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文化魅力

2019-11-26 20:10
读与写 2019年21期
关键词:延展性思辨性欧阳修

张 艳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湖北 恩施 445000)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深知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时常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学习。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对于古文、古文化、国学是有一定涉猎的,作为老师,如果仅仅只是有讨巧的招式与技法,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呈现一堂好课,或许需要永无止尽的备课。因此,我有意识的对传统经典进行积累,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却着实使人身心愉悦。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太多直接联系,但却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还缺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1.语文教学应突出美学性

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以外,还应在阅读中熏陶传扬浩瀚的中华文学,无数优美的诗篇,都极具美学意义。拿《秋声赋》来说,欧阳修因屡次遭贬而借秋声抒发郁闷心情而写下了此文,秋本是肃杀而悲凉的,但欧阳修笔下的秋却充满了美感。“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这恰好体现了中华文字之美,也让我不禁产生联想,当我们在教授古诗词时,可否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这种美,当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之时,可否为学生营造出这种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觉得枯燥,生活里能时时运用有美感的语言文字,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成功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2.语文教学应突出思辨性

我常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看过不少的书,背过不少的文章,但要谈到思想与认识,基本是无从说起,有些知识学过就忘了,似乎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无效学习。再反观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样的吗?学诗就只能就诗说诗,学习《蒙娜丽莎之约》就只停在字里行间,对于课本或老师的教授无法产生自己的思考,时间节点一到,是否这些学过的知识又全数还给了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缺少了思辨性。

《欧阳修文》中有一篇《朋党论》,作为政论文是一篇佳作,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文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但在讲到朋堂与治国的关系时,虞舜时期,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欧阳修在文中强调了君子为朋乃得道,这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价值观中是非常正确的,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读完后却不这么认为,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不可能只有君子,而只有君子也是万万不可的,“制衡”一说起源于法家管子,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君子与小人并存也是制衡之道,甚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太过于君子反而显得迂腐。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君子文化,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但需要灵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些,在我上学时期,从未有过质疑,但多年来我的每一任老师从未与我提及过相关,我自己也从未进行过任何思考,我的眼界和视角一直都停留在狭小的空间里。推己及人,现在看来,没有思辨的学习除了增加谈资之外并无实质上的意义。语文学习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远远达不到能力目标的,思辨就是语文学习的深度,只用具备思辨性,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大语文学习。

3.语文教学应突出延展性

所谓延展性就是指的语文学习的宽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始于课本,毕于课本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就不必进行如此之多的积累了。联想到我的课堂,其实一直是注重延展性的,在学习《草虫的村落》时,我拓展延伸到了意识流小说《甲壳虫》,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拓展延伸到了《狂人日记》,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我拓展延伸到了《西游记》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充满生命力与文化力的。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包容能力,拥有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人格,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文化“养成”教育,拓展延伸,逐步丰润,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全局性的变革,它正在将一种新的教育力量“请”进来,这种力量就是文化。无论是美学性、思辨性、延展性,其本质都是文化力的表现,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是教师教育的灵魂所在。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知识的灵魂,文化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一种意蕴神采、一种智慧灵气、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精神气度、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有可能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延展性思辨性欧阳修
画眉鸟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中的出版偏倚、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奥司他韦事件”及其延展性思考
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快乐的“长工”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勤奋的欧阳修
课堂有效教学之大学课堂
历史教学中的“三性”原则研究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