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

2019-11-23 11:45张馨慧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重要意义

张馨慧

关键词:马占山;江桥抗战;历史背景;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09 — 04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从此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起点,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局部抗战的开端,也是全国各族人民要求政府放弃内战、一致抗日的开端〔1,2〕。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大地的危难时刻,马占山率领黑龙江爱国官兵打响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江桥抗战,虽然江桥抗战终因敌众我寡、孤军无援而失败,但是马占山及爱国将士的英勇抗争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在军事上首次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的嚣张气焰,为动员全国参加抗日救亡斗争起了重要的准备作用〔1〕,激励了中华民族保卫国土、抗击日寇的勇气与爱国热情,

一、江桥抗战的历史背景

(一)主观原因

1.马占山个人性格

江桥抗战之所以发生,与马占山将军的个人性格和抗日态度密不可分。从个人性格上来讲,马占山从小以放马为生,善骑术, “身不甚高,英姿飒爽。虽貌如书生,而智勇过人。”这是作为对手的日本人对马占山的评价,当时在黑龙江的土匪中流传着“尔等若做亏心事,将来必遇马团长”。 〔3〕,由此可见马占山的军人气质浓厚,性格勇猛,英武威严,神姿飒爽,威震一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马占山抗日态度

1931年10月8日至10日,危难时刻的马占山先后被任命为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并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任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军事总指挥〔4〕。马占山临危受命,抗日态度异常明确且坚决, “九一八”事变关东军的无耻行径及东北军不抵抗的耻辱,激发了血性军人马占山的爱国激情。马占山接到任命后,立即率部从黑河乘轮船奔赴齐齐哈尔江桥前线,指挥黑龙江省军民抗日备战〔5〕。10月20日举行了正式就任代理主席职务的典礼,礼仪式上马占山分析了当前形式,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华野心,认为当今维持地方治安固然重要,但是保卫国土不受外敌入侵更为重要,若是有人想侵犯我国的疆土,扰乱我地的治安,必彻底铲除之,以尽自己作为一位中国军人保卫国土之责〔6〕。随后22日,马占山发表了《抵抗宣言》“当此国家危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尔后凡侵入我江省境者,势必决死一战”〔7〕,再次表达了抗战到底视死如归的决心。江桥抗战爆发后,马占山更加坚定地表示“守卫国土是我作为中国军人的天职,自卫战争神圣而壮烈。如果国家丧亡,每一个人的小家也不复存在,希望海内外同胞能担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保卫国土,不要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各个击破,亡我国家。中国军民应该团结起来保卫国土,保护子孙”〔8〕。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群不屈不挠、抗战卫国的爱国将士,才有了江桥抗战的壮举。江桥抗战真正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的大规模抗战第一枪,马占山及黑龍江军官兵所表现出来的首战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意志,已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民族记忆,定格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9〕。

(二)客观原因

1.东北三省领土危机

日本对东三省领土的觊觎,由来已久。1853年7月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并与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随后的“明治维新”打破日本传统王朝循环模式,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模拟西方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国家制度。政治现代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进程,日本经济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迅速发展,赶超了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军事的逐渐强大使生存危机感极强的岛国日本野心膨胀,原有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从此开始实施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即南面占据中国台湾岛、澎湖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北面割据中国的东北、朝鲜和满蒙地区。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华侵略的第一次大暴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且赔偿巨额白银。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行占领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1931年6月日本军部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同年9月策划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其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首先以武装斗争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从而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由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沈阳及长春相继沦陷,随后日军向黑龙江省境内进犯,直逼省会齐齐哈尔,妄图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将中国东北建成对中国全境侵略扩张的战略基地〔10〕。这严重危害了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无疑激发了江桥抗战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2.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当关东军精心准备、策划实施、直至在东北地区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时,蒋介石却提出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即“攘外必先安内” 〔11〕。命令东北及华北军政长官要 “勋服膺钧旨,敬当钧命是听,候令行止” 〔12〕。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幼稚地认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能够通过国联的协调和平解决。面对外敌的侵略行径采取不抵抗政策,直到江桥抗战之前,任由关东军长驱直入。国民党的这种妥协、退让和姑息纵容政策无疑将东三省大片富饶领土拱手让人,加深了东三省领土危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东北军蒙受的巨大耻辱,更加激发了江桥抗战爱国将士一雪前耻,驱除倭寇,保卫国土的民族责任感和坚定决心。

