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招生改革

2019-11-22 16:50金瑾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金瑾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改革,也是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历史契机。以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新高考背景下招生改革为例,阐述了招生改革对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促进作用,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分类考试、招生能力建设、優化生源基地、创新招生宣传方式6个方面,对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招生改革;农业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0-026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nrollment Reform of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Sichuan Provinc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JIN Jin

(ChengduAgricultural College, Chengdu,Sichuan611130)

Abstract Taking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reform of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chu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n example ,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recruitment of enrollment reform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education production integration for country revitaliz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how to serve the reform examination recruitment system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ere discussed from six asp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capacitys building,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base andpropaganda ways innovation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Enrollment reform;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服务国家战略,有利于建设一流高职院校[2],成为指导新时代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坚持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理念[3],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结合新高考改革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招生改革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现代农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生源保障。

笔者以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新高考背景下招生改革为例,阐述了招生改革对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促进作用,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分类考试、招生能力建设、优化生源基地、创新招生宣传方式等方面对农业高职院校如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农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招生改革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由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部署,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梳理并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学习借鉴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做法,开展大量比较研究,召开座谈会、方案论证会。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各省制定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同时形成各类顶层制度设计。

新高考改革探索至今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高考改革长期面临以下3个问题。一是新高考如何影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二是高考改革在学生考试等级转化、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如何推动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综合评价录取如何保障公平,惠及平民阶层子女。从近年全国各省高考现状来看,高职院校长期依附于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招生,影响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教育部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高职院校以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多元化选拔方式。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强化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质的人才入校学习,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高考改革探索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试内容占比,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推进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创新“需求+能力”的人才培养的模式,进一步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4]。为此,高职教育应推动其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农业高职院校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5]这一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6],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校企合作为重要依托,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分类考试、招生能力建设、优化生源基地、创新招生宣传方式等方面推进农业高职院校进行招生改革。

2 新高考给高职招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新高考强化了中高职一体化招生

发展多元录取模式以及“四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高职院校以考生综合成绩为基础,对学生个人特长、能力、高中阶段学习表现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重点考核和综合测评,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与标志性成果作为考核和测评的重要内容,择优录取考生[7]。据此打通专业技术人才由中职教育—高职阶段—本科学历教育直至研究生的学历深造路径,有利于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律,科学化、系统化地设计各层次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体系。

2.2 新高考优化了高職招生专业结构

现行录取制度以院校为单位投档,使得一批冷门、弱势甚至办学质量欠佳的专业受惠于院校的办学实力及社会声誉,吸引学生填报志愿或通过投档进档后由校内专业调剂完成招生计划[8]。新高考改革的现实路径为从靠院校“综合排名”到靠“专业品牌”招生。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不复存在,执行专业优先、专业大平行录取模式,取消调剂志愿。不被社会认可的专业将面临淘汰。这将有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生态(结构)。

2.3 新高考突破了高职招生的类属地位

从北京、山东、重庆等已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看,高考改革是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制度,强化了专业的地位,强调了专业的特色。在2017年浙江新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少专科高校的部分专业投档线就超过了本科高校。例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投档分数为529分,比浙江二段线(本二分数线)高40多分。

2.4 新高考冲击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生态

新高考改革全面推进后,因分类考试、多元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将不再区分传统意义上的文理科考生、中职类考生、艺体特长生等类别,多层次、多类别生源结构无法对应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同一专业内,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设置一个人才培养方案,需细化分类单班建制。因生源危机或无法组班的部分专业,将倒逼高校进行专业撤并、院系调整、教师转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则需要优化结构、突出品牌、强化特色。

3 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招生改革路径选择

近10年,高考报名人数迎来拐点,高考生源基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 050万)后急剧下降,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与2016年持平。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4年稳定在940万左右。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迎来了再增长,创8年来新高(图1)。

2016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四川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2008—2018年,高校数量和招生计划不断增加,四川省属高校数量从72所增至119所,四川高考计划和录取人数从30万增至55万。2017年四川录取率达到86%,2018年录取率达到86.63%。每年复读生90 000~100 000人,占比接近20%,加上接近5%的出国留学人数,高校出现了“吃不饱”现象,尤其体现在高职院校。四川省近年招生形势严峻,文理科高考人数持续降低,四川省属高校专科第一次征集计划31 996名,录取4 121人。计划数约等于录取人数的8倍。第一次征集结束后,42所公办高职院校不满额,四川省属高校专科第二次征集计划27 875名,考生数与计划数已经出现倒挂,有效志愿数严重不足。2018年四川秋季统招未完成计划27 000名。

四川省举办农林牧渔类专业及高职院校情况不容乐观,专业设置数量及申报招生计划数量逐年萎缩。2018年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共8所,农业类专业数量23个,四川省教育厅下达招生计划6 000余名,2016—2018年各院校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5 500人左右。对于越来越严峻的招生形势,特别是在涉农专业长期存在“不被看好”“不吸引眼睛”等问题,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必须抱团取暖、密切配合、携手并进,进一步加快招生改革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势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的要求,稳定生源、开展招生改革刻不容缓。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建设科学性

