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畸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2019-11-27 02:25古力扎尔阿不都克力木吴冰竹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川崎病误诊丙种球蛋白

古力扎尔?阿不都克力木 吴冰竹

【摘 要】目的:探析小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诊治效果。方法:本次42例川崎病患儿均为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接收,对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诊治。结果:42例患儿中,诊断准确及误诊例数分别有33例和9例,占比分别是78.57%和21.43%。33例确诊患儿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均痊愈;9例误诊患儿经多次临床会诊及治疗确诊为小儿川崎病,并予以上述药物治疗,均痊愈。结论:及时检查可能存在川崎病表现患儿,并予以相应的治疗,有助于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防止因误诊导致病情被延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误诊;川崎病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01

川崎病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是由全身血管炎导致的急性发热出疹疾病,若未于短时间内开展治疗,则可能对冠状动脉造成损伤,所以,该病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未见显著临床病症,增加了误诊率。基于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及诊治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报道。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4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其中,22例男患,20例女患;年龄1岁-8岁,均值(4.21±1.32)岁;

临床表现:42例患儿均存在发热;其中34例存在多发性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及手足潮红;38例淋巴结大;20例口腔黏膜潮红;5例轻微咳嗽;22例指趾脱皮和手足僵硬。34例白细胞水平提高,大约是(11.26-22.58)×109/L;30例血沉加快,每小时大约24-105mm,3例肝功能受损,7例尿中白细胞水平提高,15例心电图异常。

1.2 方法 每日予以400mg/kg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接受连续5日的治疗;每日30-50mg/kg阿司匹林,待发热减退3日后,调整剂量,每日5mg/kg,接受为期6-8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42例患儿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实验全部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42例患儿临床诊断结果

新42例患儿中,诊断准确及误诊例数分别有33例和9例,占比分别是78.57%和21.43%。误诊患者中,淋巴结炎、肺炎各3例,2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荨麻疹。如下表1:

2.2 分析42例治疗效果 33例确诊患儿采取有效治疗后均痊愈。其他9例误诊患儿,每日服用30-50mg/kg阿司匹林,并联合具体病症开展治疗,经反复临床会诊、观察,最终确诊为川崎病,并予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经有效治疗均痊愈。

3 讨论

川崎病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为主,通常情况下,可能持续大约5天-11天,也可能更长,体温一般在39℃以上,临床表现如下:口唇潮红、杨梅样舌、口唇出血或者皲裂、双侧存在结膜充血等。手足以硬性水肿呈现出来,足底、手掌早期发病期间存在潮红,经过一段时间,则会产生趾端大范围脱皮。在疾病发生1周-6周后,则可能伴有心血管症状,通常情况下,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一旦产生血栓或者冠状动脉眼伴动脉瘤,将提高猝死发生率。因此,应及早诊断并治疗,以临床特点为依据,对患病史进行有效询问,以此降低误诊发生率。

川崎病发病状况及患病因素分析:发病人群以低于5岁的儿童为主,但是对于6个月-18个月的婴儿来讲,通常具有较高的疾病发生率。现阶段,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性炎症,其是由触发诸多感染病原的免疫介导造成的,对于急性期疾病,免疫失调显著。截止到目前为止,该病诱发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大部分认为该病与季节无显著患者,可能与丙酸杆菌、尘螨、链球菌、立克次体、EB病毒、逆转录病毒及支原体等感染有关,其可能是由环境污染或者化学品过敏等造成的。

因为川崎病是多系统被入侵造成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较多,症状也不同,增加了误诊发生率,极易与药物疹、咽结合膜热、麻疹及淋巴结炎等混淆。要想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应加强对该病临床特点的关注,特别是主要临床表现:例如皮疹,通常情况下,属于一过性,需对患儿患病史仔细询问,以此判定疾病;一般指趾特异性脱皮在发热消失后产生,因此早期诊断价值较低;若临床发热在5天以上,唇部、口腔黏膜变化且球结膜充血,则需要对该病进行考虑;例如卡介苗接种位置及肛周潮红脱皮位置等特异性体征,在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般发热患儿采用退热剂效果明显,而采用扑热息痛无显著成效。

若患儿无显著临床特征,则需联合多种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血沉、心臟彩超及血常规等。因为有些患儿缺乏显著临床症状,导致误诊率提高。再加之该病自身极易损伤心血管,产生动脉瘤,因此及早诊断并治疗尤为重要,其与患儿预后存在紧密联系。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42例患儿中,33例确诊,9例漏诊,诊断准确率为78.57%;经确诊患儿在有效治疗后均痊愈。

总而言之,根据川崎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及早诊治川崎病患儿,有助于预后改善,使患儿及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罗红梅.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畸病3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22):114-115.

许燕玲, XUYan-ling.15例小儿川畸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2):169-170.

万朝敏, 俞蕙, 刘钢, 等l.布拉酵母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7, 55(5):349-354.

猜你喜欢
川崎病误诊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关于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患者的CT磁共振表现以及漏误诊研究
老年人梅毒抗体阳性诊断梅毒易误诊原因浅析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