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舆太平车制作技艺调查*

2019-11-25 02:03
关键词:销子榫头太平

李 兵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太平车,又名大车,是一种无辕、无辐、四轮、四轴的车辆.它载重量较大,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短途物资运输,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农业运输工具.太平车制作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俗学、民族学、科技史等领域的学者已对民间现存传统制车技艺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1-4],周昕[5]、黄世东[6]还分别对其家乡鲁西、皖北地区太平车的结构和使用等情况做了描述.为了深入认识太平车的传统制作技术,2018年10月笔者赴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对太平车制作技艺进行了调查①本次调查主要访谈了赵华章师傅、彭树轩师傅、张耀征副研究员和闫小伟副馆长,张耀征原为平原县文管所所长,还曾任平舆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2012年复制太平车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闫小伟现为平舆县文化馆副馆长,负责并全程跟踪了2017年复制太平车的过程.(图1,2),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陈述.

1 制车准备工作

太平车加工前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场地安排、人员安排、通用工具准备、专用工装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材料准备等.

1.1 场地安排

部分木匠在集镇开设木匠铺,有专门的作坊或工场,规模较大,收徒较多,既接受定做,也可加工好成品后在集市或庙会上销售,有能力同时加工多辆太平车或其他木器.有些木匠为庄户人家,收徒弟较少,主要是背着工具箱到户主家里做工,闲暇时也会自备木料在家中加工各种木器,到集市或庙会上出售.

1.2 人员安排

规模大的木匠铺徒弟多,需要分工协作,师傅“掌线”,技艺较为成熟的徒弟依墨线开锯截料,加工榫头,刚入门的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凿卯眼,将多辆车的零件全部加工好后,最后统一“合车”(车大框组装).一般加工一辆太平车至少需要三人,一位师傅,两个徒弟,但“合车”时至少需要6人协作完成.

1.3 工具准备

农村制车木匠,同时掌握制作农具、家具、门窗等的技艺,还可在盖房建屋时“领作”,所以他们的木工工具十分齐全,常用的有锛、凿、斧、锯、刨、锤、钻、墨斗(墨笔)、直尺、拐尺和五尺杆等.

图1 赵华章师傅(中)Fig.1 Zhao Huazhang,Craftsman of Taiping wagon(middle)

图2 平舆挚都民俗博物馆收藏太平车Fig.2 Taiping wagon in Zhidu Folk Museum

1.4 材料准备

太平车,同双轮大车一样主要为木结构,但是太平车对加固所用铁质零件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以至于用户选购太平车时不仅关心木匠铺名号,还要同时询问铁匠铺名号.

木匠主要在冬季选购树木.制作太平车的树种为国槐、榆树、椿树或桑树,①赵华章认为桑木不可以做主料,只能做辅料(比如车轮),因为桑木虽然结实,但是“性子赖”(容易变形).彭树轩认为国槐和桑树都是做太平车的好木料,椿树是“赖材”.其中国槐最优.槐树周长要求在1~1.2米,榆树和椿树周长应在1米以上,当地有民谚称:“椿老如槐,槐老如柴”,意为椿树越粗大,颜色变为红黄色,材质越好,而槐树过于粗大(一般直径30~32厘米即可),树干就会空心,②空心树的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问题,已有研究将其归因于物理、生物环境对树干破损的作用,比如微生物或动物的侵蚀,致使树干中心腐朽.材质变差.此外,榆树也是越粗大,材质越优.原木长度应在2.5米以上,越长越好,有民谚称:“长木匠,短铁匠”,意为木匠不怕木料长,铁匠不怕铁料短.选购的树木还应无虫蛀,树干笔直为佳.

新砍伐的原木还需要经过“水杀”、阴干和“熏炕”三种预处理后才能用于太平车加工.“水杀”,将新伐的原木投入水质清澈的沟塘中,在水中浸泡9~12个月,树皮会自然脱落.这种预处理可预防木材腐朽变质和虫蛀,抵御开裂和变形,加强木料的耐久性,从而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阴干,将“水杀”后的原木捞出,去除残皮,置于通风处天然干燥5~6个月.“熏炕”,③赵华章认为制作太平车主要零部件的木料不能“炕”干,必须采用天然干燥,阴干或晒干均可,阴干的最好,只有站厢和铺厢所用的木板可以“炕”干.又称“炕板子”,将阴干后的木材解为板材,并挖一个长方形地坑,在其中生火(不能有火焰),将木料置于坑上烟熏火烤8~10天,用烟气作为干燥介质和载热体,进一步去除木料中水分.每个制车木匠对如何预处理木料的认识和习惯并不一样,加之每次做车的现实条件也差异很大,并不会完全严格按照上述步骤预处理木料,而是进行简化,有的会减少原木“水杀”时间,将其沤一夏或一冬,甚至省略“水杀”步骤;有的并不采用阴干和“熏炕”,而是仅仅晒干,干燥一夏或一冬即可.