高职生源填报院校志愿考虑的重要因素为办学性质、地理位置及学校综合实力,但在四川高考录取中,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满足度不到50%,即50%的考生未录取到第一志愿专业。

从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2018年秋季统招计划数与录取数差额较大专业的统计数据来看,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园艺技术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计划数与录取数差额比例分别为67%、55%、87%和69%。

实行分类高考后,学生填报志愿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而是以专业为基础单位。高校需要有30~80个平行专业填报数量来保障学生的专业意愿。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吸引力将是最大的招生保障,强化专业质量建设,提高专业就业质量是未来招生的重中之重。

一是建立健全基于市场调研、第三方评价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加强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深入研判近年各类别各专业的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新生报到数据、就业情况,完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合并“同质化”严重的专业。停招就业率低、就业对口率低的专业。二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条块分割状态,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以培养高质量毕业生而赢得社会声誉与就业市场,以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而吸引优质生源[9]。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企业方的实际需求开设专业。例如,近几年,国家提倡“互联网+”战略,2017年四川省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未来产业发展的倚重。根据规划,四川省将“坚持以新产业为支撑”,在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受到考生青睐,填报量逐年上涨,2018年全省普高、中职生源填报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数达为计划数的2.5倍。三是建立以产业结构调整来驱动专业动态设置机制。打破招生计划平均分配体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和产业热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通过实施“特色专业计划”打造全省农业特色专业点(群)。对接“农业+”现代农业新业态,重点发展农业装备、农业经济、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农科“特色专业(群)”,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各具特色的大農业专业群,积极对接四川省“5+5+1”现代产业体系和66个产业功能区,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校企合作为重要依托,以具体项目为牵引,着力提升重大项目集中攻关能力,积极服务四川省产业发展。

3.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评价方式变革

一是建立以教学单位为主导的教育拓展联动机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农业类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加大专业跨界融合力度。搭建教研教改平台,凝练教学成果,将教学改革研究、科研、双创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工艺、行业动态等深度融入和应用于教学环节。二是建立以“督与导”相结合的二级督导机制。从教学规范性、专业性不同维度建立二级督导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以导为重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坚持“诊与改”并重,强化教学和专业诊改,为教学改革“把好脉、问好诊、下良方”。三是构建课程统一机考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实行教考分离、教育教学统一评价,对部分试点实施题库抽题统一机考、统一评价机制,出具成绩分析报告、教学诊断报告,统一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同时,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深化以突出学生能力提升,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双创”意识贯穿的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企业行业标准,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以学分为导向的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改革;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

3.3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办学方式变革,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纳入单招提前批录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 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10]。农业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加强校企地合作、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将产教融合、双创理念灌注到办学育人全过程。一是专门设立产教融合处,牵头推进重大校企合作项目,整合四川农业创新创业联盟、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和各地市州产教融合园区等资源,围绕“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与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等农业园区合作建立分院系部,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落地落实一批合作项目,打造产学研校企地合作的科研平台和载体。

二是推进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以及引校入厂,引厂进校等校合作形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三是单独招生考试将纳入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进单招提前批录取。在单招章程中明确学院与企业联合面试招生、招工就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和实习实训,明晰三方权责利及定向就业方案。同时,要进一步转变培育模式,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载体,建设专家队伍[11],深入推行“现代学徒制”,大力开展培训研修、技能攻关、技艺革新。深入推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深化发展四川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全产业链、跨区域的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3.4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助推高职教育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四川省8所举办农林牧渔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要协调配合,紧密依托四川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招生就业专委会、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四川省农林牧渔类中职教指委、四川省农林牧渔类技能高考组考单位的资源优势,提前规划、主动作为,全面调研、分析研判全省涉农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升学就业等各类情况,积极推进全省农林牧渔类技能高考拆分为种植类和养殖类分类考试工作,全面深化技能高考各项改革,紧握农林牧渔类技能高考指挥棒,以四川省优质校建设为契机,积极申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融通的改革,加快推进中职、高职、本科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大力推动新型职教体系构建。

3.5 从“招办招生”到“院系专家招生”,加强高职院校招生能力建设

招生能力的核心是鉴别生源、选拔生源的能力。 招生能力从本质上就是学校吸引生源的能力,不同的招生制度对招生能力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校对招生能力要求也不一样。美国规模在1万学生的大学招生官员人数与申请人数的比例约为1∶1 54 即一所收到6万份申请的大学,需要配置大约40名招生官员。从财力资源来看,2012年美国大学招收每位入学学生的平均花费是2 432美元,即一所新生入学人数为5 000人的大学每年所花费的招生费用约为1 200万美元[12]。高考改革全面推进后,应改变人事任用的“轮岗制”,为招生人员提供一个具有长远发展方向的平台,帮助他们积累“综合评价”的招生经验。我国高职院校要提升招生能力,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转变招生理念,深刻领会“综合评价”的内涵及其对招生能力的要求。二是加强招生组织机构建设,为提升招生能力打好基础。实现从“招办招生”到“院校专家招生”的体系变化。健全招生体制,完善招生委员会,强化招生办公室建设。理想的高校招生组织机构必须由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办公室组成,同时,授权从事大学数据管理的部门进行招生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同时,建立院校招生委员会,完善招生监督委员会。三是构建和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招生队伍。提高招生队伍素质,提升招生应急能力。四是加强招生基础条件建设,保障人力财力支持。加强“综合评价”录取研究,建立本校制度体系,加强面试管理研究,建立面试人员库、培训教授、建立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面试模式。招生组织机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6 优化生源基地,构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

