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秩序理论视域下国际乒联规则改革审思

2019-11-26 02:01梁勤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际乒联乒坛哈耶克

王 翾,梁勤超,李 林

(1.成都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三系,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3.成都体育学院 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04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项目的竞赛规则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既包括技术层面的改革,也包括赛制层面的改革,旨在提升乒乓球运动的竞争性、观赏性,进而扩大其在全世界的普及范围,提高其国际关注度。针对这些改革,国内已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有益探讨,主要集中在乒乓球项目竞赛规则的改革方向,新规则给乒乓球运动或乒乓球运动员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乒乓球队的应对策略等一些方面。本文则试图从国际乒坛秩序的发展困境出发,结合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对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进行再思考。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西方自由主义领域中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在其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自发秩序”是其最基本且最为核心的概念。哈耶克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分为生成的或建构的,前者即指“自发秩序”,后者则是指“人造的秩序”,简言之,自发秩序是一种自我生成的秩序,而人造的秩序则是一种源于外部的安排。本文将国际乒坛秩序视为一种自发秩序,将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视为自发秩序陷入困境且仅凭内部力量仍难以摆脱困境时的权力介入,期待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

1 哈耶克之自发秩序理论

个人行动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以不同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自发秩序的社会理论,并对支撑自发秩序的规则提出了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自发演化范式。

在哈耶克看来,“自发秩序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或源于内部的秩序,有别于由某人通过把一系列要素各置其位且指导或控制其运行的方式而确立起来的秩序”[1]55。哈耶克指出,“文明乃是经由不断试错、日益积累而艰难获致的结果”[2]。他认为,自发秩序的产生是作为其要素的个体在回应它们所在即时环境时遵循规则的结果,自发秩序的运行乃是秩序要素依据规则不断调试自己行为而日臻完善的演进过程。

哈耶克还一语道破了规则是如何生成社会秩序的,“规则生成秩序的过程之所以可能,乃在于一种力量的推动,他称之为一种自发的有序化力量(spontaneous ordering forces)”[3],这种力量来自于各个秩序要素的行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行动。由此可见,自发秩序既非人的设计,也非自然生成,而是人行动的结果。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规则需要在秩序的衍化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正,可以说,规则的演进是秩序衍化的必然结果。在规则的演进过程中,如果“自发秩序在其发展中陷入困境,并且这种困境是它仅凭自身的力量所不能摆脱的或至少不是它能够很快加以克服的”[1]135,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纠正。

事实上,“自发秩序”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其创建自发秩序理论最早是出于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反对,以捍卫自由资本主义秩序,也就是说,自发秩序通常被理解为市场机制,但哈耶克本人并不反对拓展自发秩序理论的外延以解释更为广泛的社会现象。

2 国际乒坛秩序发展困境之所在

2.1 “竞争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缺失

谈到当今乒坛,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应该会是“一家独大”“霸主地位”等类似于这样的描述。的确,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乒坛的绝对优势显而易见。对于这一项目,竞争在绝大多数时候只存在于中国乒乓球队内部,由于整体实力过于强大,即便是在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赛事上,人们心中对于最终哪国选手会夺冠这件事也近乎是确定的,悬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从中国队内部寻找。从1988年至今的7届奥运会比赛中,乒乓球项目一共产生了28枚金牌,其中,亚洲队获得了27枚,中国队获得了24枚。中国队在该项目上获得的奥运金牌总数占整个亚洲所获奥运金牌总数的88.9%,占该项目全部奥运金牌总数的85.7%。

竞技体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竞争性为人们提供了竞斗力量与智慧、炫耀能力与技巧的机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卓越和刺激的心理需求;而不确定性不仅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基本特征之一,还是彰显竞技体育魅力的关键所在。社会学家戈夫曼说:“一个成功的游戏必须将被许可的展示与结果的悬念结合起来”[4]。从这一点上来说,乒乓球项目与成功的游戏之间已然产生了距离。

2.2 比赛观赏性不足

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不足一方面是由前文提到的竞争性缺失所致,竞争不激烈、结果悬念小都会影响比赛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与其项目本身的特征有关。

在众多竞技体育项目当中,乒乓球运动绝对算得上是一种高度精细化的运动,其全面诠释了速度、力量、旋转的完美结合,对运动员的要求也极高。在赛场上除了全面的技战术能力,还必须具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等。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地较小,乒乓球体积也小,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球拍交替击球,触球时间极其短暂,大部分现场观众均离球台较远,想要完全看懂其中的精妙实属不易。也正是由于乒乓球运动的高度精细化,比赛中前三板的争夺异常激烈,发球直接得分,接发球直接抢攻得分,以及发球抢攻得分的情况都经常出现,这就导致了比赛回合的减少,更加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