制车所用金属材料主要为生铁和熟铁,涉及铸造、锻打等工艺,多数生铁铸造件和熟铁锻打件都已有标准件,可在铁匠铺直接购买.太平车上需用铁器加固的地方非常多,依铁器加固的多少可分为几个档次,如“三板车”、“五板车”、“大三板车”和“大五板车”等.此外,有一种很少见的“八大铜”太平车采用铜质零件来加固和装饰,这应为极为富有人家的特殊要求,以显示地位和财力.

2 制作工艺

“掌线”的师傅,具有丰富的制作、维修太平车等木器的经验,对太平车的结构、关键技术参数、工艺规程、产品性能预期和制作周期等产前设计与计划内容早已内化于心.太平车的结构主要分为车厢和车轮两大部分,此外,还有一根可移动的零件“车抬杆”.木匠铺同时加工多辆太平车时,一般先加工出各零部件,然后统一组装.“掌线”师傅下料时遵循先下主料、后下次料,先下长料、后下短料,先下大料、后下小料的原则,以达到充分利用木料,降低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下料时,木匠还会为接下来的工序留出加工余量.制作工艺流程①此处工艺流程为笔者按照零部件分类来表述,不完全符合实际每个零件的加工顺序,这样做是为了行文逻辑结构清楚.实际的加工顺序,与材料准备、掌线师傅的习惯、人员数量等因素有关,但大致工序是不错的.(图3)如下:

图3 太平车制作工艺流程Fig.3 production process of Taiping wagon

2.1 车厢加工

太平车载重量大,而且卸车时常常直接推翻,这对车厢的强度要求极高,所以不同于双轮有辐大车,太平车结构中车厢较车轮更为重要,决定着大车的性能和寿命,其制作技艺也就更能反映木匠水平的高低.车厢又包括车大框、车把、车站厢、车铺厢、车枕和“将军柱”等零部件.

2.1.1 车大框加工

车大框,是太平车的主体结构,在承受所运物资的荷载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故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车大框由“车大体”(2个“里体”、2个“外体”)和3个车大撑组成.

①“车大体”毛坯加工.“里体”和“外体”,也简称大体,大小完全一致,长220厘米,宽13~15厘米,厚6~7厘米.

②“车大体”卯眼一次加工.4个大体各有3个卯眼,与3个车大撑的榫头联接,“里体”卯眼宽6.7厘米,“外体”卯眼宽6厘米,厚均约4-5厘米,两个卯眼(内沿)间距83.3厘米.每个“里体”还有4个卯眼,与4个托厢撑子榫头联接,每两个大撑之间均等距排列两个托厢撑子(即托厢撑子位于车大撑间距的四等分点上),卯眼宽6厘米,厚约2.6厘米,深约3.3厘米,卯眼(内沿)间距约23厘米.下线时,必须将4个大体并排放在一起同时下线,以保证与4个大体上相对应的卯眼均可共轴.有些木匠,将4个大体中间和一侧的卯眼线位画定后,便将其中一根大体掉头放置,即可依此画另一侧的卯眼线位,以减少测量与计算的麻烦.

③“车大体”加固.在车大框组装之前,需用铁器先对加工或使用中容易破损之处进行加固.每个大体上与车大撑榫头联接的卯眼需加固“护眼锔子”和“护眼钉”,用于防止车大框组装时卯眼周围被撑裂.每个卯眼需4个“护眼锔子”,靠近车厢的里侧2个,外侧2个,分别位于卯眼左右两侧;每个卯眼需“护眼钉”两个,同样位于卯眼左右两侧,但需自上而下穿过大体.每个大体安装车轴的位置在大车载重时所承受荷载最大,易弯折开裂,上下两面各加固一道“过体板子”,用两根“过体钉”固定.此外,稍微高档些的太平车,4个大体的体头需加固“体帽子”,又称“和尚头帽子”,即铁板将从上到下包裹住,并用大钉帽的“过体钉”固定.“体帽子”总长约82厘米,宽6.7厘米,厚约2~3毫米.