3.各阶级人民抗日情绪高涨

与国民党妥协、不抵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东北爱国军民奋起抵抗, 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战斗、坚持抗日,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义勇军的成员主要包括原东北军一部分爱国官兵和警察、农民、工人以及爱国知识分子。还包括一些有家国民族精神的绿林人士〔13〕。与此同时,关内各地民众也纷纷组织起救国会、后援会等民间抗日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支持和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正是各阶级、各地区人民抗日情绪的高涨,再次坚定了马占山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决心。

4.受到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日态度的激励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对九一八事变迅速作出反应,于9月22日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决议指示“各地党组织要加紧当地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而引导他们到反帝爱国的斗争上去” 〔14〕, 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也发表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大批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以及具有爱国情怀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来到东北三省,发动和组织义勇军对日作战〔15〕。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的鲜明态度、决心和具体行动,极大地鼓舞了马占山等江桥抗战将士保家卫国,与日寇决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二、江桥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大规模武装抗击日军进攻的“第一枪”

虽然江桥抗战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了,未能阻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略进攻,但是江桥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江桥抗战突破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真正打响了中国抗击日本关东军大规模进攻的第一枪,点燃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给爱国民众以希望,给亡国论者当头棒喝,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侵略者宣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九一八 事变爆发之后,江桥抗战是有命令、有计划、有组织、有“檄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场战役”; 是马占山将军指挥正规军为主力迎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场战役”; 江桥抗战打出来了中国人的威风,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因此说,黑龙江省的江桥抗战标志着中国抗日的正式开始,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16〕。

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战第一枪。中国军队武装抗战第一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述,并非仅仅是时间上的起始之意,代表着中国军队真正开始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其背后是代表着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是由此影响下进行了14年从未停止的抵抗的开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消极挨打与无力的抵抗〔9〕。

可以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虽然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时期,还只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四省地区进行,但却从未停止过,这不仅为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斗争起了重要的准备作用,而且给日本侵略军以严重打击。毫无疑问,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东北人民及广大爱国官兵反对日本侵略军的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

毛泽东于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肯定了东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17〕“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 〔17〕。

(二)破壞了日军占领东三省的计划

马占山在江桥抗战中的坚决抵抗和英勇反击,极有力地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破坏了其东三省侵略计划,使其不得不大范围调整战略部署。江桥抗战虽败犹荣,爱国军民在敌众我寡和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取得了击毙击伤日伪军 6000 余人的战绩。打乱了日军占领黑龙江的计划,拖延了日军侵略全中国的进程,为全民族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日军刽子手金井章次所言:“在反满抗日的领导中,现在大多数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但马占山的名字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 〔18〕。由此可见“江桥抗战”对日军东三省作战计划影响之深。

(三)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与爱国主义情感

江桥抗战的指挥者是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参加者是数以万计的黑龙江爱国军民,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爱国军民在正面战场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 马占山在江桥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凸显了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敢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增长了国人的民族志气,唤醒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决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江桥抗战爆发后,马占山将军的声名威震海外,一位留学生称赞马占山将军“忽尔欣闻马占山将军的誓死奋战,为国杀贼,其欢愉感激之忱,诚非笔墨所能描刻于万一”〔10〕。邹韬奋赞扬马占山将军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战士“保卫国土,宁死不屈的精神,实为中华民族前途生路之所系,使世界知道我国军人非尽无耻,为民族争回不少光荣” 〔19〕。

面对国内各界民众“援马抗日”的舆论呼声,蒋介石再不敢公开宣传“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了,南京国民政府表彰了江桥抗战的有功战士,称赞马占山及其领导的爱国军民为“不独为保障中国国家之领土,尤为保障世界正义和国际和平之所在,亦即维持国际联盟非战公约,及一切国际公约之存在而牺牲。” 〔20〕。 由此可见,江桥抗战已经超出了一场战争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意义,而是使中国各阶层民众在心理上产生共振和齐鸣,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情绪,成为民族奋起自救的一面旗帜,也成为一种保家卫国和复兴图强的精神镜像。