另外,乒乓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双方参赛运动员以单人或双人的方式进行比赛,整个比赛过程中没有任何身体对抗。这就使其在观赏性上与篮球、足球这一类彰显团队配合以及身体对抗的同场竞技性项目拉开了距离,也是其始终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到更为广泛观众群体的原因之一。以篮球为例,NBA之所以让人为之疯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观赏性,这种观赏性不仅仅在于观众能够在比赛中欣赏到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机智的抢断,以及霸气的扣篮,更在于其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的集体性与对抗性,快速奔跑中的团结协作,攻守交错中的力量抗衡,形成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愉悦。

2.3 乒乓球运动在全世界的实际普及程度较低

虽然国际乒联拥有的协会组织并不在少数,但事实上乒乓球运动在国际上的实际普及程度并不高,开展较好的几个国家主要都局限在东亚地区,目前还有很多国家的人们对于这项运动缺乏了解和关注,项目的开展上也只能被勉强归为起步阶段,这样一种局面与理想中的“百花齐放”相距甚远。

运动项目的开展与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若一个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则一定不利于该项目的开展。与篮球、足球这一类已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运动项目相比,乒乓球项目绝对是小众的,这种小众不仅仅表现在参与人数、受关注程度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篮球、足球这一类全世界流行的运动项目,其之所以流行,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的产业链,与其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这一类项目,多数国家在人才培养上要么采取职业俱乐部模式,要么采取体教结合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促使项目的产业属性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乒乓球这样的小众项目,目前在大多数国家尚缺少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该项目选手的成才率,再加上乒乓球运动本身属于一种高度精细化的运动,对于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的国家来说,培养优秀球员就必然需要花费更长的周期,若是再几经尝试又始终不出成果,难免会使其逐渐丧失培养动力,无心致力于运动员的培养,长此以往,将更不利于该项目的开展。

3 国际乒坛秩序内部的自我调试

3.1 国际乒坛秩序——一种自发秩序的存在

如前所述,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的产生是作为其要素的个体在回应它们所在即时环境时遵循规则的结果,规则之所以能够生成秩序,关键在于自发的有序化力量的推动,即各个秩序要素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行动的推动。若将该理论的外延无限拓展,则自发秩序可能是无处不在的。

哈耶克认为,判断一种秩序是不是自发秩序,首先看这种秩序是否由人为设计,其次看其是否有特定目的,若依照这样的判定标准,则当今的国际乒坛秩序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发秩序,而促使其秩序生成的有序化力量即是各个国家代表队参与到乒乓球项目当中并奋力争夺奖牌的行动,支撑其秩序存在的规则体系即是赛场上的竞赛规则。在这样一种秩序当中,规则体系的存在并不体现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也并非服务于统治者目的的必要工具。

3.2 自我调试的具体表现

既然国际乒坛秩序可以被视为一种自发秩序,那么在其陷入发展困境之时,自发秩序的内部要素则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调适以摆脱现有困境。

前文谈到了国际乒坛秩序的发展困境,竞争性的缺失无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中国乒乓球队长期占据霸主地位,而很多国家的运动员尚无缘参与顶级赛事的角逐。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离不开强大后备力量的支撑,我国乒乓球项目的人才培养蓬勃发展,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这是我国选手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坚实保障;但另一方面,国家对运动员的需求量有限,大批在国内难以完全实现自我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就成了过剩的人才。这样一种局面也再次印证了国际乒坛的发展困境,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人才短缺,此种情形之下,一些在国内发展受限的优秀运动员选择去海外寻求发展机会,以实现自我事业的腾飞,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之为“海外兵团”。海外兵团是国际乒坛秩序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正是内部要素进行自我调试的一种表现,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各自的输入国在赛场上争得佳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先进技战术及训练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但若要依靠这样一种形式的自我调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输入才可能有成绩,如果停止输入,那么取得成绩的机会也就消失了,所以这种形式的调试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

