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政治的涵义

2019-11-20 08:34刘海军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权力政治

摘要: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利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视角对政治的阐释的基础上;认为,政治是人类特殊社会关系的反映,这种特殊社会关系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公共权力。因而可以认定,政治就是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力调控和管理社会行为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政治;公共权力;公共利益

中圖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27-03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的分析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政治一词从很早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出发,论述过不同的政治观。从总体上看,这些阐述和解释可以分为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大类。就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来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道德说。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学说种类繁多,儒家学说作为诸多学说中的典范,对于政治的解说也有独到的见解。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因此儒学家在表达各自对于政治一词的见解时,也充分吸收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他们认为政治也是对一种道德的追求,如孔子说,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在加强统治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仁义道德的规范作用,以德治天下,通过道德规范来对人民进行约束与管制,从而实现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孔子还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指的正是儒家强调的道德规范。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儒家强调的道德规范,这样不仅约束自己,同时也“以正帅下”,从而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在西方国家,学者们则更多的是把政治与某种伦理道德或者价值追求结合在一起,推崇这种思想的首要代表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阐释自己对于政治的理解时,他提出了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因此,他所追求的理想国也是“公正国”。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

“道德说”重视的是从道德的层面去理解政治,将政治与道德相联系,充分体现了道德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道德说”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当时学者的历史局限,他们只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分析政治,而未将其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使得这种理解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缺乏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另外,这种学说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伦理价值,一味地强调道德规范,反而夸大了道德规范的作用,并试图掩盖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从而也没有深刻剖析社会政治的本质。

第二,权力说。“权力说”强调的是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权力的重要作用,以及统治者对于权力的追求与运用。最早用权力来界定政治的是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里,他提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统治的过程也是对权力的运用,谁拥有权力、运用权力,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谁就拥有崇高的地位,最终目的是获取权力。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马基雅维里对于政治的定义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因此这种学说在当时也并未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说不断变迁,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统治者对于权力也越来越重视,“权力说”也就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主流思想。直到现在,许多西方思想家还依然从权力的角度去阐释政治的含义,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2]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后来他又更加明确地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为权力而进行的活动。”[3]

“权力说”通过权力的角度去给政治下定义,这不仅扩大了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使得政治学逐渐倾向于对于政治权力的研究;同时通过政治与权力的结合,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对权力的追求与运用,政治学也不断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应用。但是,“权力说”在注重权力与政治结合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政治权力有明确的定义,使得政治权力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权力不能明确区分开来,从而造成了权力的混乱。

第三,管理说。“管理说”注重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理解政治。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管理说”的典型代表,他就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界定政治的。孙中山先生不仅在历史发展中有杰出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翻阅他遗留下的文集,我们不难看出,孙中山先生对政治有很清楚的理解,他认为政治无非就是“政”和“治”两个字组成的,“政”是指众人之事,“治”则是指管理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便是政治,让人理解起来也简单通透。许多西方学者也从管理事务的角度给政治下定义,如美国的G·庞顿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1]英国的麦肯齐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过程”。前者对于政治的定义过于宽泛,他认为只要是与人的集体生活有关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政治活动,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后者对于政治的定义又是模糊不清,不能一目了然,他在定义中只是说明政治是个社会全面管理过程;也没有指出是个怎样的管理过程,强调全面管理,也没有指出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管理,还是整个社会中某一类事物的全面管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不能准确地界定政治,所以他对于政治的理解,本身就存在歧义。

第四,“分配说”。“分配说”强调的是从分配的角度理解政治。1953年大卫·伊斯顿提出,政治学是“研究受权力分配和运用的影响下的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4]他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动态的角度给政治下定义。“分配说”对于政治的定义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是权威定义,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定义地位虽高,但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它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是静止不动的,政治的发展过程也不例外,它既有动态的一面,也有静态的一面。“分配说”在对政治一词定义时,只强调了它的动态过程,忽视了政治的静态价值和体制。其次,不是所有政治现象、政治生活都和价值分配有关系。例如,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以及社会公共设施的维护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但这些问题都与分配问题毫无关系。再次,“分配说”的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将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以及人民的权力等政治活动排除在外,不再将其归结为政治生活。

除此之外,有些学者还认为,政治是政治制度的运作;是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政策活动等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阐释政治,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在阐释自身见解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涉及到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未能准确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不同思想家、政治家对政治的认识都表达了不同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些理论观点中虽然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成份,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受到生活条件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得他们不能提出正确的理论,因而也不可能揭示出“政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所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对政治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一)政治是一種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5]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治关系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一种对抗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6]阶级剥削消灭之后,政治就又拥有了不同的内容,此时人民内部的关系则成为政治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虽然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政治作为特定社会关系的这一属性不会改变。

(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唯物史观认为政治斗争的形成、发展及斗争形式都受经济的制约。任何政治任务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没有经济条件,任何政治目标也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政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不能与经济混为一谈。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因素的影响。另外,经济与政治在一定条件下是互通的,在某一时期内,经济建设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任务。在政治领域注重的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政策等等的问题。所以,经济不能脱离政治,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政治都不能离开国家政权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政治的核心是如何夺取政权;新中国建立之后,政治的核心由夺取政权转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富强。但无论是哪个阶段,政治的核心都离不开国家政权的问题,大力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维护国家政权,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核心政治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都是一种矛盾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政治现象也不例外,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现象错综复杂,有时还会很容易受到人们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是否受到影响,政治现象在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规律,有着其特定的客观内容。对此,人们应该学会用理论武装头脑,对待任何事物都应坚持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近年来政治概念的研究及界定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政治学家们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政治”的概念形成了个自独到的见解,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是一种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它是各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而形成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2)政治是夺取权力的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实现其经济方面的利益而夺取政权的活动,其中包括了阶级或者集团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

(3)政治是涉及范围广、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活动,其主要推动者是政府,是一种公众参与度高的活动。

(4)政治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属于上层建筑。政治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对于权力的分配和利用等。

在政治科学领域,政治学家对于政治的定义众说纷纭,其界定也各有利弊,其中,我国政治学家王浦劬的界定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说法。他认为,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8。这一界定深刻揭示了政治的内涵,归纳起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指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的决定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因此,政治是特定的社会阶级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表现;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追求就是政治生活。这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强调社会公共权力的重要性。一切社会政治关系只有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才能形成,社会现象之所以具有政治性,就在于它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才能实现,反之,则是非政治性。同时,它定义政治的本质内容时,是通过利益、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利等角度,而不是其他方面,从而使政治的定义更加清晰、明确。

第三,指出政治关系是政治的本质内容。王浦劬在对政治的定义进行界定时,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将其贯穿始终,从这个层次把握社会的政治现象,因此,政治的本质是特定的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政治内容包含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首先,在阶级社会中,利益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政治权力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它指的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并不是表面的统治与被统治、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最后,政治权利关系指的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关系,它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资格分配。

总之,政治是人类特殊社会关系的反映,这种特殊社会关系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公共权力。所以,政治就是人类社会根据利益原则,运用公共权力调控和管理社会的行为的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哈罗德·拉斯韦尔.亚伯拉罕·卡普兰.权力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大卫·伊斯顿.政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海军(1973—),男,甘肃陇南人,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新时代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GS[2018]GHB308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权力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营金融权力榜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