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2019-11-23 11:45王敏王建敏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王敏 王建敏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城市生活;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30 — 03

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进入全国各个城市开始谋生,初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许对已经成年的务工人员来说,适应起来较快,但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除了不能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外,后来会存在一些隔阂和陌生,不能和城市孩子一样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所以,加强对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不仅希望流动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还希望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感受到爱与正义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以促进他们成长为富有激情,充满阳光的新一代的21世纪青少年。

但是,在一份抽样调查中发现,流动青少年的犯罪比例是青少年犯罪比例的67.8%,数据令人痛心。为了能够帮助这部分特殊青少年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笔者就如何有效建立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其中也详细的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给流动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发展空间。

一、城市流动青少年现状研究

(一)受教育质量普遍偏低

据了解,除偏远地区外,目前各省的义务教育基本九年义务教育都实现了99%,但是相对来说有近20%的流动青少年就读的是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教育资源水平比较低。此外,流动青少年的升学率也要远远低于城市青少年。事实上,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学习就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有一部分学习自主性较高,学习比较积极,成绩也很优秀。而另一部分则学习基础比较差,有着不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不优秀,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二)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生活

目前,大部分流动青少年居住在城市郊区或者市区老旧的小区,生活环境较为落后,这就导致很难将自己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当中,仍然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流动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无论是从学业上,还是从生活环境中,都不具备优势,甚至看不到未来,觉得很渺茫,这些都是社会地位中代际传递的不良现象。据了解,大部分流动青少年读好大学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青少年。还有一部分流动青少年走向的工作岗位也是以劳动力为主的密集型企业,其收入往往很难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一致。

(三)不良行为比例偏高

在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这部分群体也在积极努力适应城市生活方法,比较上进,能够吃苦耐劳。但是也有一部分流动青少年出现了不守社会规则、不良行为比例偏高的现象,除了打架斗殴、抽烟、厌学以及拉帮结派等一些不良行为外,还有偷盗、抢劫等极端行为。这部分群体如果不及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严重的发展隐患,可能会发展成为犯罪高发群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流动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有一小部分城市青少年是出于焦虑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自尊心过强、抗压能力弱、幸福指数低、孤独等问题。尤其是没有接受正规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在这方面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由于对城市没有产生归屬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能认清现实,和现实是充满敌对情绪的,不能正面地来看待身边的发生的事情。

二、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类型 

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将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进行总结,大致如下:

(一)物质欲望类犯罪

所谓物质欲望类犯罪,指的是流动青少年为了能够满足物质的需求与欲望,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去侵犯他人的财物,妨碍社会秩序,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不安稳因素,或者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这些都构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二)暴力犯罪类型

一些青少年经常以比较危险和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事情,甚至身上会携带一些具有杀伤性能的武器,给社会的安全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害,这种类型包括:杀人、放火、抢劫、伤害等等,给他人人身安全带来危险。

(三)团伙犯罪类型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由于青少年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喜欢三五个人拉帮结派,酗酒闹事,甚至渴望模仿电影黑社会情节组成黑帮组织,通过暴力手段来制定一些规定或者协议,这部分团体给社会和谐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的危害研究 

(一)影响未来发展,受到法律制裁

事实上,青少年一旦犯罪影响最大的就是自身,除了给被害人带来不好的危害后果外,自身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害了自己。法律无情,一旦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违背了法律准则,就要自食其果,来承担犯罪的后果。青少年的人生刚开始,一旦犯罪入狱就会给自己的人生抹上不光彩的一笔,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破坏家庭,后果不堪设想

青少年犯罪后,给被害人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产生经济上损失或者安全上的损害,同时还会给被害人家庭其他人带来间接性的伤害。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犯罪了,就要去承担,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危害后果难以想象,幸福的家庭也会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三)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青少年和成年人犯罪一样,一旦触犯了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就要承受法律的制裁。同样情况下,一旦对他人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就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秩序。可以说,一个人一旦犯罪,给国家和家庭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四、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家庭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外地人不仅工资比较低,而且消费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城市流动青少年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很多流动青少年进城的主要目的就是跟随父母的工作流动,或者是为了务工。但是由于制度和文化程度等要素,外地青少年就业几率特别小,工作中面临失业的威胁,带来了很大不稳定性,这就导致生活比较拮据。

(二)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另一重要因素是邻里教育。但这与农村中的邻里关系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一般是以同姓或是长期共同居住为基础,而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相对较淡。根据“破窗理论”,在不良的邻里环境或冷淡的邻里关系中生活也容易滋生犯罪。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重要的因素。有些青少年在城市中的生活模式和在农村不一样,比较淡漠,就容易在陌生的环境中滋生负面的情绪,不太能接受比较淡漠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这种心理来自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一些问题。流动青少年的父母大多是务工或者农村务农,日常生活比较疲惫,会疏忽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尤其一些单独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更没经历有效的家庭教育,甚至还有一部分不知道青少年的行踪,日常联系较少。