④车大撑毛坯加工.车大撑毛坯为长方体形,长147厘米,宽9.3厘米,厚6.7厘米.

⑤车大撑榫头加工.每个大撑两端均需加工出榫头,每个榫头与里体和外体的两个卯眼联接,榫头宽度从根部到梢部渐窄,根部宽9.3厘米,梢部宽约6厘米,高33.3厘米,厚约4厘米.榫头类型为双肩榫.车大撑榫头与“里体”卯眼的联接为过盈配合,以保证联接牢固度,当地称为“硬八分”.

⑥车大撑榫头加固.车大撑榫头需用“撑帽子”加固,“撑帽子”总长约76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2~3毫米,打铁匠将其折成“冂”字形,可正好套在榫头上.实际加固工序需在车大框组装时进行.

2.1.2 车把加工

车把,是与车大体同长的四根长方体形零件.两根位于车站厢上方,与门柱和扒厢撑子联接,称为里把;另外两根分别位于两个“外体”的正上方,与“将军柱”联接,称为外把.里把和外把处于同一高度,水平方向通过小棂子联接.车把,既方便使用者手动推车,还可以在载物时当作座位.

①车把毛坯加工.车把毛坯长220厘米,截面6.7厘米见方.

②车把卯眼加工.每根里把上有三类卯眼,第一类与门柱榫头联接,位于车把两端,共2个,为透卯;第二类与扒厢撑子榫头联接,位于车站厢上前后门柱之间,共4个,等距排列,为透卯;第三类与小棂子榫头联接,位于门柱之间,共8个,等距排列,为半卯.每根外把上有二类卯眼,第一类与将军柱榫头链接,共4个,等距排列,为透卯;第二类与小棂子榫头联接,要求与里把相同.车把上任意相距较近卯眼距离均应在2厘米以上,以保证车把强度.

③车把把手加工.每根车把两端,加工成圆形,直径以适宜成人手握为宜,长度约12~15厘米.

2.1.3 托厢撑子加工

托厢撑子,是与三根车大撑平行排列,共同支撑车铺厢的四根长方体形零件.托厢撑子毛坯长87厘米,宽6.7厘米,厚5.3厘米.每根托厢撑子两端分别加工出榫头,与相应的“里体”卯眼联接,榫头高3.3厘米,宽6.7厘米,厚约2.6厘米.此处榫头与卯眼过盈配合,当地称为“硬二分”.榫头类型为单肩不透榫.

2.1.4 车枕加工与加固

车枕是横置于太平车前后两根车大撑上方的木板,用作车厢载货的挡板,还可作为加高挡板的底部依靠.车枕毛坯长约133厘米,高约13.3厘米,厚6.7厘米.每块车枕有两个卯眼,分别与两个门柱下端榫头联接,为透卯.每个卯眼两侧也要打入“护眼钉”,以防楔入门柱榫头时,将卯眼周围撑裂.车枕下方还要开口,以与四个大体吻合,并开长槽,用于联接铺厢板的端头.车枕上方需加固一道“门前铁”,长80厘米,宽6.7厘米,厚约2~3毫米.四个带有大钉帽的“撩枕钉”将“门前铁”、车枕与车大撑牢固地联接在一起.

2.1.5 门柱加工与加固

门柱是车站厢两端的长方体形立柱,前后各2根.其毛坯高约42厘米,宽8.3厘米,厚约6.7厘米.门柱上端开榫与车把联接,下端开榫与车枕连接,侧面开卯槽与站厢板联接.高档次的太平车,门柱内、外两侧还要加固两道薄铁板,称为“铁门口”.

2.1.6 “将军柱”加工

“将军柱”是联接“外体”与外把的立柱,共计8根,形状依工匠的审美或习惯不同而有异,或为圆柱体形,或为长方体形,或为上圆下方.“将军柱”毛坯,高约58厘米,截面6.7厘米见方.每根“将军柱”上、下皆开榫头,分别与外把、外体联接,皆为透榫,此处榫头与卯眼过盈配合,当地称为“硬二分”.

