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润品质 心理健康亮人生
——例谈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11-26 22:40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昆虫课外阅读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顾 芹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永恒的课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仅依靠心理健康课来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研究表明,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会豁达乐观地面向未来,有不良情绪甚至心灵创伤的学生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疏导和自我治愈。因此,为了拓宽学生人格品质教育的渠道,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健康心理培育的局面,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优势,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心理品质比翼双飞。

一、创设开放式的心理氛围

创设开放式的心理氛围不但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喜欢阅读,但不一定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喜欢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有的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直接跳过,更谈不上针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还有的不会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喜欢的书就想一下子读完,即使是上课时间,也躲在课桌底下偷偷地看……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特别重要。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坚持。首先,心平气和是最好的教育态度,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正常反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其次,要懂得“得寸进寸”。比如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广度有限,短暂的注意和薄弱的信息加工能力,会导致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低、遗忘速度快。在指导阅读时,老师要加倍地耐心细致,不能期望过高,更不要操之过急,揠苗助长。第三,教师要能率先垂范,做学生阅读的榜样,同时要多表扬鼓励,多扩展话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总之,我们要循序渐进,减少焦虑彷徨,增加愉快体验,陪伴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乐。

2.抛开功利的阅读

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本身的兴趣,不能以“功利性的长远目标”来激励学生阅读,更不能以此为标杆,把学生束缚于此。如果我们把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在“考高分”上,学生就会感到“压力山大”,就会从内心里排斥,丧失阅读的初衷,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

课外阅读应成为学生的一种闲暇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期望,但同时要告诉学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全心全意的“悦读”,是调节情绪的心灵之旅,未必是提高学业成绩的“立竿见影”的催化剂。

二、挖掘课外书的心理资源

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多彩,能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获得审美愉悦,实现语言建构。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借机说教和灌输,而应与阅读指导融合起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

1.绘本阅读育情商

绘本是一处空灵的精神驿站,图文并茂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几乎涵盖了学生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借助绘本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例如,在教学《爱心树》一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质疑“树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无边的想象。在“叩问心灵,倾吐心声”环节中,以《时间都去哪儿了》 的视频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给予”的真谛,整个心育过程水到渠成。再如《麦先生的旅行》一书讲述了一个从忧伤走向希望的感人故事,对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力量的剖析也足以让读者感慨万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定格画面,链接生活,多次诱导学生揣测麦先生的所思所想,让想象的力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恩父爱的情感熏陶。

2.群文阅读促发展

在统编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教材与课外阅读的关联,借助群文阅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表达“赤子心,思乡情”,学习这一单元,可以采取一篇带多篇的形式,学习《梅花魂》,在理解了课文大意,体悟出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方面开展“求同”阅读。比如,可以围绕“怀念故乡之物”这一主题,拓展阅读《月是故乡明》《桂花雨》《藕与莼菜》等,感受故乡之物的美好,体悟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可以围绕“漂泊游子情怀”这一主题,选择《乡愁》《梦里寻你千百度》等名篇阅读,感悟漂泊在外的游子所寄托的浓浓思乡情怀。

3.整本书阅读悟人生

读一本好书能让学生在提升言语和思维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抵达理想的境界。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熏染了文化,强健了精神,锻造了人格,就不会在社会中迷失,陷入心理困境。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适时地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因子,使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人生的了悟。如在指导阅读《美人树》这本书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排练“知了唱完最后一首歌”这段场景。同学们排练得特别投入,在交流表演中,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折服于土豆的善良和勇敢,并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又如读了《夏洛的网》一书,学生明白了夏洛的网积聚着诚信和友谊,是一张救朋友于危难之中的爱心之网,更是一张舍己为人的生命之网。再如在三年级进行的“幸福十岁”项目学习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十岁那年》这本诗歌体小说,通过女孩金河一家在战争中逃亡、生存的故事,感受战争中人们的心路历程。读完之后,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下了这段文字:“我们的生活很安宁,我们的十岁很幸福。可是金河的十岁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挫折和磨难。战争太可怕了,它会摧毁美丽的家园,破坏幸福的生活。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个坚强乐观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应当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策略,比如:预测、具象化、角色转变、思辨等,但不必要求学生每本书都抠字眼儿地精读,要允许他们“泛泛而读”,甚至“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吸收心理“营养”。

三、营建层递式的心灵对话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咨询师和求助者在看似漫无边际的“闲谈”中,使求助者自己突破心理障碍,获得健康发展。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或多或少也会遇到困惑,理解片面,认识肤浅,如果我们也能像心理咨询师那样,与学生进行亲密无间的心灵对话,必能使学生的认知由迷茫走向清晰,眼界由狭隘走向博大,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如指导阅读《美人树》这本书,在读到“桑桑回来了”这段情节时,笔者这样问:“假如你是土豆,得知是冬小青骗了小美,小美骗了桑桑,桑桑又骗了自己后,你会怎么想?”有学生这样回答:“假如我是土豆,我会很生气,他们竟然为了自由欺骗我。我要以牙还牙,让他们尝尝被骗的滋味。”毋庸置疑,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偏激,离开了正确的情感价值导向。这时,我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欺骗”深入生成,顺势追问:“土豆会欺骗别人吗?”这样循着“相悖”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引导,深化了学生对土豆内心情感的体会,使他们明白诚实守信最可贵,哪怕会因此而失去自由,也不能欺骗朋友。有效的心灵对话,需要我们善于捕捉和处理好没有预见到的即时性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

四、设计项目化的阅读活动

在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探索项目化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每周一、三、五的课前三分钟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而每周二、四则是名人名言诵读时间。名人名言中涵盖了许多有关诚实、宽容、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学会感恩等精神内涵,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笔者还结合课外阅读,适时地开展了“虫趣”“寓言的世界”“故乡情”等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在阅读与实践中感悟美好,健康成长。

1.“虫趣”项目学习活动的课前预学单

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昆虫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它们虽然微小,但蕴含的文化却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寻找昆虫,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略昆虫世界的神奇却是另一番情趣。

(1)与昆虫交朋友,你对昆虫了解多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通过搜集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3)关于昆虫,你还想探究什么?又产生了哪些奇思妙想?

2.“虫趣”项目学习活动的课堂导学单

(1)有趣的虫名:搜集昆虫的有关信息,你记住了哪些有趣的昆虫名字呢?

(2)昆虫之科普竞技篇(二选一):

①捕捉昆虫之美:你能根据书中描绘的昆虫世界的奇妙与多姿,用一幅画呈现出昆虫的精彩画面吗?

②定格昆虫之魅:你所观察到的身边的昆虫有哪些特点?如果让你给心目中最喜爱的昆虫设计一张名片,你想怎样设计?

(3)昆虫之专家讲坛篇:小组合作交流有关昆虫的读书笔记,包括搜集到的有关昆虫的成语、谜语、歇后语或是精彩的片段描写。

(4)昆虫之情感故事篇(二选一):

①假如你就是昆虫世界里的一员,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②在与昆虫交朋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观察昆虫的酸甜、绘画昆虫的欣喜、制作名片的灵感……

总之,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与正常的教学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善于从课外阅读的材料中发现心理健康的教育视角,抓住最有价值的信息,领着学生一步步塑造更完美的自我,在课外阅读中浸润心理品质,享受丰盈人生。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昆虫课外阅读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借昆虫上课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昆虫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