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二度设计”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11-24 22:13洪健平徐献银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度垫子辅助

洪健平 徐献银

(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11400;2.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三小学,311400)

一、反刍教材处理,调整教学内容

1.再挖教材功能,调整教学内容

每一种教材都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在进行“课后二度设计”时,依然要重新审视挖掘教材功能是否发挥得当,并根据不足再挖教材功能,调整教学内容。一般可以从教材发展学生体能、愉悦身心等方面再挖教材功能。如,在《后滚翻》教学中,准备部分为:绕网球场慢跑4圈,踝、膝、髋、肩、颈等关节各绕环4个8拍;基本部分为:练习团身滚动(5次)→复习前滚翻(5次)→尝试练习后滚翻(8次)→肩上推掌纠错练习(6次)→完整练习(10次)→前滚翻接后滚翻组合→接力跑(4次);结束部分为:太极操。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始终基于技能为先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忽视了团身滚动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且学习过程枯燥、机械。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可将教学过程做如下调整。

准备活动:游戏“小刺猬和大灰狼”。教师扮演大灰狼,学生扮演小刺猬。游戏时小刺猬们绕场地慢跑,当听到哨声时表示大灰狼来了,所有小刺猬通过团身抱膝进行自我保护。游戏中,大灰狼可将小刺猬拎起来,如果大腿离开腹部表示被吃掉。

基本部分:复习前滚翻(5~6次),比一比谁做得好→学习推手后倒滚动的推手动作(5~6次)→不倒翁游戏(7~8次)→不倒翁游戏,垫上团身滚动一定次数后向前起成蹲撑(10~12次)→前滚翻接向后滚动一定次数后向前起成蹲撑姿势的组合练习(7~8次)→辅助教材:绕垫子接力跑(3~4次)。

结束部分:韵律放松。

通过上述调整,挖掘滚翻类教材发展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团身滚动能力和通过滚翻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同时也增强了学练的趣味性。

2.反刍重难点,调整教学内容

“课后二度设计”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技能动作的特点来反刍第1次试教时的重难点是否合理,通过有效分析后进行“课后二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目的。如,在《跪跳起》教学中,完整教学流程如下:讲解“跪跳起”动作要领并示范(1min)→诱导练习——模仿教师膝盖跪地向上跳,比一比谁跳得高(1min)→完整练习——模仿教师的方法进行完整“跪跳起”练习(3min),然后分组练习“跪跳起”(3min),最后纠错与再练习(2min)→提升练习(4min)。从教学现状的环节设计、教法选择、时间安排来分析,该课的重难点模糊,属于教学重难点不明显的课堂。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做了以下调整,游戏:跪在地上利用脚背压垫向前跳接力(3min)→辅助练习——利用脚背压垫跳上不同高度的垫子(1层、2层、3层或4层)(5min)→初步感知动作——教师讲解示范完整动作,组织学生从高垫上跳下感知动作(5min)→完整练习——组织学生完整练习“跪跳起”动作(3min)。

这样的调整是从“跪跳起”这一技能动作的发力点思考,因为,完成该动作身体向上跃起的力量来源是伸髋的惯性,而伸髋时的力量支点都在膝盖与脚背,其中脚背是核心支点,因此,有效解决学生利用脚背压垫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有有效完成这一动作,才有助于后续学习。难点则定位在能够协调地完成该动作。

3.反刍辅助练习,调整教学内容

“反刍辅助练习,调整教学内容”,即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辅助练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不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修改辅助练习或置换其他辅助练习,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有效教学。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采用“斜坡前滚翻”这一辅助练习时,部分学生出现了起始动作不顺,甚至无法进行翻滚的情况;部分学生出现了头顶垫倒立的现象。其实,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双手支撑在高处,抬高了上体高度,在翻滚前使臀部高度相对降低,不利于翻滚。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要求学生双脚站在高坡处进行“斜坡前滚翻”练习。

二、关注动态生成,优化教学方法

1.重构教学遗憾点,调整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过程中失败或者不足的地方,要重新进行梳理,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下一次教学的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后二度设计”时,只有深刻反思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研究,调整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如,在水平二(三年级)《分腿腾越山羊》一课中,整节课采用跳“人羊”的形式进行,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扮的“人羊”站不稳,存在安全隐患。课后,笔者分析站不稳的主要原因是三年级学生力量素质较差、稳定性不强。可见,采用“人羊”并不合理。笔者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采用胶带纸捆绑5块折叠的小垫子做成山羊,替代“人羊”进行练习。总之,通过对教学遗憾点的细致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确保下一节课能顺利进行。

2.理清教学疑惑点,微调教学方法

在课堂讲解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执教教师清晰地讲解了练习方法与规则,但学生却一知半解,形成了教学疑惑点。这样在进行“课后二度设计”时,应厘清教学疑惑点,微调教学方法,让下一节课可以顺利进行。

