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3 04:56王琳董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王琳 董静

摘   要 教学经验分享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教学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存在教师对教学经验分享的认知存在偏差、经验分享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相脱离、教学经验分享过程形式化以及线上教学经验分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有效对策:借助外部奖励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加强学风建设与建立监督机制并举;开发基于教师群体教学经验分享的网络交流平台等。

关键词 教学经验分享  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交流平台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Parker J·Palmer)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1]教学经验是具有深远意义与价值的教师智慧的结晶。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共享,使优质教学经验充分涌流于教师群体中,对教师个体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整体教师行业的发展也是一种积极的形式。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经验分享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分享,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的基本理论

1.教学经验分享的概念

有关论述教学经验分享概念的文献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以文字、音像等物化的方式记录、整理、总结和发表其教育经验,以实现教育经验的澄清、保存、交流和分享[2]。另有学者认为,通过使优秀教学经验显性化、系统化和公共化,使这些优秀的个人教学经验能够为更多的教師所分享,转变成为一所学校、教师群体的公共财富[3]。王琴这样定义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经验分享,即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对知识、教学技能和情感体验的共享”[4]。

综上可知,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具有个体性、内隐性的个人知识,这些经验需要转化为显性的知识内容,才能在教师群体中进行交流与共享;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的主要方式为教师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教学经验分享是教学经验的下位概念,我们应该在对于教学经验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厘定教学经验分享的概念,它是教师个体将其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教学方法、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等转化为显性化的知识,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

2.教学经验分享的意义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通过教学经验分享的过程,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经验分享的参与过程就是教师个人知识输出的过程,输出中教师为了使分享对象更易理解、接纳自己的教学经验,会对教学经验进行再思考、再加工以及再整理,将其内隐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外显知识,从而提升教师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分享的教学经验必定是经过反复多次的教学实践、试验且颇有成效的以及可操作的经验知识,分享者与获取者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教学技能、教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对于教师队伍而言,有益的、积极的教学经验在整个行业内无条件限制的传授与交换,如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能够无条件限制的学习到教育发达地区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于整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大有益处的。教学经验分享在教师队伍中成为一种风气时,教师课间、课后所讨论的话题是围绕着教学经验而展开的。这种良好的风气不仅能够提高教师间分享教学经验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激发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的热情。学校定期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的氛围也会更加和谐、融洽,教研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对于教学经验本身而言,在教师群体间共享教学经验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推进教学经验的不断更新、不断传递、传承,同时也逐渐构建了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论体系,使教学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通过分享,使教学经验经过反复多次的应用实践、甄别筛选及改进创新,能够为教师所用、为教师所享、为教师所改、为教师所传。

二、教学经验分享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教学经验分享的有效性,指教师在分享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教学经验资源产生更多的实用价值。但在现实中,教学经验分享的有效性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经验分享的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若否认分享教学经验的价值,对交流、共享教学经验持有保守、戒备的心理,那么在教师职业这条道路上前进就会很艰难。在教育行业中,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绩与个人业绩、评优评先及评职称等直接挂钩,这也是部分教师有所保留、具有戒备心理的直接原因,“教师专业发展中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建构,‘地盘意识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出于自身的一种保护,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5]。同时,部分教师认为促进个体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真操实练从而探索出的教学经验,其次才是教师间的探讨与交流、互相传授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等。这些认知偏差是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的障碍因素。

2.经验分享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相脱离

在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经验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离、不对等的问题。在一些专家、名师的讲座会议上,所讲授的教学经验往往依托“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其理论价值超过实践价值。这些所谓的教学经验理论往往没有从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较少结合一线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况,缺乏实践性,因此这些教学经验理论虽然具有普适性,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教学经验分享的内容需要对症下药,才能对教师给予真正所需的帮助,提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经验分享过程形式化

