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电影的受众点

2019-11-23 11:45王子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王子

关键词:儿童电影;电影创作;受重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158 — 03

近年,相比于每年不断上升的电影数量来说,国产儿童影片不仅产量下降,好的影片也越来越少。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兴盛,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样式。儿童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重要的电影题材,儿童电影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生活及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使得儿童形象呈现多元化创作趋势。

究竟怎样的儿童电影才能真正深入孩子的心灵,名符其实地成为儿童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代言?面对儿童世界的种种微妙与独特,我们的儿童电影应该做出怎样的表述才能不辱自己的使命?由此我也开始思考当下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局限和种种问题所在。

纵观儿童电影题材,分类有多种。目前我们的儿童电影,孩子都不爱看,不认可。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太说教,太过重视教育性了。但现在社会最需要则是娱乐性和观赏性,趣味性和商业性等多方面结合儿童电影。”

近年,相比于每年不断上升的电影数量来说,国产儿童影片不仅产量下降,好的影片也越来越少。拍儿童片,费力不讨好,开机没有钱,院线不接招,映后不叫好……这种颇令儿童片片方无力的尴尬局面时常出现,恶性循环下,儿童片数量急剧缩小。

放眼整个国产儿童电影生态,优质作品屈指可数。一些影片粗制滥造,还有一些则是由成人片改装的儿童片。如何贴近儿童的观影需求?如何改善儿童电影观影艺术体验?如何把儿童电影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课堂?疑问之下,折射的是国产儿童电影的任重道远!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国产动画电影也不负众望,出现了比较有市场影响力的作品,对于儿童电影在商业市场上的地位扭轉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其实本来国内的儿童电影市场广阔,来自于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以及广电总局等单位的政策扶持上的倾斜相比其他电影类型有着太多的优势;放宽眼界,以儿童为表现主题也好,还是只要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类型也好,都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当下,儿童电影的创作生产发行放映链条中,很难看到环环相生的良性循环,更多的是处处捉襟见肘的尴尬,关于儿童电影的创作基本是空有热情,但创作实力和艺术创造不足,和当代的儿童真正的精神和艺术欣赏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儿童电影急需自我提高、耐心呵护、认真经营,儿童电影对中国电影观众的养成,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一、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

作为文章的作者,在开始创作时发现近期的儿童电影几乎都是国外的,而优秀的国产儿童电影已近空白。中国电影百多年历程,儿童电影可以追溯到很早。

中国儿童电影最开始是以短片形式出现的。早在1922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为主角的短片《顽童》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儿童片出世了。虽然之前也有《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等展现儿童生活的片子,但它们更适合作为记录片,因为它们不像《顽童》一样有情节,是由儿童扮演的,表现儿童情趣的,和有故事色彩的影片。因此说,是《顽童》拉开了中国儿童电影史的第一幕。

此时的儿童电影是儿童为主角的,表现儿童生活的,给所有人看的,且大部分都是成人在看,但其目的还是庸俗的娱乐大众的工具。

同年底一部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明星公司摄制的第一部正剧长片《孤儿救祖记》开创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先河,打破了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滑稽打斗、庸俗低级、内容贫乏、艺术质量低劣为主题的商业化和纯娱乐化的混乱局面,引导中国电影开始转向了其具有教化儿童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范式,每年每个国营电影制片厂都要生产至少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要生产五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所以在80年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电影,如《红衣少女》《豆蔻年华》《霹雳贝贝》。《红衣少女》《天堂回音》等电影在法国、德国等国家收获国际主流奖项,曾经在法国的电视台播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为电影的娱乐性被强化,电影和商业一结合,儿童电影逐渐衰落。

从2002年到2017年中,根据中国儿童电影学会的统计,儿童电影的生产数量并不少,一直占国产影片的10%左右。可是,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国产儿童电影却没有几部。这十多年来,虽然也有优秀的儿童电影出现,但是整体质量较低,符合时代观念的影片很少,和国际相比差距较远。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以出产大量的儿童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些不同时期特点的儿童电影。

儿童电影由开始的单纯性娱乐,慢慢转变为说教目的,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又很需要娱乐性的儿童电影。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电影的拍摄及制作技术越发高超,观众的视觉越发开阔,所以需要更灵活的头脑,更开阔的想象力去创作儿童电影。儿童电影是不是更应该在还原儿童生活之本的基础上去发掘娱乐点、教育点、知识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创作呢?