如,在《侧手翻》一课中,游戏环节采用“绕垫接力跑”,在放置垫子时,执教教师有条理地说:“同学们依次把垫子放在前面的小圆点上。”但是,大多学生拿起垫子冲入场地却不知道垫子应该放哪里,为此浪费了许多时间调整垫子。课后,笔者分析可能是学生对“依次”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再加上各个小组缺少核心组织者,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笔者在这个游戏环节的场地布置时采用模仿教学,即教师首先自己选一组,将4块垫子放在点上进行示范,接着让其他小组模仿放好小垫子。在第2个班级的教学中,经过笔者示范,学生迅速地完成了场地布置。

学生对课堂教学存有疑惑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疑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下一个班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具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3.提升教学感悟点,优化教学方法

这里的教学感悟点是指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然有了新的领悟,找到了更好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这些感悟点,通过有效内化后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一节《跪跳起》课中,笔者发现所有学生都在垫子上进行完整练习,只有1名学生跪在垫子边缘,跳起后落在地上成蹲立。这时,笔者突然想到,这样的跳法能降低练习难度。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采用梯度教学方法,即学练时,学生2人一组,先从2张垫子对折后的高层垫上跳下,成功后掀去一层,直到剩下一张垫子跳起来并落在垫子上成蹲立。

教学方法通过梯度教学的优化后,降低了练习难度,不仅能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还有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

三、抓住课堂细节,优化教学组织

1.关注练习流畅度,调整活动组织

合理的练习设计应该是“行云流水”,符合动作形成规律。它讲究的是能否从教学重难点出发将练习方式有机整合,能否用一条教学主线将内容串联起来,能否在每个练习步骤间用既准确又精妙的过渡语承接起来。在“课后二度设计”时,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效调整活动组织,实现有效教学。

如,在《侧向投掷》一课教学中,练习环节常常因为捡球时有学生折返跑入队形中而被迫等待,严重影响了练习的流畅度。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针对这一点可做出如下调整:一是在投掷区远端两侧放置一个标志物,要求捡球的学生绕过标志物返回;二是渗透了体能练习,在每一轮练习中捡球返回时采用单脚跳、兔子跳、背人、螃蟹走等。

通过这样的“课后二度设计”,能有效避免学生折返等待的现象,同时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练习密度。总之,影响课堂练习流畅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只要体育教师用心教学,都能发现原因,并加以调整。

2.关注对话和谐度,调整语言组织

教学中,课堂对话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精彩的对话导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段精彩的对话互动,往往能剖析一个动作的练习难点;和谐的师生对话,往往能增进师生间的友谊与信任。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关注师生对话的和谐度,微调语言组织,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求知欲望。

如,水平一(一年级)《立定跳远》一课中,笔者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告诉学生手臂如何摆动,起跳时双脚用力蹬地,同时双手向前摆,落地时要双脚并拢,并屈膝缓冲。整节课笔者讲得较累,还不时大声喊叫,效果较差。在“课后二度设计”时,笔者判断可能是用语不够形象化,学生理解不了。为此,进行游戏化情境设计,通过提问“小袋鼠是怎样跳的?”学生在模仿练习中解决了双脚并拢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小兔子和小袋鼠的跳跃,说一说哪种小动物跳得远,学生们总结出:“兔子腿短,所以跳不远;小袋鼠腿蹲得下,所以跳得远;袋鼠跳的时候手往前一伸一伸,所以跳得更远……”在这和谐的对话中,学生们逐步理解了跳远动作。

四、分析学情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1.关注现实起点,调节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前的备课中,对于“备学生”教师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特别是在单元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一节课的学习程度都不一样,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后二度设计”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对每个班级的学习程度进行探底,并调节教学进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当然,这一切都立足于每一节课后教师都针对各个班级实际学习情况写教学反思,根据这些反思做出调整。

如,在水平三(五年级)《分腿腾越山羊》单元教学中,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1班主要学习单跳双落的起跳动作,用时20min,笔者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掌握得较好。为此,“课后二度设计”时可以加大学习难度。再去第2个班教学时,可将第2课时的“撑山羊提臀”在第1课时进行渗透。调整后,在第2课时的教学时2个班的学习起点不一样了,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进度。

2.分析技术基础,调整辅助练习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每个班级学生的技术基础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教学进度的调整等因素造成。在“课后二度设计”时,通过有效分析技术基础,调整辅助练习能有效弥补这些差异,促进技能动作的学习。

如,在教学“后滚翻”时,对于前滚翻都过关的班级,在教学时只需复习1~2次,强调滚动时团身紧即可。但对于前滚翻掌握一般的班级,就需在垫上来回滚动,通过不倒翁练习等辅助练习复习团身动作。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分析技能基础并调整辅助练习的不仅有“后滚翻”,还有“侧向投掷”等,除了进行这些技能上可以迁移的辅助练习之外,在同一单元教学时,不同班级掌握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样,需要教师做翔实的课后反思,进而展开“课后二度设计”。

猜你喜欢
二度垫子辅助
老年人行动辅助车
梦幻垫子
我们得换个方向
垫子大战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剪辑
The Power of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