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域”下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

2019-11-26 20:10周扬眉
读与写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言

周扬眉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卓恩小学 广东 东莞 523960)

1.研究缘起

1.1 观点:生本视域的理论重申。罗杰斯[1]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重视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国内在此方面研究最多最全面的当属郭思乐教授[2],他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积极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3]。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直接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秉承教书育人的为师之道,树立当代教学的服务意识,把“知情”和“行知”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纤夫”到“牧夫”角色的转换。

1.2 语用: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用这种语言讲话’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4]。这句话道破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锻炼使用语言的能力。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使得教学造成的普遍现象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局限,以及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不足——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指向语用的学科规律。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但过去语文教学没有看到其间的感知、体验、领悟等中间环节,所以在教学中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收效甚微。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间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即在不断的言语“历练”中,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语用能力。

2.优化策略

2.1 甄别恰当的目标,让语用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应站在学生、教材编者及教师三维不同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从学生的角度甄别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更得意、得言、得法。

例如:设计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写法的句子,并能说清楚比较的对象。这样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快速识别出“比较运用”写法的句子,还能掌握其运用。有了如此明确而简约的目标,教学有了抓手,从而为学生进行扎实的言语表达训练指明了方向。

2.2 选择合适的内容,让语用落地生根。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有效的教学方向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从学情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对于选入语文教材里的那些精彩的作品,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研读文本,同文本、作者交流。教师全面透彻地把握文本,才能引导好学生。

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启发了我们如何把“教的过程”策划转变为“学的过程”。笔者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课文,不按以往习惯性的教学思路:一味抓住“杰出”、“爱国”两个关键词,体会人物精神。而是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后设计了如下思考问题:

(1)你认为文中哪个词一定不能少,如果少了对文章有什么影响?

(2)文中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叙述詹天佑克服了三个困难,假如当时的报纸要报道詹天佑的事迹,该如何写?

(3)设计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说明图并配上文字介绍。

这些方案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活用课文文本语言,又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言语表达的问题。这样探究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主题,更有助于学生语用意识的形成。

2.3 关注学生的个性,让语用成为内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放飞想象、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在教学结束时,笔者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什么?他的神态、动作会怎样?会说些什么?他们后来又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续写《穷人》的故事。这些或意境想象,或补续想象,或再现想象的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使他们从自我出发,多元感受,多元体验,不管是用语言来交流,还是用文章来表达,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极富个性。

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开放性的文本言语训练点设计,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需要,进而在言语能力上有所提升。

2.4 落实言语的实践,让语用走向澄明。课文的教学价值即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用实践课”。

例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的教学设计中把课堂分为“朗读区,表演区,画画区”,教师让学生挑选喜欢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然而,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语文哪些方面的能力?要发展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课堂目标不明确,课堂收效甚微。

讲授《珍珠鸟》时,在关注散文文体的课程意识指引下,教师将焦点转向了“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主题描写一个个场面,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如以下教学实录片段:

师:随着作者对小珍珠鸟的逐渐熟悉,他们彼此信赖,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吧。

生:我找到的是第11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你的朗读很动情,请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发现作者观察小珍珠鸟非常细致,甚至连它眼睑的颜色、小红爪子、胸脯上的长绒毛都描写出来了。

师:是呀,作者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运用了画家工笔描绘的方法来刻画。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运用这样细致观察的方法,描写插图中的冯先生吗?

生:我双手一动不动地支撑在书桌上。钢笔尖停留在纸上的一个位置,我甚至放慢呼吸的节奏,生怕这微微的喘息也会打扰了小珍珠鸟的美梦。

这一设计方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设置悬念,互动交流,开发了文本语用资源,有效引发学生阅读期待。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锻炼信息提取能力,自主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密,破译语言形式的密码。读出了“童趣”,也写了出“童真”。

3.启示与反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慢慢领悟并逐渐掌握语言运用的特点与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教师的关注点从怎么写到怎么教,再到怎么学,在理念和技术上都实现了转型,从‘文本’走向了‘生本’。”[5]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起点,进行仔细的学情分析,再加之用心指导的,这样才可以做好文本解读。教师要站在儿童的世界里与文本交流,从儿童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出发,探究儿童的阅读心理,抓住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去把握阅读文本,思考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阅读障碍或者独特体验,及他们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找到他们在阅读时的疑点和难点,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实现学生语用素养的提高。

3.2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影响阅读,阅读习惯好的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读书时动笔和动脑的习惯,勤做笔记,可以加深印象,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是熟练运用工具书,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再次是勤于阅读的习惯,时时阅读,处处阅读,快乐阅读心中;然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意识能够促进他们阅读及创新水平的提升;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体会文本和作者的深层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滋长学生的语用意识。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