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的回归

2019-11-26 16:33曹西文
读与写 2019年3期
关键词:能动性调动命题

曹西文

(安徽省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1.现状:写作主体的缺失

习惯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被看作一组对立的关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而把教师摆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依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积累的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写作的主体,教学的主体甚至社会的主体。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主导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内化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此,作文教学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处理好“学生学写作文”和“教师指导作文”的先后顺序,必须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运作,协调统一。

但事实未必如我们所愿。当前,作文教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不能摆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协调交互作用却成了教师为中心的活动,颠倒了“学”和“教”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应有的尊重和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或厌倦心理的一个原因。

2.写作主体的回归

写作主体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改变固有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让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重建,也就是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让写作主体学生成为能动性的写作主人,使作文教学和训练更有意义。

2.1 确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作文教学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明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运用。由于写作是学生能动性的思维活动,作文是写作主体脑力劳动的产物,因此,写作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作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写作主体能动性的调动。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在教师的要求范围内,能够自由发挥其内在的写作空间,调动大脑,高质量的完成作文训练。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并不是用自己的“一言”代替所有学生的观点,而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教学,不能以压制、专制形式对待写作主体。

2.2 建立写作主体在命题上的自由机制。写作主体的自由选题、自由命题往往能调动写作主体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写作主体感兴趣,主体在写作过程中便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提高写作质量,写作教学与训练的效果便大大提高。

建立写作主体在命题上的自由机制,需要提供写作主体在命题上的空间,使写作主体自由命题,便于写作主体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种自由机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写作主体在写作前的预设命题。写作主体有时早已设定好了写作题目,期待着自己命题的发挥,如果把命题机会留给写作主体,那么将会释放写作主体的积蓄力量,有利于写作教学与训练的有效性。二、写作主体之间的自由命题。学生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让写作主体之间自由命题,通过小组自由选择命题,将会使写作主体之间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写作,这样也能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发挥自由命题的优势提高写作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2.3 强化写作主体在互评互改中的交流。让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承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互评互改能加深学生彼此间的了解,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学生主要归属两个群体:父母、老师构成的垂直群体;同伴、同学构成的水平群体。在垂直群体中,学生常处于隶属的次要地位。学习、交往等活动,受到成人的约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隔阂;在水平群体中,同伴、同学年龄相近,地位平等,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判断,因此在感情上、心理上,他们更倾向于后者。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坚持互改互评作文,即可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

总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在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写作的主体,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受到广泛重视,教师应积极唤醒和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教学活动,促进作文教学向素质教育的方向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能动性调动命题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学生情感 提高课堂效率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