除了以“海外兵团”形式出现的自我调适,中国作为乒乓大国也主动担负起了大国应有的责任,不再过分计较自身的得失,而是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外国选手提高水平,缩小其与中国选手的差距,从而推动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让更大的群体感受到乒乓带来的精彩与乐趣。具体的做法既包括派优秀教练员和球员出国交流,以输出先进的技术和培养模式,也包括让外国选手到中国来训练,使其能够切身感受中国乒乓的魅力,这样一种秩序内部的双向交流同样是发展困境所引发的自我调适。相比于以“海外兵团”形式出现的单向流动,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双向交流更能够激活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命力,但这样的双向交流要真正取得实效也绝非易事。虽然中国乒协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核心的理念,以及优秀的教练员等等统统无私分享,但吸收这些理念并掌握这些技术最终还是要靠外国乒协本身,只有他们真正抓住了乒乓球项目的精髓,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得以提高,其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才会变得有章可循,而这一切都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铺垫。

不管是以“海外兵团”形式出现的单向流动,还是中国乒协主动发起的双向交流,即便是没有立竿见影地取得实效,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对外国乒协施以了刺激和动力。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有不少国家开始致力于本土球员的培养,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主力阵容中本土选手的面孔都越来越多。尤其是日本队,虽然也引进中国球员,但提高本土球员的水平才是其最终目的。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日本乒协更加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梯队培养模式,现如今18岁以下的注册选手已高达30万人之多,可以预见,未来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3种发生在国际乒坛秩序内部的自我调试均是朝着使现有秩序摆脱发展困境的方向努力,也着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弱国寻求自身发展这样一种看似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作保证才有可能实现,因为形成适应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机制绝非一件易事。正是因为国际乒坛秩序内部启动的自我调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国际乒联才介入秩序当中,试图以推行规则改革这一更为直接的方式,赋予更多国家的选手以参赛机会,从而帮助乒乓球项目逐步走出发展困境。

4 国际乒联的权力介入

4.1 规则——稳定中蕴含变革的保守力量

规则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秩序价值,那么规则应当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朝令夕改,将会令规则框架约束下的社会主体手足无措。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力量,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提供一种基本可以确定的预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则就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当规则的变化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时,规则就必须服从发展所提出的正当要求,即规则的演进是秩序衍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说,规则是稳定的,恒常的,但稳定中也蕴含着变革的趋势,究竟何时发生变革取决于召唤变革的契机何时出现。

具体到国际乒坛也是如此,竞赛规则对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国际乒坛秩序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赛规则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以使运动员的训练和备战都有章可循,但当竞赛规则的变化滞后于项目本身的发展变化时,就表明召唤改革的契机出现了。

4.2 21世纪以来主要的规则改革

前文谈到了国际乒坛的种种发展困境,面对竞争性缺失、观赏性不足、实际普及程度低这样的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加大了竞赛规则的改革力度,推行了一系列包括技术层面以及赛制层面在内的改革,期待通过改革的形式解决上述难题,从而提升项目的国际关注度,帮助其走出发展困境。在此一系列的规则改革当中,小球换大球,11分制的实施,无遮挡发球的推行,有机胶水的禁用,以及赛璐珞材质的禁用都是技术层面上的重要改革。

2000年10月1日国际乒联规定,乒乓球的直径由38 mm 改为 40 mm,相应的,球重也由2.50克增加至2.70克。大球的使用对击球时的运行速度和旋转强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晓蓬、吴焕群在对40 mm乒乓球对比赛状态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40mm乒乓球可减少球的旋转和速度,有利于增加击球的回合数”[5],而击球回合数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同时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001年4月27日,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又通过了两项提案:2001年9月1日起实施11分制;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无遮挡发球”。

相比于过去的每局21分(每轮次5个发球),11分赛制(每轮次2个发球)的实施对乒乓球比赛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比赛节奏的改变及比赛结果偶然性的增大上。 11分赛制赛程短、节奏快,直接导致运动员参赛时的紧张程度加大,技战术运用和转换难度加大,以及发球抢攻战术的组合空间缩小,最终会导致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增大。可以说,11分赛制的实施对运动员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比赛的胜负对于运动员技术实力的依赖相比于过去有所减小。

“无遮挡发球”是指运动员在发球时,球在由球拍上的击球点以及球台两边的网柱顶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及由它形成的垂直于球台的三维空间内没有遮挡物。大致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在发球时不能用身体、抛球的手臂以及衣服等遮挡对方球员的视线。这项限制的从无到有迫使大多数会使用遮挡发球的运动员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发球方式,尤其对于那些擅长遮挡发球及配套使用发球抢攻战术的运动员,影响会更大一些。“无遮挡”发球提高了发球的透明度,降低了发球的“隐蔽性”“欺骗性”以及“威胁性”,对于擅长遮挡发球的运动员,发球的威力减弱了,对于接不好遮挡发球的运动员,接发球的难度降低了,从而,比赛的对抗性增强,激烈程度也随之有所增加。