(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争取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马占山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江桥抗战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敌、奋勇抵抗的坚强意志,为民族独立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当时各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法西斯主义阵营的形成正在对世界和平产生威胁,因此对于日本违反国际公约侵略中国的行径给予严重的关注〔21〕。美国驻华武官鄙视中国政府不抵抗政策,认为“马占山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意志,足以让中国取得在抗日战争中的最后胜利”〔22〕。此外,苏联的《真理报》、英国路透社及《泰晤士报》,以及法国等欧洲国家也都纷纷发表评论,强烈谴责日军侵略占领中国东三省的野蛮行径〔23〕。国际社会及国际舆论对中国江桥抗战的关注,足以证明江桥抗战的正义与自卫性质,这些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声音给予中国军民以道义上的帮助和支持,有助于中国在外交事务中占据主动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场中,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战争是最早的;而江桥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影响重大的战役,从这个意义上说, 江桥抗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21〕。江桥抗战开启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无论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江桥抗战的精神价值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每个时代都不乏英雄人物,他们保疆守土、抵御外患,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为国为民慷慨赴死,他们是时代的精神象征,共同凝固成华夏民族永恒的精神记忆和精神符号,永远镌刻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他们的铮铮傲骨化作民族不屈的脊梁,承载着神州大地。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和浸染着中华儿女血泪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志士谱写了一部又一部悲壮的诗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政权在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妄图吞噬中华,企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在民族危亡之际以抗日英雄马占山等为代表的血性男儿,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江桥抗战已经升华为一种爱国主义信仰,凝结为一种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成为检视自我担当的一种精神镜像,这种精神镜像汇集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成为影响后世之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伟大民族,无数民族英雄的容貌虽然已经模糊,但是英雄的精神将永驻,犹如历史的星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斗,照亮民族滚滚前行的道路,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更应该尊重历史、崇尚英雄、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爱党、爱国、爱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刘庭华.对历史的尊重〔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17-01-16:15.

〔2〕王贵忠.“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05):117-119.

〔3〕田也种治郎.东三省官绅人民录〔M〕.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二年二月:696.

〔4〕唐德刚,记录,王信忠,著.张学良世纪传奇(上卷)〔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455.

〔5〕王涛.概述马占山的抗日及其意义——黑龙江篇〔J〕.黑河学刊,2019.04.01:01-10.

〔6〕徐棻.马占山将军抗日战〔M〕.北平:中北印书局,1933.10.

〔7〕国民党高级将领列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8〕马占山电文选登〔A〕.马占山将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46-148.

〔9〕周彦,贺群珺.江桥抗战的地位!影响及其精神价值〔J〕.理论观察,2019.152(02):10-13.

〔10〕全国政协、黑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马占山将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1〕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三卷〔M〕.臺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3125.

〔12〕周毅,董慧云,张忠发.张学良文集上卷〔M〕.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479.

〔13〕八年艰苦斗争中壮大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N〕.新疆日报,1939-09-21(04).第1118期.

〔14〕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4.

〔15〕李鸿文,张本正.东北大事记:下卷〔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744.

〔16〕王涛.论“江桥抗战”的历史定位及构成. 〔J〕.黑河学刊,2018.240(06):01-05.

〔17〕毛泽东.论联合政府〔R〕.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935

〔18〕金井章次,田边寿利.满蒙行政锁谈〔M〕. 日本东京:创元社,1943.

〔19〕邹韬奋.为民族争光的马将军〔J〕.生活,1931,04(47).

〔20〕周彦.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67.

〔21〕周彦,贺群珺.江桥抗战的地位、影响及其精神价值〔J〕.理论观察,2019.02(152):10-13.

〔22〕汪荣祖,李敖.蒋介石评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294.

〔23〕《申报》记者.海伦访马记〔C〕//.马占山将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64.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重要意义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新常态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