2.1.7 扒厢撑子加工

扒厢撑子,又简称扒厢或扒墙,是紧贴车站厢板的长方体形零件,与车把、门柱和“里体”共同构成车站厢的框架,每侧车站厢有4根,等距排列.扒厢撑子毛坯高约42厘米,6.7厘米,厚约3厘米.每根扒厢撑子,分别与里把、里体联接,皆为透榫.

为了增加车站厢的强度和稳定性,高档次的太平车还可安装长铁条,宽约2厘米,厚约3毫米,与扒厢撑子的功能和联接方式相同,每侧车厢两根,位于门柱与扒厢撑子之间.

2.1.8 车铺厢加工

车铺厢,由多块铺厢板拼接而成,位于托厢撑子和车大撑之上,上表面与里体平齐,两端卡在车枕与车大撑之间.车铺厢多为5或7块,长约188厘米,厚约3.3厘米,宽度不限,视余料情况而定.车铺厢在整车装配后,需用铁锔子加固相邻铺厢板之间的联接,同时铁锔子的脚需穿过铺厢板和车大撑(或托厢撑子)将二者联接,一般加固三列即可,即中间车大撑、两端托厢撑各一列.

2.1.9 车站厢加工

广义的车站厢应包括门柱、扒厢撑子、里把和站厢板,木匠口头表达时,又常专指站厢板.车站厢,同车铺厢一样,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长约176厘米,厚约1.7厘米.较为精细的木匠还要在门柱上开卯槽,用以联接站厢板的端头.车站厢在整车装配后,需用锔子加固站厢板之间的联接,同时铁锔子的脚应穿过站厢板和扒厢撑子将二者联接.

2.1.10 小棂子加工

小棂子,将里把与外把相连的圆柱形零件,每侧8个,共计16个.小棂子毛坯长约20厘米,3.3厘米见方.左右两端开榫头,用以分别联接里把和外把的卯眼,皆为单肩不透榫.

2.2 车轮加工

车轮,当地又称为“轱轮子”,是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的轮盘,东汉《说文解字》称这种无辐车轮为“辁”,每辆太平车需要4个.每个车轮由1块“车母子”、2块“辐条”、2块“车牙子”和3道销子组成,另需加固若干铁器,包括轮瓦、沿边瓦(或沿边钉,或沿边锔子)、瓦钉、锔子等.车轮直径约80厘米,左右轮距110厘米左右.

2.2.1 木板加工与组装

车轮由上述5个零件拼接而成,三道销子贯穿其中将其连为整体.“车母子”是车轮正中间的一个零件,车轴孔即位于其中心.太平车载重时,“车母子”直接承受来自车轴的荷载,对零件强度要求较高,故其宽度不能小于20厘米,并在车轴孔周围加工出“母台子”,即“车母子”在车轴孔周围的厚度大于边缘的厚度,在正反两面各形成一个台子.“辐条”为“车母子”两侧的零件,“车牙子”又分别紧邻两根“辐条”,他们的宽度无明确要求,依据轮径大小和材料情况而定,“车牙子”宽度不能过窄,否则与销子的联接牢固度降低,一般应大于“辐条”宽度.

①“车母子”木板加工.“车母子”木板毛坯长80厘米,宽20厘米,厚13.3厘米.在木板13.3厘米厚的侧面凿3个卯眼,正中间1个卯眼,两侧各1个,3个卯眼间距约20厘米.卯眼宽约6厘米,厚约2厘米,为透卯.“母台子”台面20厘米见方,高约3.3厘米,其余需从“车母子”木板毛坯上锯掉,“母台子”台面造型可加工为方形,圆形或两端圆弧中间方的形状.

②“辐条”木板加工.“辐条”木板毛坯长80厘米,宽13.3厘米,厚6.7厘米.开卯位置、尺寸的确定同“车母子”.

③“车牙子”木板加工.“车牙子”,可简称为“牙子”,估计因形制类似月牙而得名.“车牙子”木板毛坯长80厘米,宽16.7厘米,厚6.7厘米.开卯的位置与“车母子”相同,但中间卯眼类型为透卯,两侧为不透卯,深3.3厘米.两个“车牙子”的卯眼宽和厚不一致,需与其相应联接的销子大小配合.