使用无机胶水的提议最早是日本乒协在2004年的多哈世乒赛上提出的,当时全世界运动员几乎都在使用有机胶水,所以提议也并未在第一时间得到通过。后来,国际乒联从有利于运动员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决定用无机胶水取代有机胶水,规定于2008年9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挥发性有机胶水的粘合剂。所谓无机胶水,是指一种以非挥发性溶剂作为溶剂的橡胶粘合剂。这种胶水以无机物(多为水)作为溶剂,溶剂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而有机胶水大都采用长链烷烃或环烷烃这一类含有微毒的化学成分作为溶剂,这些成分能够和海绵产生化学反应,使海绵充分膨胀发挥弹性,从而使运动员的击球达到速度更快,力量更大,旋转更强的效果。因此,无机胶水取代有机胶水后,球拍的弹性会减弱,击球的速度、力量、旋转也会随之减弱,而比赛的回合数和观赏性都会随之增加。

之前一直被作为乒乓球主要制成材料的赛璐珞是一种高热易燃的物质,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禁用材料,2011年5月,针对赛璐珞球存在的安全隐患,国际乒联代表大会通过了伦敦奥运会后全面禁用赛璐珞球的决议。之后又作出申明,2014年7月1日起,在国际乒联举办的赛事中使用可替代赛璐珞乒乓球的新材料乒乓球。

对于新材料乒乓球,已有学者展开研究,成波锦在对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后认为,“无缝塑料乒乓球的飞行速度降低、旋转变弱,使得观众更容易看清乒乓球的旋转和飞行弧线”[6],同时,“运动员无谓失误减少,回合增多,比赛的观赏性应该会进一步提高”[6]。

另外,国际乒联出台的非赛璐珞乒乓球技术检测标准还规定,非赛璐珞乒乓球的最小直径为40 mm,最大直径不得超过40.60 mm,这是继2000年小球换大球之后球体尺寸的又一次调整。虽然尺寸调整微小,但对于一项高度精细化的运动来说,仍然足以使球的速度、旋转等再次发生变化,由此,乒乓球运动进入了“40+时代”。

除了上述技术层面上的改革以外,国际乒联还推行了一系列赛制层面上的改革,包括2003年规定同一个协会的奥运会双打选手必须分在同一个半区;2005年规定团体比赛进入奥运会;以及2010规定从伦敦奥运会起,每个协会报名参加单打比赛的名额从3人消减至2人等等。这些规定的内容每一条都直指国际乒坛秩序的发展困境,希望改革之后能有更多选手参与到比赛中来,进而增加比赛的悬念,以避免少数国家包揽奖牌的情况再次出现。

5 运用自发秩序理论解读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

5.1 规则——保障具体秩序价值实现的力量

一个竞技体育项目若要在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上长久存在下去,一定不能失去国际关注度,而国际关注度的获得又依赖于具体秩序价值的实现。如前所述,国际乒坛的发展困境是由具体秩序价值的缺失造成的,要走出困境并获得长足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只有从具体秩序价值的实现入手。前文分析了目前阻碍乒乓球项目良性发展的一些问题,也许并未穷尽所有问题,但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显得极为棘手,原因在于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本身就是根源性的,比如项目本身的特征,比如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根源性问题的解决绝非易事,所以即便秩序内部已经启动了不同类型的自我调适,也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国际乒坛秩序的现有困境若仅凭自发秩序本身的力量确实难以克服,于是,国际乒联介入秩序当中,试图借助规则这一保障秩序的力量,以推行规则改革这样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帮助该项目走出发展困境,实现良性发展所必须的秩序价值。

5.2 国际乒联规则改革的实质——自发秩序陷入困境时的权力介入

如前所述,国际乒坛秩序是一种自发秩序,导致秩序生成并作为秩序之支撑的竞赛规则具有“先天性”,是参与者在项目诞生阶段实践和选择的结果。按照哈耶克的观点,支撑自发秩序的规则除了那些“先天”存在的,还有一些是随着秩序的衍化而逐步变迁的[1]68。这种变迁可能是人们在自发规则基础上的改进,也可能完全是人们的刻意设计,即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规则的演进是秩序衍化的必然结果。