今昔对比如此鲜明,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拿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精品,应当用心融会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艺术风格、艺术样式还是具体的形象设计、剧情设计与情节编排,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多值得当今创作借鉴的宝贵资源。

如果能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加以综合提炼,转化为影视形象,并从文学作品、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作品中抽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出精彩的故事情节,那么,制作出深受当代观众喜爱、独具中国特色的作品是极有可能的,而中国儿童电影也将是大有可为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并有能力将合乎当今社会的内容融会到创作之中。

二、儿童电影的特性

儿童观赏电影具有特殊性,因为针对孩子影像或者是动画片必须兼顾到特定对象,于是传统的认知就是要符合孩子特点。但奇怪的是动画片越来越多成年人看,而立足于孩子玩具的变形金刚之类的创作,却是青年人更为钟情的对象。于是动画片未必就是孩子的唯一钟爱打破了我们执守的迁就孩子的定论。而这一变化后面,带来到底儿童电影是不是只能以孩子为基准创作,或者说孩子只能接受他们身心相宜的观赏?问题的回答需要时代的视野。一定还有更为根本性的东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比如关于善念、童心、真实感悟、成长锤炼等等新的话题需要探究。

儿童电影现在不仅仅是娱乐广大儿童观众的工具,它也是一种艺术启蒙,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儿童电影有如下的特性:

教育性:是指通过看儿童电影使孩子收到教育明白道理。

人文性:是指让儿童在影片中认识群体社会,感受人文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3真善美的情感,陶冶情操。

启发性:是指在影片中启发儿童观众的智力,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让孩子的脑中添加满怀瞎想的空间。

知识性:是指通过电影的方式传授知识与传播文化,让孩子在轻松娱乐中得到知识。

娱乐性:是指儿童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看到电影里开心的故事,搞笑的情节,自然而然会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们欣然而笑。

商业性:是指儿童电影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商业目的,能够投放市场并得到商业利润。

基于以上分析,娱乐性和商业性只是儿童电影多种特性中的小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光追求市场化,把娱乐性和商业性作为儿童的主体,那样就会损失儿童电影更大的价值和利益。

纵观艺术片大师所拍摄的儿童片,并不以奇幻、喜剧效果来刺激孩子们的感官,他们不像大制片厂制度那样首先圈定一个观众群体,并将思想挖掘限定于一个的浅显刻度,甚至不给思想以位置,只显示出娱乐这种功能。大师们的儿童片,则是一本得以流传的描写童年的书籍,其中蕴含的内容,随年龄增长去反复阅读,能读出不同的意义与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儿童片是必须的产品,就像小孩儿不玩玩具就会撕心裂肺地哭闹,但少看了哪一部并没有特别大的损失。大师儿童片并不必须,小孩儿甚至也不爱看,然而缺乏任何一部,人类关于童年的记忆便要缺少一片精彩的光芒。

对比如此鲜明,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拿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精品,应当用心融会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无论艺术风格、艺术样式还是具体的形象设计、剧情设计与情节编排,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多值得当今创作借鉴的宝贵资源。如果能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加以综合提炼,转化为影视形象,并从文学作品、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剧本等作品中抽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挖掘出精彩的故事情节,那么,制作出深受当代观众喜爱、独具中国特色的作品是极有可能的,而中国儿童电影也将是大有可为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并有能力将合乎当今社会的内容融会到创作之中。