④销子加工.每个车轮有销子3道,均为一头宽一头窄的长木条,左、中、右各一道,分别与每块木板的3个卯眼配合,用于将“车母子”、“辐条”和“车牙子”串联为整体.销子毛坯长为80厘米,大头宽6.7厘米,小头宽5.7厘米,厚为2~2.3厘米.

⑤组装.这一工序需要三人配合,将三道销子用“对扎枪”的方式将5块木板串接,“对扎枪”是指左、右两道销子小头朝下,中间一道销子小头朝上,以增加车轮联接的牢固度.大致工序是先组装“车母子”木板和“辐条”木板,最后将两块“车牙子”木板分别套在两头.由于销子一头宽一头窄,与相应的卯眼也为过盈配合,最后需要用大游锤用力楔入,操作方法是用绳子中段将销子宽的一端绑住,两人分别拽紧绳子的一头稳住销子和木板,另一人抡起游锤将销子楔入.

2.2.2 轮缘和轴孔加工

五块木板组装完毕,形状为80厘米见方的半成品,接下来需要确定圆心和画圆,然后锯割轮缘和加工方形轴孔.

①轮缘加工.圆心通过画十字线即可确定,画圆时需拿长木条做一根专用工具,在长木条上标记出车轮半径的长度,然后用墨笔或铅笔画圆.最后用框锯沿线切割即可.

②轴孔加工.轴孔加工最为重要的是保证轴心线必须垂直于车轮圆面,方法是在正面画十字线后,将两条线分别引画至反面,从而确定反面圆心.轴孔边长约为3.3厘米.

2.2.3 轮轴组装、调校和加固

①轮轴组装和调校.车轴为生铁铸造,中间方两头圆,总长约23厘米,方形段长约13.3厘米,为了便于安装方形段也是一头大一头小,大头边长约为4厘米,小头边长约为3.3厘米,圆形段直径约为2.4厘米.车轴楔入车轮后,需要进一步调校,即车轮靠近中央部位厚度为2.7厘米,边缘区域厚度为4~4.3厘米,在刨削车轮边缘区域时,要保证车轮比较正(即走直线),方法是让车轮绕轴旋转,用铅笔在轮缘上画两道线,然后依此线刨削.

②车轮加固.车轮与地面直接接触,需适应不同路况,在承受较大荷载时较易损伤,特别是“牙子”为维修频率很高的零件.车轮需加工处有三:一为轮缘,即车轮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需用6块铁瓦包裹,每块铁瓦用3枚瓦钉固定;二为轮沿,即车轮靠近轮缘的部位,两侧均需用多块沿边瓦(扇环形,半径约4.6厘米)拼接为圆环加固,或者用多个沿边锔子或大钉帽的沿边钉加固一圈;三为五块木板的接缝处,一般用8条锔子加固联接,每缝2条.

2.3 车大框组装

车大框组装,当地又称“合车”,是太平车制作工艺中十分关键的步骤,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过去有些木匠铺在“合车”之前要举行祭拜鲁班的仪式,以求保佑“合车”顺利.车大框组装的零件包括车大体、车大撑和托厢撑子,有一种类型太平车的四个车轮也要在此步骤安装.太平车根据车穿(类似滑动轴承,铁质,起加固车大体上车轴孔的作用)的形制和位置不同,可分为“穿车”和“安板车”.“穿车”的车穿为圆形,位于两个车大撑卯眼之间正中心的位置.“安板车”的车穿为半圆形,位于两个车大撑卯眼之间中心位置下方,靠近车大体下表面,支撑车轴除了需要半圆形车穿,还需要铁质零件“安板”的配合,用以挡住半圆形车穿的开口.“安板”位于车大体的下表面,厚约1厘米,用两个安板柱楔入车大体固定,每个安板柱上有细缝,可插入“鸭儿嘴”(楔形薄贴片)固定,以便“安板”可随时拆卸.“安板车”是从“穿车”发展而来,技术的进步体现有二:一是轮轴损坏需要维修时,不需要拆卸外体,即可拆卸轮轴;二是车大框组装时,不需要先安装轮轴再安装外体,而是在车大框组装完毕后,再安装轮轴,降低了组装技术难度.