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当现实困境与良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且自发秩序内部的自我调适又难以化解这种矛盾时,则修改竞赛规则的期望值就会逐渐提高,竞赛规则的修订必须服从项目发展所提出的正当要求。

基于人类知识和理性的有限性以及对权力的极度不信任,自发秩序理论才得以构建。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秩序衍化必然结果出现的规则演进究竟应当采取哪种形式?按照哈耶克的观点,在规则的演进过程中,如果“自发秩序在其发展中陷入困境,并且这种困境是它仅凭自身的力量所不能摆脱的或至少不是它能够很快加以克服的”[1]135,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纠正。由此,自发秩序并不绝对地排斥权力要素,虽不信任,但在陷入困境之时又不得不以此为依靠。因为持续性的调适只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最终检测到行为的最优性。而相比之下,权力中心集中供给的规则就具备了时间维度上的比较优势,在危机出现的紧迫情况下,后者显然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所以,为了尽快走出困境,我们只有选择效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个体自由而选择了集体意志,也仍然好过在困境中依旧无视权力要素在应对变革时的比较优势而死守自发演化路径,这样的盲目乐观只会带来更大的困境。

当然,困境中的改革并不一定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逐步收到成效,若单纯依靠秩序内部的自我调适而绝对地排斥外部权力,一是所获效果有限,二是所需时间无限。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大力推行了技术层面和赛制层面两方面的规则改革,每一项改革的目的都直指困境本身,期待以更直接更快速的方式摆脱现实困境,实现良性发展,也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效。球体尺寸的增大、无机胶水以及新材料乒乓球的使用,使得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都有所增加,也间接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可以看出,技术层面的每一项改革在提升乒乓球项目的竞争性或观赏性方面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如前所述,乒乓球运动是一项高度精细化的运动,很多国家对其缺少足够的了解和关注,再加上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要在短期之内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绝非易事,所以只有技术层面的改革是不够的,因为对于众多弱势群体来说,尚且难以感知到技术层面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他们最迫切需要的首先是有机会参与进来,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获得发展空间。国际乒联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又推行了一系列赛制层面的改革,相比之下,参赛制度的改革似乎来得更为直接,因为其直接赋予的是参赛机会,以及获得奖牌的机会。

虽然哈耶克基于对权力的不信任而努力要将权力要素与规则的生成过程拉开足够距离,但事实上他并不否认规则的生成在某些情况下是难以完全绕开权力要素的。国际乒坛秩序是一种自发秩序,当其陷入发展困境且难以凭借自身力量予以迅速摆脱时,权力中心应当适时介入,以规则改革的方式引导未来秩序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引发当前秩序陷入困境且暂时缺失的秩序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自我调试还是权力介入,都是对当下制度的非均衡状态所作出的反应。我们可以把二者的关系理解成互为补充,当自发演化这种形式满足不了秩序本身的发展时,权力中心就应当以立法的形式弥补规则的供给不足。此种情形下,权力中心只是作为一个协调者出现,在自发秩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自发力量难以胜任的“范式转变者”的角色而已[7]10。

6 结束语

国际乒坛秩序的存在本身既无特定目的,也非人为设计,同时,支撑其秩序存在的竞赛规则体系本身既不体现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也并非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必要工具,因此,我们将其视为一种自发秩序。竞争性缺失、观赏性不足,以及实际的普及程度低等严重问题使乒乓球项目陷入发展困境,甚至危及到该项目在国际竞技体育大舞台上的长久存在。规则的演进是秩序衍化的必然结果,依照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如果“自发秩序在其发展中陷入困境,并且这种困境是它仅凭自身的力量所不能摆脱的或至少不是它能够很快加以克服的”[1]135,则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纠正。国际乒联所推行的规则改革正是在自发秩序陷入困境时的权力介入,其力图通过规则改革对制胜规律产生影响,以实现引发当前秩序陷入困境且暂时缺失的秩序价值,从而修正国际乒坛原有的竞技秩序,促进乒乓球运动朝着全世界流行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乒联乒坛哈耶克
胡志平
今年世乒赛取消,二战后首次
国际乒联总决赛:中国队包揽男女单打冠军陈梦“四连冠”
乒坛儒将脱颖而出
“乒坛女神”郑怀颖
《通往奴役之路》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以经验主义对抗建构主义
无法沉默的爱
周恩来与“茅台酒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