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2019-11-28 14:31陈品冬班荣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村寨少数民族贵州

陈品冬 班荣佑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09 年9 月,国家从政策的角度首次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问题。到了2012 年,国家民委出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理念。2014 年 9 月,国家民委发布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全国共计 340 个村寨入选。2017 年3 月,国家民委颁布了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全国共717 个村寨上榜,数量相比第一次多出一倍。其中,西部地区在两次颁布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中入选685 个村寨,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入选了144 个和137 个村寨,而东北部地区只有91 个,分布十分不均匀。在第一批与第二批颁布的名单中,相当一部分获得命名挂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此作为发展契机,打造旅游产品,推广和包装特色文化,使当地知名度得到质的飞跃。可以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选拔和颁布,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地区全面脱贫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1 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中国拥有56 个民族,贵州占有49 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达18 个。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9%,其中,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的文化在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贵州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国家民委颁布的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中,贵州省上榜总数达62 个;第二批名录中,贵州省上榜总数达151 个。到目前来看,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一共有213 个,占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数的23%,位列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一名。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情况来看,贵阳市占14 个、六盘水市占8 个、遵义市占11 个、安顺市占16 个、毕节市占10 个、铜仁市占23 个、黔东南州占有94 个、黔南州占20 个、黔西南州占17 个。可以看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特色村寨比例最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肇兴侗寨。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成为黔东南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

2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旅游业作为贵州具有市场主导性的产业之一,逐渐成为省内很多地区的重要产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和消费产业。在人们看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一是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以此来提高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把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的主体,在旅游经营模式中充分体现农家生活的民族特色;三是主要客源为城市居民,能让他们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乡村生活,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特色田园风光。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逐步显现出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 事实上,很多特色村寨旅游采用农村家庭模式,以农民为基础,以其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当地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所提供的服务为经营手段,这是一种“农家乐”的模式[2-3]。

贵州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遍布全省各地。 这些规模不一、类型多样的村寨,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集中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通过长时间的沉淀,最终成为令人惊叹的经典。 已经开始旅游发展的村寨虽然发展尺度、规模和深度不一,但其主要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归纳如下:(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发展以观光为主,其他为辅的“观光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其中以银潭侗寨、镇山布依村、黄岗侗寨等最具代表性;(2)利用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资源,发展以休闲为主,其他为辅的“休闲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如麦翁寨、小黄村、堂安侗寨、银潭侗寨等;(3)以村寨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发展以体验为主,其他为辅的“体验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这类的代表较多,诸如岜沙苗寨、瑶山古寨、六枝梭嘎苗寨、“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黔东南摆贝苗寨、郎德苗寨等;(4)依托本地资源,注重康体疗养、健身娱乐,发展以康乐为主,其他为辅的“康养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如坝寨村、纳灰寨等。 就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部分村寨依靠本身的资源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交通、区位、资源特色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3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模式建议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突出、鲜明。在贵州的9 个地州市中,又分为88 个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散点状分布在各区域。这些形形色色的村寨,蕴含着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史最好的见证,也是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演变的载体[4]。对于那些适合旅游开发的村寨,应站在更高点,系统考虑其发展模式。

3.1 进行资源良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某一个方面,而是有多方面的体现。在贵州的213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寨与寨之间千差万别,各有特色,每个村寨都是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村寨,找准特色和定位点,进行融合发展可谓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打造乡村+的形式,突出特色与符合市场需求并重,使民族村寨打破以往的单一产品系列。现阶段,乡村+农庄农场旅游、乡村+亲子体验旅游、乡村+手工民艺体验、乡村+有机农业旅游、乡村+康养旅游等这些模式都受到市场广泛欢迎。通过资源良性融合与乡村+旅游模式,开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从而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3.2 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发展旅游是个矛盾统一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量当地人民及外来游客的需求。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发展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做到以人为本:第一,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在高校中设立相应的专业或课程,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管理者和技术人才;第二,民族村寨开发受益的是当地居民,受害的亦有可能是当地居民。政府或企业应该更具人性化地对待当地居民,比如增加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开发或管理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矛盾,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及参与积极性;第三,应加强景区品牌形象建设,让游客空间感知力增强;此外,游客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获得满足或超越自己想象的文化体验,景区相关人员应不遗余力地服务于游客,尽己所能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这样才能留住游客,实现收益。

3.3 挖掘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应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贵州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彰显自己独特的文化,是吸引游客重要手段。民族文化有显性文化及隐形文化之分,但是,对于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村寨来说,更多展现出的是显性文化,例如服饰、饮食及建筑等,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想要发展特色民族村寨文化必不可少的就是彰显其隐形文化,如民族文字、语言、音乐、民族体育运动、民族节日等特色文化。目前,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都聚焦经济利益,只是开发大众文化,不会对核心的独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性开发,导致很多民族村寨面临商业化及雷同的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隐性特色文化的发展,充分挖掘最具特色及独有的文化,使游客来到村寨后不再只是听歌跳舞,而是了解原生性的民族文化。

3.4 注重科学规划、主体参与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贵州的9 个地州市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科学规划,系统而合理地将它们呈现在游客面前,这是各级政府需要长远考虑的联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主要有四类主体参与: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村寨的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的协会、机构,各个主体之间乃至主体的内部存在着琐碎复杂的关系[5]。在四个主体间,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公司负责村寨旅游业的运作;旅游产品由村民生产,旅游公司进行包装和推广;非政府组织的协会、机构对旅游事务进行监督、管理。应该通过科学的管理,不断地协调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理念,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机制。

4 结语

从目前来看,贵州大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有些尚未开发。一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时代的号召下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一些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利的村寨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旅游产品在创新方面的力量薄弱,形式单一;另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招商引资难,旅游项目的开发程度大;一些得到开发的村寨,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未拥有较强的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政府对村寨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很多村寨又不能自给自足;村寨的旅游发展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失民族文化特色。 在贵州213 个特色村寨中,资源能被最大化利用的少之又少,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业,应坚持以人为本,进行资源融合,挖掘特色,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注重科学规划、主体参与,长远目标应是在给旅游者带来更为精致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永续发展。 当下我国十分强调文化与旅游融合,这对于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村寨少数民族贵州
贵州,有多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