车大框组装前需要准备专用工具,其一是“木夹口”,长方体形,长约60~70厘米,宽约50~60厘米,厚约20~25厘米,在一面开槽,长约50~60厘米,宽约20厘米,深6.7厘米,在槽的中央还要凿一方形通孔,该孔尺寸必须能轻易插入车大撑榫头.“木夹口”需要制作2个,用于把车大撑榫头楔入车大体卯眼时,将其垫在车大体下方,车大体卡在“木夹口”槽内,还要在放置木夹口的平地上挖坑,以便大撑榫头穿过“木夹口”槽内方孔时不受阻地进入坑内.其二是一根长方体形木材,长约1米,宽和厚约7厘米,正中间开方形通孔,尺寸与车大撑榫头相当,用于楔入车大撑榫头时将其置于车大撑榫头之上,以防车大撑晃动.此外还需找一根原木和绳子,原木长约2.5米,直径约10厘米的,用于在楔大撑榫头时,把绳子一头绑住大撑,一头系在原木上,四人按住原木,以防车大撑晃动.组装前,还要准备好黄蜡和“撑帽子”铁器,黄蜡用于涂抹在烤热的车大撑榫头上,软化木质,以将“硬八分”的榫头楔入卯眼.最后要安排好人手,至少需要六人,其中两人应年轻力壮,负责抡游锤.

大致工序如下:

①火炙施蜡.准备炭火或麻秆火,不能有火苗,将车大撑榫头烤热,然后将黄蜡涂在榫头上,融化的黄蜡在榫头上“滋啦滋啦”地冒泡,如同开水沸腾一般,反复涂多次,直到黄蜡浸入榫头内部,将其软化.如黄蜡涂抹不当,没有将木质软化到位,楔车大撑榫头时很容易将车大体卯眼周围撑裂.

②楔车大撑一次.车大撑榫头要趁热楔入“里体”和“外体”卯眼,然后将榫头褪掉(拔出).

③楔车大撑二次.将“撑帽子”放炭火了烧红后,立即放入“里体”卯眼,把车大撑榫头再次对准“撑帽子”,将榫头戴着“撑帽子”楔入.楔到位置后,立即用破布沾水给“撑帽子”降温,以防其将“里体”卯眼烫大.然后楔入“外体”,再将榫头褪掉.

按上述方法,将其他两个车大撑楔一遍.

④楔托厢撑子.将4个托厢撑子榫头分别楔入“里体”卯眼,然后褪掉.

按上述方法,将车大撑榫头和托厢撑子榫头楔入另一侧的“里体”和“外体”卯眼,但最后不再褪掉.

⑤楔“里体”.将刚才褪掉的“里体”对准已安装完成三个大撑榫头(戴撑帽子)和四个托厢撑子榫头,用游锤将其“里体”楔入到榫头根部.

⑥楔“外体”.将“外体”楔入,注意“里体”和“外体”间距约为16.7厘米.

⑦加固“猴头”.“猴头”是一头部造型为猴头的铁销子,安装在车大撑榫头上穿过“里体”和“外体”卯眼的位置,用于阻止车大撑榫头的滑动,功能类似车辖.

2.4 整车装配与加固

整车装配,即将所有零部件安装在车大框上.装配前,所有零件(包括榫头卯眼)都已加工完毕,除了车大体上与托厢撑子和“将军柱”联接的卯眼以及安装半圆形车穿的开口孔洞,这两类卯眼以及开口孔洞应现用现凿,以防止因卯眼太多导致车大体强度降低而在车大框组装时被撑裂.太平车加固铁器的位置和顺序有一定的原则,即有卯眼的位置一般在其周围加固大顶帽的“护眼钉”,且在榫头楔入卯眼前即已加固完毕,以防止卯眼被过盈配合的榫头在楔入过程中被撑裂.装配顺序为:车铺厢——车枕——门柱——扒厢 撑 子——车 站 厢——将 军 柱——车 把 和 小 棂子——车轮.

车把两端把手处需加固“把帽”和“护把锔子”,中间位置需加固三道“吊楔锔子”,此处用于悬挂以铁链联接的“吊楔”.“吊楔”,铁质,整体形制类似斧子,“吊楔”头为楔形,长约10.5厘米,宽约7厘米,大头厚约6厘米,小头厚约0.5厘米,“吊楔”把长约50厘米,在靠近“吊楔”头处上扬20°~30°,把端有小铁环用来联接铁链.“吊楔”左右两侧各1个,悬挂于前后两轮之间,功用一是刹车,即将两个“吊楔”头卡在后轮下,车轮变转动为滑动;功用二是转向,即将一个“吊楔”头卡在后轮下,卡住的后轮制动,太平车在牲口的牵引下会向卡住车轮的一侧转向.门柱与车枕联接拐角处加固角铁,用以保持门柱与车枕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动.

