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文化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2019-11-20 06:37李昕昕薛海勤青岛黄海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言文字中华

■李昕昕 薛海勤 杨 梅/ 青岛黄海学院

汉字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没有受其它文化影响而独立产生的自源文字。在中华文化产生之后,汉字应运而生,而当它一旦产生,便反过来影响并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如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所说的那样:“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基于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从认识汉字开始。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在中国兴起了“国学热”,各种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采用各种方式积极加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军。然而这种热度其实际效果却堪忧,作为教育至高点的大学,如何做到让弘扬文化真正做到实处并使学生受益,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汉字这一文化载体出发,探讨在高校教育中,语言文字工作的价值如何体现,以及怎样使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多作用。

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都是由语言和文字来承载的。而相对于灵活的语言,文字更加稳定和长久,从这个意义上,文字是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它和文化天然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中国文字具有远超其他文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象形特征。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汉字的形态、构造、组合中看出比文字本身意义丰富千百倍的文化内涵。比如两个字“杳”和“杲”,这一对相依而生的会意字,前一个字“日出于神木之上”,表示光明,后一个字“日落于神木之下”,表示昏暗。这两个字不仅用具有丰富想象的组合方式来表示字的含义,而且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字中看出中华民族关于太阳最古老的传说:太阳从东方的神木扶桑之上升起。《山海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东汉《论衡》说“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屈原在《九歌》里说“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晋代陆机在《日出东南隅行》说“扶桑升朝晖”。类似这样的文字,在汉字中并非独有,而是成批量出现,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最早的形态,将字中蕴藏的深远文化内涵延续至今。另一方面,相对于其它文字来说,汉字大约是表意最丰富、最不厌其烦的文字,庞大的汉字数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细节。中国人给每一个不同身份的人独有的称呼“姨”“姑”“叔”“舅” 等等;给每一种不同颜色性别的马独有的称呼“骘”“騇”“骥”“骊”“骍”等等;对于城市外的郊区,按照距离分为“邑外曰郊, 郊外曰野, 野外曰林, 林外曰坰” (《诗经· 鲁颂· 駉》毛传)。这种对于细节的极致讲究既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发端之早——因为充实这些细节需要漫长的时间,也可以表达这个有“华夏” 美名的民族文化之盛——对于繁文缛节的强调是文化昌盛的特点之一。

因此,研究汉字,对于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珍贵且不可取代的价值,青年学子们可以从汉字中看到先民的意识特征、过去文化的遗迹,看到汉族的行政制度、历史沿革、民俗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文字教育是教育的根基

教育的目标有两个:德与能,即知识和人文情怀。中华文化有着无比庞杂的内容,在青年学子受教育过程中,大量学问建立在对文字的认知上,而培养青年学子的人文情怀,更不可能离开文字的熏陶。

首先,知识层面。正确的组词造句写文章,是不论文理科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当代很多大学生的作文水平很差。2018 年底在浙江举行的作文大赛结果令人震惊,在大学生笔下分不清文体区别、堆砌辞藻不知所云、语病错字逻辑不通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近年来新闻上也时常爆出大学教授们怒批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等毛病。而对文字含义和词性本身的认识,是正确写作的第一步。以笔者所在的青岛黄海学院为例,教师在教授《国学基础》课的过程中,以分析“本”字的指事内涵,讲解到为什么有“根本”这样一个词,或者分析“正”字的字形来解释何为“直道而行”,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耳熟能详的汉字,既能解决常见病句错字问题,也能引导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文化有更好地了解。

其次,情怀层面。中国语言文字中的诗意和典雅是举世无双的,然而在近些年来,这种原本融入日常生活的典雅因为文字文化教育的缺失,逐渐变成了“高端”文化。青年人喜欢的“你若盛开,蜂蝶自来”,原本有更加含蓄优美的表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言” 二字中蕴含的沉着是前一表达中没有的,而“下自成蹊”背后的原因也更加耐人寻味。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的青年学子们很容易被简单通俗的语句感动,却对中华文化中更加美丽的诗句无动于衷,因为那些美丽需要文化功底才能理解。让青年学子具有这种功底本应该是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但因该项工作在高校中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使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在教育的开始认识中国文字读音的韵律、内容的典雅、形式的浪漫和思想的深度,这是塑造中华青年民族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培养这种情怀,才是培养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三、文字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对文字的学习,始于幼儿阶段,那么对于“识字完毕”的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又有哪些可以开展的空间呢?笔者以多年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做出一些思考。

首先,课堂趣味性探索。游戏并不是孩子的特权,对青年人一样有吸引力。以本校《国学基础》课的授课经验为例:学生们对于“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这样的对联非常有兴趣;苏轼的《晚眺》用长写、短写、横写、侧写等不同方式表现“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能引来热情掌声。由此可见,文字游戏是认识文字的可行途径。中国的文字游戏数不胜数,藏头诗、回文诗、拆字游戏、同音字成文等等,既可以在游戏中认识文字背后的文化,又可以开动想象力,不仅大学适用,也可以降低难度适用于小学和中学。

其次,丰富文科类课程的作业及考核形式。比如以改错促进步,对于大学生,作业互评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修改作业,每找到一处错误即可自己得分,为了得分,学生将会努力寻找错误,而这一过程,也就是认识错误、避免错误、提升文字运用水平的过程。

第三,加强所有课程作业和考核的文字查考标准。即便理工科学生,作业和考试也会有部分文字表述部分,教师应从平时就加强这类监督,一旦发现病句与错字就要求修改。这一点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也将有力地促进教师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改进。

第四,鼓励高校开设语言文字类课程。探寻文字源头、了解文字变化、软硬笔书法训练、诗词曲赋创作、应用文或论文写作等等,高校应开设更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避免一些希望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学生无从下手。

第五,依托高校语委办开展语言文字类校园活动。组织或参与成语大赛、诗词大会等形式各样的比赛;建立文字、诗歌、书法、演讲等社团或兴趣小组,通过诵读、书法、演讲、写作等多种实践形式,锻炼学生能力;加大校园报刊、校园网站采用学生稿件的比例并给予奖励;鼓励学生自己创建刊物或公众号;开展公益性宣传和推广等等。

最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给予学生长久浸润的过程,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力度。以本校为例,将校园道路命名为“六艺路”、“八德路”,设计七十二贤的“群贤道”,在孔子广场、博物馆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活动,大量广播、图书、报刊和专栏展示经典名言警句,如此使校园中充满中华文字与文化的气息,长久熏陶之下,中华品格也将相去不远。

综前所述,在高校中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有着合理的原因和必要性,达成这一目标,重拾中国人对中国文字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对于构筑中国梦,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需要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需要学校领导层面共同付诸努力,同时需要一线教师持续、深入地探索。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言文字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