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高校建设中的实现路径探析

2019-11-28 15:18陈筱云张立颖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

陈筱云 张立颖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针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教育方式不当、对主体认知模糊、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力度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平衡等问题,提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现路径:因势而新,文化育人;因事而化,实践育人;严守底线,模范育人;因材施教,关怀育人;因时而进,网络育人。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立德树人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41-04

教育強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立德树人”是党中央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发展趋势,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而做出的重要决策。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以“育人为本理念”为隐性路径、以“师风师德建设”为重要路径、以“社会齐抓共管”为基本路径,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目标的科学界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战略回应。高职院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式和模式,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四个服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文探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模范育人、关怀育人、网络育人等途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

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升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培养一流的人才,对其高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注重人性道德的发展,以人为本,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就充分凸显了人本主义教育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这是对传统教育错误观点的颠覆,是对应试教育的摒弃,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升华。

(二)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的必由之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保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而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德、智、体、美中“立德”占首要位置,因此,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重视道德践履。由此,高校立德树人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更要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学生的行动。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办学经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明辨是非,从而才能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德树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坚强阵地,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被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尤其重视对被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的本质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立德树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一)望获得认可,情绪波动较大。当代大学生处在18~22岁的年龄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开始将注意力由探索世界转向内心的探询。进入大学以后,挣脱了父母的看管和束缚,身处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使其独立感、成人感迅速增强。此后,他们开始重视自我评价,表现欲望越来越强烈,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政治意识较高,关心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大事,爱国意识强烈,满腔热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奉献社会。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道德品格可塑性最强,高校教育者应该把握教育时机,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此外,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会产生更多新的追求和需要,这些追求一旦能够实现,他们便会产生正面的肯定的情绪,如果实现不了,则会产生负面的否定的情绪。因此,大学生还缺乏对客观事物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尚未形成客观的、理性的判断能力,思想观念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经常在价值取向的选择时摇摆不定,情绪的波动较大。

(二)易接受新事物,享乐主义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传媒方式和互动媒介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喜欢打破传统,乐于探索,思路开阔。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开阔的眼界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现代媒介的一些不当宣传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他们尚未形成客观理性的判断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难免具有盲目性,而没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大部分大学生从小物质条件优厚,无须为家庭生计担忧,其父母更是一味地溺爱,对其物质层面过多地关注,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因为虚荣心过分追求生活质量、追求潮流,喜欢与同学攀比,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又因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较自由,而且尚未承受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加上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相对缺失,个人规划的缺失,大学生活也就成了部分大学生暂时的“乐土”,追求安逸,缺少艰苦奋斗的作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较为明显。

三、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不当。以往的应试教育妨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他们部分人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道德教育被虚化。而且,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对其溺爱有加,导致他们大多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较少考虑公共利益。面对在这些特殊背景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许多高校依然停留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过度强调认知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青年大学生理想视野狭窄,磨灭了他们的天赋,而且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還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以学校为主体,缺乏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思想特征,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高校立德树人对主体认知模糊。部分高校对于立德树人主体的认知模糊,在立德树人理念养成过程中涉及的主体不应该仅包括大学生,还应该包括教师、家长等教育者,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才,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的事。当今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中,存在管理者对教师价值认知不足的问题,忽视了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并且教师受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限制,只能按照教学计划去教授知识,这种教学运行模式使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个性、道德的培养。其实,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道德模范,教师的乐观精神、高尚的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都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部分高校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是一味地细化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加重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教师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从而不得不逐渐脱离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立德树人的职责,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

(三)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力度不足。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以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为依托。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受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的影响,而这些又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部分大学生存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缺失现象以及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等种种问题,这表明高校道德文化建设与全体师生价值取向的培植息息相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乘虚而入,加上部分高校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仅仅是授业解惑,并没有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从而抑制了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平衡。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共通性和关联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应融合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但是,当今高校的教育模式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独立性明显,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教育关联性差,联合教学形式应用不到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中,只是把思政教育作为独立的培养内容来开展,忽视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专业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高尚社会人,而思政教育则使学生成为有觉悟、有政治理想和信念的合格中国人,只有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因势而新,文化育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牢固占领学校文化活动阵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建设高雅丰富的校园文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娱乐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自觉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比如每年国际读书日期间开展读书月活动,旨在传承书香文脉,形成更加优秀的校风、学风。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因势而新,充分发挥文化塑人、文化育人、文化聚人的作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每周升国旗仪式、晨跑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连贯化、常态化,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校园思想文化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二)因事而化,实践育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化解难题,立德树人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局限于思政课,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效果往往不佳。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之外的延伸学习平台,是指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的各种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的理念是鼓励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认识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第二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知识涉及面广,讲座论坛、社会实践、文艺体育、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等都是“第二课堂”的有力载体,“第二课堂”是对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应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还有利于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充分践行“育人为本”发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活动并有所收获。“第二课堂”化解了“第一课堂”的烦闷和枯燥,特别是思想素质类课程,具有能力特长的学生可在“第二课堂”中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由知识的理解变成知识的践行,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快乐学习,培育出更坚强的意志品德,更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意识,为大学生拓展多途径的学习方式,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丰富的经验,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三)严守底线,模范育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国高校应从“三个统一”着力,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以“授业”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切入点,用丰富的知识内涵吸引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术水平影响学生,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維、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需求,尊重、关爱教师,真正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创业的空间。高校还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自觉性,让教师感受到到教育事业的温暖。

(四)因材施教,关怀育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爱好差异、工作差异、实践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牢固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此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努力发掘学科中蕴含的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多向人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善于给予宽容和信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使其能够时刻保持昂扬奋发、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因时而进,网络育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网络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开放空间,这种开放性为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互联网大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牢牢占领年轻一代人的思想“主阵地”,加强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加强网络思想引领和网络安全监管。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可以通过校园门户网站、易班、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推送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正能量宣传教育,建设动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库,通过点击率和阅读量等信息反馈,分析学生的阅读喜好,不断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采用云课堂教学,做好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分层次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网络育人的目的,不断地在改进中加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类课程的开展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教育的理念,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对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徐秦法.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析——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J].广西教育,2014(43)

[2]李卫东,农素兰.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思考——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J].广西教育,2017(47)

[3]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韩自成.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甘肃教育,2014(3)

[5]“德育为先”的深刻意蕴[N].中国教育报,2011-01-25

[6]史忠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

[7]范琳琳,石海英.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J].文教资料,2013(35)

[8]于洁.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9]王元.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养成探究[J].才智,2013(10)

[10]李颖.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本行动研究[J].兰州学刊,2012(2)

[11]让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N].人民日报,2017-11-18

[12]从“三个统一”着力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N].人民日报,2017-02-13

[13]李捷.以人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理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14]尹洁,陈长伟.新常态下高校师德师风的提升[J].文教资料,2017(5)

[15]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作者简介】陈筱云(1994— ),女,广西岑溪人,双学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实训室管理及学生管理工作。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