我国学校内部的教研组织自建立起就具有行政组织性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活动主要围绕上级工作的安排而展开,根据上级的要求来完成教研任务,管理过于标准化,行政化[6]。“往往是学校领导启动活动,制定制度条例,规定教师和公开课节数的指标,规定论文篇数指标,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7]。教研活动的行政组织性质、教师参与的强制性、教研课题的指定性、教学任务的繁重性以及与教师业绩评价挂钩等因素逐渐造成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化日益严重,造成教师教学经验分享过程形式化较为严重等问题。并且这些教研活动内容往往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教学研究价值不足,且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消耗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因而导致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4.线上教学经验分享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网上教师交流、研修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如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线上教学经验分享平台为教师提供了集学习、交流、互动、互助、共享一体化的便利的网络平台。但在应用推广中也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线上教学经验分享平台的管理不足。疏于管理的教学经验分享平台会导致所公开的教学经验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反而给教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影响教师甄别选择优质教学经验资源。其次,缺乏专业性技术的支持。网络上的教学经验分享平台仅仅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场所,对于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的研究工具、评价标准还是有所欠缺。最后,线上教学经验分享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如网络虚拟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的教学评价机制等。

三、提高教学经验分享有效性的策略

1.借助外部奖励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各种激烈的竞争、评优评先机制等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分享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在分享过程中,采用选择性激励,对知识付出者进行补偿。在知识分享活动中,积极鼓励对集体有利的行为,惩罚对集体不利的行为”[8]。积极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的行为,使教师打消对于分享个体经验后果的顾虑。并在各年级内部、各个学科内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展开教学经验分享会,展示优秀教学活动成果。对于会分享、爱分享、常分享教学经验的教师给予表扬及奖励。当然,校内组织的一些评优评先活动的参选条件也可与教师是否参与过教学经验分享活动相挂钩,对于部分教师对教学经验分享持保守、戒备的心理状态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教学经验分享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甚至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是具体的、特殊的、具有特定情境性的问题。在专家、名师的讲座会议上分享的教学经验往往是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经验理论”,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可是在碰到具体的、特殊的、具有情境性的问题时,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无路可寻。建议将会议的主角替换为一线教师,由教师阐述问题,专家组集体讨论或是进行实践研究后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应用实践后再反馈给教育教学研究者。这样,在交流活动中所分享的教师教学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也具备了针对性与有效性。

3.加强学风建设与建立监督机制并舉

针对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活动形式化问题,应坚持加强学风建设与建立监督机制并举。在深入展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活动之前,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学风,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最后,要转变正确的教学态度,对教师职业保持一颗虔诚之心,通过自身专业化发展促进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在学风建设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以保障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的有效性。监督机制可以由校内领导班子或学校教职工组成,形成内部自我监督机制;也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等单位建立监察小组,对所管理区域内的学校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就是为了避免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流于形式提高其有效性。

4.开发基于教师群体教学经验分享的网络交流平台

专业的教研信息化平台的缺失导致许多教师转而利用更为普及的、大众化的社交平台进行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呈现出零散的、自发的特征,没有形成规模化[9]。教师对电子技术的掌握、对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行为。针对教师这一庞大、复杂的群体开发教学经验分享网络交流平台是教学技术工作者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要为教师开发、建立起专业化的教学经验分享的网络交流平台。

适用于教师群体的网络交流平台在设计之初应结合教师群体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简洁性功能的网络平台:(1)具备基础的网络的连接与资源下载等功能。(2)具备即时交流功能。所开发的网络平台应具备比大众化的社交平台更为便利的即时交流功能,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的场所。(3)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教师实名认证制度、提升分享内容质量的标准、提高分享教学经验的门槛等,为教师群体创设一个绿色无污染的网络交流平台。(4)具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支持。提供具备评价功能的模拟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专业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等,教师在学习了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能够无障碍地进行模拟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把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刚平.教育经验的意义及其表达与分享[J].全球教育展望,2004(08).

[3] 魏宏聚.教学经验的本质、概念化路径及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7(09).

[4] 王琴.小学教师教学经验分享机制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5] 李朝辉,张丽娟.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困境与破解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黎长岭.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

[8] 郑世忠,张德利.继承与超越:从“网络教研”到“‘互联网+教研”[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0).

[作者:王琳(1993-),女,河南郑州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董静(1980-),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论反思性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