三、儿童短片创作

说到儿童电影的创作观念,我们往往会纠缠于究竟什么是儿童电影的概念问题,事实证明与其纠缠于这种毫无必要的概念问题,不如切切实实地思考一下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作为受众的孩子们真正喜欢看的。

我心中的儿童电影,看上去很小,其实可以很大,很强,很给力!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让自己的创作真正贴近孩子的心灵,真正具有生命成长的力量!儿童电影创作:几分欢喜几分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王群副研究员在中国电影迈向产业化的道路上,儿童电影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其中有投资、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原因却在于儿童电影创作自身——在电影语言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的儿童电影创作却迟迟没有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观念陈旧,语言老套,缺乏日益丰富的现代电影语法的支持,这一点已经成为阻碍儿童电影发展的桎梏。作为一个儿童电影创作者,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理应成为我们的职责所在。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有创作热情,但是创作实力和艺术创造性不足,和当代少年儿童真正的精神和艺术欣赏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看上去是一个艺术创作手段的问题,实则是观念形态的问题。

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学校,在学校欢笑、哭泣、成长,发生在学校的故事也最多、最鲜活感人,这是儿童电影创作的富矿。电影人只有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深入学校挖掘资源,把握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创作出的儿童电影才会接地气。

四、结论

目前中国儿童电影一派萧条,市场萎靡,反观美国、日本的儿童电影市场却是一派辉煌,中国的儿童电影面临大敌的强势入侵,到底要如何改进?我在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的同时,对中国儿童电影在创作观念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些阐述,具体从两点进行分析:一是没能真正走入儿童内心世界这个误区,二是单纯"工具论"的误区,我觉得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儿童影片经验,借以探讨中国儿童影片在观念层面要采纳何种应有的对策,做哪种必要的调整。

百年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儿童观”的演变潮流。持有怎样的“儿童观”是一个触及儿童电影根本的文化问题。 从新文化运动“幼者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的儿童观,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其变化在儿童电影中都有直接的表现。我的短片试图从儿童形象的塑造以及儿童电影的制作理念和功用两个层次来探讨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的儿童观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进而呼吁在当代的儿童观指导下,以“儿童本位”为基础,来树立新时代的儿童形象,并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制作出真正为儿童所喜爱的作品。

现在儿童电影这样少,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向电影发一声呼吁! 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现在的儿童,再过十来年就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的文艺,在培育这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电影,更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它更易为孩子们所接受。

反观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就会知道,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而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最终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多么期盼能有相关机构或人士真的把这件事重视起来,想办法给我们的孩子多提供一点优质的精神食粮。儿童电影作为类型片,无论在主流商业市场还是艺术片市场,都未曾成为一种主流。但作为艺术片的儿童片,常有大师级导演做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期望给予大家,特别是我们中国电影工作者一种启示,而这启示中的道理又近乎常识:儿童片并非幼稚的、成人片的简化,反而因为事关人类童年记忆之保存,因为儿童这个群体的情感细腻,因为儿童成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之复杂,要成为一种制作艰难的片种。

我国儿童电影面临的生产与市场方面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时至今日,儿童电影的境况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我国共拍摄了上百部儿童电影,但能与观众见面的却寥寥无几。创作观念的落后与创作方法的单一成为我国儿童电影作品不受欢迎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儿童电影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儿童电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落后态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影片多而滥;文化内涵浅薄,儿童观落后,想象力薄弱。只有认真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儿童电影才能进步。

当下,我国电影市场日趋繁盛,电影创作呈现多样化特点和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唯独儿童电影还处在一个艰难期。对儿童电影的不同界定和理解直接构成不同的创作状态,而调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创作出真正的儿童电影,是一种启发和捷径。另一方面,从市场看,儿童电影本应是最市场化的电影,如果能够及时出台适当的电影分级制度,不但能够促进儿童电影的发展,保护儿童,还能保护电影市场,保护中国电影。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