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新探索

2019-11-30 03:21向菲
新一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实践育人质量提升

向菲

摘 要:高校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是高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而随着国家的高度发展,人才供给的类型,层次,结构日益多样化,实践育人极深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关注,研究的重点也随时间的推进而呈现出时代意义,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切实提高实践育人质量,是每所高校都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育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质量提升

一、探索新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但对于九零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大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比如不同程度存在诚信缺失、理想淡薄、心理健康等问题。实践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自己是谁——能给予集体什么——在活动中能学到什么,最终达到实践——教育——实践——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实践育人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未能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一,很多高校没有将实践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不能保证必要的学时学分。在部分高校中,实践与教学常常被割裂开来,除了对教学上的实践要求以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未能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之中,而只是作为教学计划之外的补充,没有保证必要的学时学分,致使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上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参加社会实践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优势,也就提不起兴趣。

第二,实践基地长效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实践活动的持续性。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密切相关。但事实上,社会实践基地往往不够稳定,很多高校缺乏“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很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都是临时寻找的,可能是由组织者(教师,党、团负责人)一时的想法,每年的基地都在换,所以实践基地也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这样其实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长期的调查、研究以及实践的。

(二)重视形式建构,忽内涵,导致价值取向偏差

纵观高校实践育人的校内外各种活动,从校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到校外的调查研究、勤工助学、职业实践等等,为了尽快达到外在的效果,满足自己的功利心理,组织者往往会在形式上充分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精神文化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核心和重点,是实践育人的实质性构成要件,是实践活动存在的内在价值意义所在。正是因为外在的结果好坏好掌握,而思想上的文化内涵难以控制,单纯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的,最终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因缺乏信念支撑而陷入了敷衍了事的被动局面,这就缺失了实践的真正的含义。

(三)学生参与实践的认同度与主动意识相对较低

第一,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途径单一。学生从小的意识就是在校好好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事实上,很多高校实践育人活动主体主要是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学生骨干。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个是老师课程要求专业实践;另一个是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而活动主要的参与者局限于学生干部或者是社团成员,要不就是老师强制要求,要不就是普通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的主動意识薄弱必然会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效果。

第二,实践内容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意识缺乏。高校因其自身的发展背景、文化传统、办学精神、地理位置及培养目标等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但是,在很多高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却忽视了本校的历史传承以及专业特色,导致活动类型千篇一律,特别是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去设计实践活动,无法充分体现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类型内容比较单一,譬如:兼职实习,义务支教,去福利院照看孤寡老师等等,这些活动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部分能力,但是没有结合受助对象的需求和大学生专业化的需求,反而会给受助对象带来了扎堆服务实践的困扰,从而未能广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整体活动缺乏科学的发展观。

三、新时代下实践育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新平台与新机遇

第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加强,社会开放程度大大增强,各社会活动主体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多,这也丰富了教育的形式。经济的发展也使得高校的基础性设施更加完善,互联网的兴起,为高校实践育人搭建了新的平台。

第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高校是培养社会,企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工作,企业渴望提前从高校提取优秀人才,高校急需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高综合能力,校企合作已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前接触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校企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二)实践育人质量提升的新模式与新挑战

第一,专业化的教育观。很多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主要是社团指导老师,或者是思政类辅导员,专业老师较少介入,那么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是有局限的。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指导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高,指导老师要深刻认识“国家战略方针(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找到社会实践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契合点。这就对指导者的知识结构、思政水平、教学素养、组织能力、专业指导等方面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这对高校和老师来说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第二,多样化的成才观。随着社会发展的丰富和多样化,单一的、传统的成才之路与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多样性,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呈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自身的办学优势、选址的优势、专业特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活动的持续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在对接的基地中发挥专长,锻炼综合的能力素养。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实践育人质量提升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陇原渔夫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