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019-11-28 15:18郑世珍蒙素华邓肖丽黄妙红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

郑世珍 蒙素华 邓肖丽 黄妙红

【摘 要】本文基于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针对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培育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及技能,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勵和考评机制,培养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教师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教师信息素养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86-0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操作方式等多方面都出现了“数字化”的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技术融合的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根据实际工作、生活的需要,学会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以及组织信息,如何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就成了每一个公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应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较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不只是在教室,可以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环境既然已经发生改变,获取的信息也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自然不一样。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适应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的来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包含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能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并整合获得的信息,设计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获取知识更加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国家为了建立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出台了较多的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的培训以及一些职业类信息化比赛等,从学校的标准要求到教师个人的成长要求都提出了要求。本文结合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及获奖情况,并经过调研了解到的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化能力现状。

(一)高职院校教师逐渐提高信息化实践能力的意识及操作能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主要分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以及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三种赛项,不管是参加哪一种赛项都需要将专业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紧密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参赛作品如何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用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这非常考究教学信息化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分析了2017、2018年参赛情况,发现这两年呈现出参赛院校、教学团队覆盖面广的情况,比如超过35支参赛队的有福建省、陕西省、江苏省、广东省、湖南省等8个省份。其中又以广东154支参赛队、广西152支参赛队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化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笔者分析高职组参赛作品成绩,排在前八名的同时都有江苏、安徽、山东、北京、河北、湖南、河北等省份,从数据来分析获奖数量比较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获奖数量相对少一些,这说明教师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从获奖的省份来分析,2017年排在前三位的是江苏、北京和山东,而2018年排在前三位的是安徽、江苏和山东,江苏和山东近两年都一直名列前茅,这与该省重视教学信息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个人信息化实践操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部分学校对于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重视不够。根据笔者的调查以及近两年的信息化大赛获奖的情况分析,如以广西为例,广西参赛队伍也是比较多的,从获奖情况分析,2018年比2017年新增了7项获奖作品,这也可以看出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确实在逐渐提高,但是从获奖的学校来看,2017年只有9个学校的作品获奖,2018年只有10个学校的作品获奖,这只占全区38个高职院校的26%,其他学校要么是未参赛,或者是参赛了但信息化水平未达到获奖要求。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说明大部分学校对于教师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视度不够,这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存在。当然并不能仅以一个比赛来论证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但却可以从一个奖项来分析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要么学校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重视不够,要么是教师本人并未意识到需要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能力,或者虽意识到但是并没有采取措施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学校的重视程度、个人的年龄、个人对于信息素养提高的意识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如果学校对于信息化的重视度不够,那么自然不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各类评价体系当中也不会有所体现。而如果是教师个人虽有心学习,但是学习之后并未在个人的绩效、个人的教学当中能够发挥作用,那么对于信息化手段的重视度自然也不够。因此,各种原因会造成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老师具有开发慕课、微课的水平,而部分老师却只懂得制作简单的PPT,并未具备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丰富的资源用于教学当中,个人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学校、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学校的导向决定教师发展的方向,因此学校可以在教师培训、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而教师個人也可以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对个人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一些进步的标准。学校与教师双方共同努力,必然能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能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从而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一)培育教师信息素养知识及技能,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已经在不断提高,但因为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应做好教师信息化培训需求的分析,根据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以及老师个人目前信息化水平情况制定适合教师的培训方案。比如可以考虑进行全员培训,以及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学,或者培训教师使用一些在线课堂互动平台,比如雨课堂、微助教等,以及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如何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如何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应根据教师个人的层次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如针对新进教师以及一些不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主要学习最基本的PPT制作或一些基础的微课制作技巧,以及如何在网络上寻找适合的资源等,从而提高教师个人的意识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而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老师则需要开办提高班,通过校内培训、网络培训以及校外培训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技巧。总之,应结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的培训方案,并长期实施下去。培训结束之后再通过多种方式调查评估了解教师是否有所进步,信息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通过培训引导高职院校的教师树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和考评机制,培养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不仅要靠培训,同时还需要在学校建立或完善激励机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激励理论当中包含“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教师日常教学的要求属于“保健因素”,比如日常教学水平中对教师的评价其中会包含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项指标,让教师了解课件制作是常规的要求。而“激励因素”的体现可以考虑以项目的方式来激励教师。可以在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激励。

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可以从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判断,比如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授课、是否在日常教学当中具有互联网思维,如是否能够将网络资源用于教学,或者使用在线课堂互动平台等。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每个学期组织校级的课件制作比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方式,对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通过比赛培养一批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骨干教师。

当然除了常规的比赛引导外,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对于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要求,从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激励教师,比如要求制作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其建设好之后可以在学校内部共享,甚至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共建共享。

(三)教师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整合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更多知识需要借助网络资源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将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从备课、上课以及课后每个环节都将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融合。首先是备课,同样的一门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非常丰富,应结合教学内容搜索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当中。其次在上课中,由于上课的时间非常短暂,有时候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上课内容,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在线教学互动平台来了解。比如笔者使用微助教这个平台让学生做一些习题或者提问等,学生一做完题目,微助教就可以马上统计谁做了题目、正确率情况,这都可以反映学生掌握哪个知识点比较好、哪个知识点出现失误比较多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答题情况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快速观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答题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也能第一时间了解答错部分,上课的效果也会比较好。最后是课后,我们仍然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做一些课后问题,但要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学会通过上网寻找资源或资料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系统上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将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教师个人、学生或者学校的教学水平都是有益处的,这也是我们致力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孙汉群.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2]沈新艺,陈卫忠.浅析高职院校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7)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2018LXB0157)

【作者简介】郑世珍(1981— ),女,广西南宁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蒙素华(1982— ),女,广西崇左人,研究生,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邓肖丽(1982— ),女,广西扶绥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黄妙红(1978— ),女,壮族,广西崇左人,研究生,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提升高职院校互联网+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