建立长效工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四川农林牧渔类技能高考组考单位的指导作用,依靠高职高专招生联盟帮助中职学校完善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开展师资交流培训竞赛、学生技能大赛等,将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惠及到中职学校。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充分利用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建立四川省农林牧渔类中职生源基地,创新领办好中职学校专业,协助中职院校做好专业共建、专业转型、专业升级,切实做好中高职衔接融通工作。发挥好单独招生的市场引导作用,在中职院校师生中建立各涉农高职院校良好的招生品牌,为各院校储备优质生源。

3.7 稳定招生规模,改革创新招生宣传方式

稳定招生规模是目前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第一要务。招生乱象及民办学校高昂的生源组织费让公办高职学院进入高中宣传面临较大挑战。传统宣传模式无法满足学生获取全面的招生咨询,需要积极采取合理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招生宣传策略。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树立院校品牌。招生宣传工作是长期连续性工作,是对各个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整体形象的全方位、综合性、经常性宣传。既要注重宣传的长期性,也需加强宣传的连续性。把院校办学理念、综合实力、社会声誉、办学规模、建校原则与专业宣传、优质就业情况相结合,站在学院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坚持整体形象宣传,扩大利用省内外官方媒体报道学校发展建设、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力度。将宣传咨询信息融入到考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借鉴美国的招生宣传模式,可在单独招生考试前设定校园开放日,定期举办考生参观校园、考察高校活动。根据8所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2018年招生宣传工作、新生专业认同以及职业发展规划问卷调查》可知,新生填报志愿选择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就业优势占76.65%,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及校风、教风、学风占70.6%,专业兴趣爱好占70.15%(图3)。由此可见,目前考生选择院校及专业考虑因素有是否公办、地理位置、就业情况、学院声誉及社会影响力、专业实力、专业技能培训等,构成吸引考生积极填报的重要因素,综合实力强的学校注定在招生中占有优势。

二是准确定位宣传区域,明确宣传对象。分析研判近年招生录取数据及生源区域分布,确定农业类生源来源的省内主要地市州区域及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分布情况,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学校及考生实际,确定宣传重心、宣传力度及宣传方法,创新举措、分类施策吸纳高质量生源。8所农业类高职院校要组成同盟,抱团取暖,继续保持对全省涉农中职学生单招进班宣传的优势做法,稳步推进构建对重点市州普高学生现场咨询会、各类巡展宣传与进班宣传相结合的立体招生模式。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依托分类考试、多元录取、单独招生考试扩大招生对象,将招生主体由文理科为主转为文理中职并重。

三是利用现代媒介,强化专业宣传。新高考改革是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制度,强化了专业的地位,考生由“选学校”变为“选专业”,规划设计具有专业优势的招生简章,强调专业特色。同时,保持招生网的传统战略地位,运用新媒体、自媒体与招生网站搭建立体化、智能化招生宣传格局。从页面设计、栏目安排、内容组织都要基于考生视角、符合考生阅读习惯,满足考生对招生资讯的需求。要详尽介绍学校概况(如专业介绍、招生计划、历年分数线等考生急需的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生活环境、就业与创新创业等优势。

4 結语

四川省农业类高职院校经过深入的产教融合实践研究探索,对于如何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招生改革,为乡村人才振兴[13]提供坚实的生源保障作了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取得实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新高考改革,吸引更多有志于投身“三农”工作的莘莘学子就读深造,坚持以强化专业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农业高职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将是关键之处。今后,农业类高职院校将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序、协调地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融合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14],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有效整合涉农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9-03-05].http://www.gov.cn /zhengce /2018-02/04/content _5263807.htm.

[2] 何正东.“双一流”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7(5):9-13.

[3] 张育松,金满文,常忠志.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农业高职院校优势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4):112-114.

[4] 刘海峰.坚持协调联动整体推进新高考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9-04-26(4).

[5] 鲁彬之,张柱岐,刘健.面对乡村振兴契机职业院校如何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8-05-29(10).

[6] 范海英.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8):34-35,38.

[7] 管恩武,李勇.高考指挥棒是引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访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J].山东教育,2018(36):7-13.

[8] 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9] 王英,万庆生,韩文灏.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110-114.

[10]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A/OL].(2017-12-19)[2019-04-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1] 李振陆,叶琦,尹江海.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8(3):10-14,92.

[12] 袁振国,秦春华,施邦晖,等.高校招生能力建设七人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1-29.

[13] 李留心.發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N].河南日报,2018-02-09(009).

[14] 吉文林.农牧高职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4):13-16.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