2.5 “车抬杆”加工

“车抬杆”是一根长方体形零件,长约147厘米,纵截面13~17厘米见方,其上安装7个“抬杆鼻子”.将直径1~2厘米的铁棍对折后,两只脚并紧,穿过“车抬杆”(先用钻打好孔),然后把两只脚回折在“车抬杆”的另一侧,对折位置加工成圆环,露在外面,这个圆环即为“抬杆鼻子”.7个“抬杆鼻子”的位置设计是,中间三个相距约12厘米,两端各两个相距约12厘米.太平车驾牲畜行驶时,“车抬杆”被放置于车大框前部四个体头上,用专门打制的“铁扣”(或铁链、较为结实的麻绳)将其与车大框联接.牲畜套的靷绳与“抬杆鼻子”联接,动力通过靷绳和车抬杆传递给太平车,根据牲畜的数量、强弱,选择联接“抬杆鼻子”的位置.

2.6 批腻子和刷桐油

为了保护和装饰太平车(图4),整车要批腻子和刷桐油.批腻子,又称打腻子或搋腻子,是指借助铲刀等工具用腻子将木材上的坑洞缺陷和零件联接处的缝隙(如榫卯缝隙、铁器加固缝隙等)填平.腻子是用石灰粉和生桐油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搅拌后,用石棒或木棒反复敲打,以至腻子十分有弹性,其还具有防水、防渗漏的特性.刷桐油,是指用刷子将桐油均匀涂布在太平车各零部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防水、防腐,因其颜色金黄,光泽度高,使得太平车看起来“黄澄澄的”.工序如下:

①刷底油.用生桐油薄一遍,干燥.

②批腻子.用腻子填塞坑洞和缝隙后要刮平,干燥半个月左右,将填塞部位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

③刷桐油.刷第二遍桐油后,干燥时间较长,与天气状况有关,一般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图4 平舆炎黄研究会2012年新制太平车Fig.4 Newly built flat Taiping wagon in 2012

3 结语

太平车,多用于农业物资运输,在商贸、军事运输等领域影响较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仍为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使用的地域范围主要限于豫东、鲁西和皖北及其周边的平原地区.50年代以后太平车的使用逐渐减少,基本上不再新制,代之以胶轮马车、架子车和各种类型的机动车,80年代以后几乎完全被淘汰.以平舆县为例,在农业物资运输方面,太平车和两轮(木轮铁瓦)马车于1951年全县1.58万辆,1957年8906辆,1965年5625辆,其中太平车占车辆总数的90%以上,两轮马车较少.胶轮马车在1952年仅有5辆,1957年89辆,1965年517辆,1978年2452辆,1987年204辆.架子车1958年全县247辆,1962年1581辆,1965年1.49万辆,1978年8.68万辆,1987年13.59万辆.[7]胶轮马车,其载重性能虽较太平车略差,但轻便很多,速度较快,且不损伤里面,可长途运输.架子车,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轻便灵活,易于普及推广,特别是在1958年农具改革运动以后,数量迅速增加.

河南平舆现存太平车制作技艺是在国家和地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后,重新恢复起来的.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太平车的制造虽然部分地借助了现代电动工具,但依然需要使用传统工具,而且在原料、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方面,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技艺的成分.在交通技术和运输工具极为便利的今天,太平车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已失去原来的需求市场和存续环境.

致谢:调查得以顺利进行,有赖于赵华章师傅、彭树轩师傅的帮助与配合,以及平舆县文广新局闫波副局长、炎黄研究会张耀征副研究员和文化馆闫小伟副馆长的热情接待与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关晓武研究员在实地调查与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

猜你喜欢
销子榫头太平
太平风俗美
带榫头装配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精细化模拟与优化
浅谈齿距差异对榫齿载荷分配的影响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涡轮叶片榫头侧边圆角阵列加工工艺研究*
烈日下的争分夺秒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榫接合尺寸对重组竹家具角部T型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浅谈抽油机曲柄销子断裂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