(三)學校不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输送知识的地方,可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青少年进行人生的引导。学校是隔绝青少年与外界社会的一道有力保护屏障,但是在城乡接合地区,适合流动青少年教育资源十分稀少。很多犯罪的流动青少年基本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一个品质优良的青少年也可能因为学校教育的缺失沦落为一个道德败坏的犯罪青少年。往往由于教育的失败导致很多青少年产生了挫败感,在社会上接触了不良的人群,互相影响,产生系列的连锁效应。

(四)不良文化侵蚀

据统计,78.2%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68.3%的人是与同伴或者是哥们共同犯罪的,并且26%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为了朋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由于很多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父母子女关系也比较淡漠,此时很多人就会与自己同龄的流动青少年结识,拉帮结派,并且在相互鼓动中实施犯罪行为。 同时,由于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传播,很多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中。很多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信息,在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也滋生了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五、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流动青少年在进行学习、锻炼等传统活动时,通过增加其他非传统活动如学习驾驶等来减少精力,因此,父母应努力督促子女开展传统活动,抑制不良行为。流动青少年的行为。家庭教育是最基本、成本最低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具优势。但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必须是科学的,在粗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流动青少年往往会模仿类似的暴力行为,损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学校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支持家庭教育和社会控制的功能。它不同于家庭教育,成本较高,具有一定的制度体系。在这种系统化、集中化的教育体制下,不仅要为青年提供知识,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流动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健全公共政策的保障

如果社会政策不合理,只会点燃一些人的犯罪“热情”。城乡二元结构阻碍流动青少年融入城市。可以说,最好的社会政策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首先,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流动青年学习就业的机会,而且还防止流动青少年与当地青少年拥有相同的社会保障。虽然现阶段可以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青年在城市中身份的尴尬,但这一措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同时应注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学习型员工的后续工作。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消除流动青年的诸多歧视性待遇,能够真正为流动青年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四)保障流动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真正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仍然是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弱化和消除公共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建立和完善与居住条件相联系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全面实施居住许可制度,扩大为居住许可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公共服务,如基本医疗保健,覆盖整个居民人口的广度和速度,使社会流动青少年及其家庭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减少流动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五)健全流动青少年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构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已经成为可能,并且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在这方面,可以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信息库,动态跟踪和登记流动青少年的相关信息,包括家庭情况、移居前的上学情况、考试结果、基本健康状况甚至免疫记录。在此基础上,试行流动学生卡系统,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发放和管理,通过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全省统一实施、管理和使用,主要目的是控制流动青少年的成长。实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持,解决流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

(六)加大教育普及力度

提高流动青少年教育的普及率是加快流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键。在这方面,在实施普惠制学前教育的基础上,流动青少年义务教育可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通过政府的财政统一,直接向流动青少年发放教育券。这种代金券可以在全省普及,使教育不再成为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在所有公民中共享,避免因教育经费问题而对流动青少年造成负面待遇,使得流动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考试和再教育政策,加强流动青少年义务教育后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技能。同时,要完善就业制度,逐步消除户籍限制和歧视,给他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真正在城市扎根,成为建设城市发展新公民。

(七)构建多维支撑体系

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流动青少年学习的社会适应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建立由政府主导、学校、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社区工作者参与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发挥节假日教学的骨干作用,建立流动青少年预备学校,对流动青少年进行课程辅导和强化,组织心理工作者对流动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社区工作者为流动青少年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立流动青少年家长学校,定期联系家长,向家长介绍教育知识,使家长更加关注流动青少年的成長。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层面的补充教育和联合培训,主要目的是帮助流动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流动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流动青少年全方位的发展。

(八)加强社区预防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流动青少年在这个小环境中熟悉并适应社会生活,努力在社会后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青少年在社区生活中的表现是他们独立于社区后的主要表现。因此,社区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长期以来,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中,我们注重家庭预防和学校预防,而很少关注社区预防。这与我国传统社区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随着社区作用的变化,我国法律界开始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加大重视社区预防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区必须紧密合作,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流动青少年的职业培训,提高流动青少年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使流动青少年在就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流动青少年经济条件差的状况,降低其犯罪可能性。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广泛迁移,流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犯罪青少年群体中流动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应该切实把这个问题当作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更要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参 考 文 献〕

〔1〕朱明霞,范秀花.人格障碍的犯罪学特征〔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5).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机制〔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59.

〔3〕金泽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高荣云.试析两代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及青少年暴力犯罪〔J〕.当代法学,2002,(0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
试述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原因及必要性
浅议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网防护教育手段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找寻犯罪根源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