、对学生课中和课后的状态采取务实可行的策略,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围绕受教育主体这一核心任务的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其次,以课堂评价促进教学品质,建立生态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见图6)。对教学主客体教师和学生采取自评、互评方式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活动设计和问题框架的优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投入教学情境中的态度深度广度、学生自评互评的全面性和课后效能感等指标。对课堂学业质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判,过程性评价指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对象的表现与学习情况实时进行评判,拟以课堂中的出勤、着装、课堂带操、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指标;终极性评价指在单元授课或阶段授课或学期授课结束后对授课对象的习得成果进行评判,拟以安排体能测试、技能测试和理论考试进行考核。二者相互结合各占一定比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营造“最优发展”的受教育生命体奠定坚实基础。

4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体育术科课程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及新兴体育类运动六大类[6],并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由传统偏重知识和技能以及终结性评价机制的课程结构向重视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转变,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奠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执行主要取决于一线体育教师,而体育教师大部分又来源于高校毕业学生,故首先应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对这六类课堂提出创新实践策略。

图6 体育术科生态课堂教学评价

4.1 以公共体育课50m跑为例提出课堂创新策略

4.1.1 确立公共体育课堂50m跑的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本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即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学生开展各类运动项目及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提供选择,以此获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并为终身体育思想形成奠定基础。50m跑属速度力量性项目,在实践中其目的是以最快速度协调的完成蹬地与摆臂动作,结合授课对象个体特征制定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与特色性目标体系。基础性目标即建立50m跑技术概念、做出正确起跑姿势、掌握蹬地与摆臂技术、起跑器安装及起跑口令学习等;发展性目标即在完成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反应速度、强化50m跑各环节协调能力、培养参与练习积极性及体验成功的愉悦感等;特色性目标即在练习中学会评价及指导纠正,最大限度发展速度、爆发力与灵敏性,培养自学、自练、自控的精神品质等。

4.1.2 确定公共体育课堂50m跑的敏感因子。确定课堂敏感因子,依托“教”与“学”最大障碍点确立的敏感因子既是学习和提高所有运动技能所关注的焦点,又与采取优化教学的路径息息相关。分析受教育生命体掌握高质量50m跑技术的影响因素,一类是可控因素包含教师对50m跑课堂的教学准备、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另一类是非可控因素包含学生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对50m跑技术的认知与学习态度、课堂中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等。高质量起跑技术的掌握是师生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教学系统中各因子发展优劣的指标。

4.1.3 优化公共体育课堂50m跑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结构,引领教学结构转变的第一动力在于创新,创新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及方法手段等可控因素关乎优化教学结构的成败。影响受教育生命体在50m跑课中“掌握高质量起跑技术”的主要可控制变量有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指由室内外场馆、器材设备及分布、教学资源及平台组成的50m跑课堂规范环境;教学设计指根据教学目标(50m跑课堂)和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采取的合理行动方案;教学方法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50m跑课堂)由教师引导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步骤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手段指师生在课堂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教学评价指按教学目标(50m跑课堂)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7]。优化控制变量因素 (见图7)。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首先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师生拥有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学生学得自然,说得真切;其次是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个性表示认可,根据其风格、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最后是加大对教学人力、场地场馆、器材设备的投入,完善生态主客体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平衡。

二是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首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体特征结合教学大纲在已制定的目标体系中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其次是聚焦问题,明确教学任务的主题、基本要求及构成因素,抓好问题关键科学高效的组织教学;最后是全面把握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指导方式。

图7 以掌握高质量起跑技术为敏感因子的课堂创新策略

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相比,教学方法更趋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方式。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学习活动中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及探究学习法等方法优化教学问题框架,激发体育课学习情感与动机,引导价值观的确立。自主学习法指在50m跑教学中设计核心环节,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线索,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法指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及探讨50m跑技术中的重难点因素,通过互评、互教和互学动作技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探究学习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实践经历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四是完善教学手段的针对性。首先分析能量流、知识流及信息流传递效果,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反馈,课内、外的交流与反馈,网络资源的沟通与反馈及小组团队沟通与反馈等途径检测;其次是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选用器材、设备及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活动;最后通过以讲解示范或多媒体学习形式进行课内指导、课外辅导和定期检测,促进学生对50m跑知识的巩固和创造发展。

五是落实教学评价。教师积极反思课堂中对教学环境的合理把握与充分利用、教学设计质量及效度、教学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教学手段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学生习得成果与主观感受等,在调整与完善上述措施中促进“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5 结 语

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特色的术科课程是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根本。大学体育生态课堂教学实践框架是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来构建的,通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聚焦敏感因子,抓好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可控制变量,搭建物质循环流通桥梁与落实课堂教学评价五大步骤优化教学结构。反之,五大步骤的设置也是为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受教育生命体全面发展。通过50m跑课堂创新策略的举例意在说明:无论是在田径类课堂,体操类课堂,还是其他体育术科课堂,都可依据大学体育生态课堂教学实践框架来创新实践策略[8],按学科育人的宗旨落实好体育术科课堂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该框架的构建为体育术科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课堂实践形态,有益于认识和把握未来体育术科课堂实践教学生态化的必然趋势,并对教学主体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与应用教学方法手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以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在术科教学中生根发芽,构建充满生命力的体育课堂。

猜你喜欢
术科目标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生态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