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对踝关节扭伤患者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12-02 09:50韩殿茏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正骨踝关节组间

韩殿茏

(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正骨科 , 辽宁 海城 114200 )

踝关节扭伤是骨伤科中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疾病,若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导致患者踝关节处于长期肿胀状况,使得患者由于剧烈疼痛而无法正常行走,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踝关节扭伤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医正骨手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该病的治疗中[1]。本次择取8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展开研究,探讨中医正骨手法在踝关节扭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本院8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均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患者,而且在研究当中依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21-53岁,平均(35.63±6.61)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22-54岁,平均为(36.51±6.43)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踝关节扭伤的诊断标准:(1)有明确踝部扭伤史患者;(2)扭伤后患者出现踝关节疼痛、皮下瘀斑、肿胀以及伴跛行的情况;(3)局部压痛,若为内翻扭伤的患者,将足做内翻动作时,其外踝前下方出现剧烈疼痛;若为外翻扭伤的患者,将足做外翻动作时,其内踝前下方出现剧烈疼痛;(4)通过X线片检查未出现骨折与脱位的现象。排除标准:(1)患者扭伤处出现皮肤破损或过敏等情况;(2)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妊娠期与精神病患者;(4)就诊前已经接受过治疗的患者。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措施:对患者患处进行冷敷后,使用相应的骨伤科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首先使用放松手法帮助患者放松踝关节,主要采用揉、擦、摩等方式松解患者踝关节痉挛的现象;同时用力需要轻柔,以30次/min的速度进行揉捏,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在进行按摩期间观察患者的表情并询问患者疼痛情况。放松手法实施完毕后,对患者活动类关节进行手法按摩;主要采用拔伸法与摇法,使患者的活动关节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提高患者的活动范围;在进行活动关节手法按摩的过程中,患者的踝关节会处于被动运动的状态,施术者需要通过手法按摩将其逐步调整直至恢复原位;最后,对患者进行结束手法按摩;主要采用理筋手法的方式,在按摩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力度的轻柔,并以患者的实际感受为准;以此来起到疏通踝关节周围组织经络的效果。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每天进行1次,每次持续时间为半小时。持续10天为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几项:(1)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踝关节稳定能够恢复正常功能;(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关节活动不会受到限制;(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且关节活动有一定的改善;(4)无效:均未达到以上指标,甚至加重;(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40例观察组患者中共出现26例痊愈患者、10例显效患者、4例有效患者以及0例无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36/40);40例对照组患者中共出现18例痊愈患者、11例显效患者、9例有效患者以及2例无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0%(29/4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47.15±6.31)分与(46.57±7.28)分;由此可见,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7.25±2.17)分与(16.43±9.82)分;由此可见,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踝关节扭伤是骨伤科中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尤其是在关节与韧带损伤中更为常见。踝关节扭伤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外踝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内踝三角韧带以及下胫腓横韧带等部位受到损伤。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含了受伤后立刻出现扭伤部位严重疼痛与肿胀的情况,随后会出现皮肤瘀斑,使得患者无法正常行走;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中,踝关节扭伤经常会因为治疗方式不当、延误治疗时机以及失治等情况而导致患者踝关节出现长时间的肿胀与疼痛,从而引发反复扭伤、关节不稳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情况的发生[2]。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踝关节扭伤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了冷敷与骨伤科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难以及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中医正骨手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中医正骨手法主要是指医师使用双手,依据特定的动作技巧在患者的体表进行相应的操作;应用不同的手法以及其他的物理因素,从而使得人体局部产生生物学效益,或是在穴位、经络、气血以及脏腑等不同部位介导的间接调节作用,以此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在踝关节扭伤患者中应用中医正骨手术进行治疗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促使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关节的稳定[3]。其主要是因为通过中医正骨中特定的推拿与作用力,直接作用于患者踝关节、软组织以及肌肉处,从而能够有效起到理筋整复与疏通经络的效果,使患者的淤血与肿胀组织能够迅速得到吸收,进而缓解患者周围肌肉组织的痉挛现象。而拔伸法则能够促使踝关节在承受范围内,加强踝关节的活动,有利于关节部位的功能康复;此外,中医正骨手法还能够提高患者踝关节扭伤的恢复速度,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与活动障碍症状,避免患者出现因踝关节扭伤而出现遗留症状,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4]。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40例观察组患者中,共出现了26例痊愈患者以及10例显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36/40);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后,共出现了18例痊愈患者以及11例显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0%(29/40);由此表明,中医正骨手法在踝关节扭伤患者治疗中的总有效率远高于传统治疗措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学认为,急性的软组织出现损伤后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组织的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炎症的情况,采用手法治疗会增加患者组织的损伤。而中医学则认为,急性筋伤属于气血瘀滞,瘀血存在患者筋脉当中,为肿为痛;通过手法按摩的方式,能够促使骨正筋顺,促进患者的气血通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局部肿胀的吸收与软组织的修复。而当患者出现跖屈内翻扭伤后,距骨随足的跖屈内翻而向前向内翻转,且由于受到外力的影响,使得踝关节周围部分关节囊韧带受到了多处的损伤,距骨出现移位导致部分没有断裂的韧带受到了牵拉,其弹性会将小腿关节面交锁而处于不正常的位置,从而造成踝关节外翻扭伤距骨骨错缝的情况发生[5]。在临床治疗中,往往会忽视这一微小的错位,当软组织的损伤得到治愈后,仍旧存在着关节的微小位移,从而导致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法得到完全的消除,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进行放松手法的按摩,以此来为进行复位时距骨能够侧向转动打好基础。随后外翻使距骨与外踝的间隙增大,减少与内踝之间的间隙,从而距骨得到复位;而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进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时,整个治疗过程中施术者的手法需要保持轻柔;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没有明显的挛缩粘连,同时踝关节周围软组织也会存在部分撕裂出血的情况,若是力道较重则很容加重患者的损伤情况。

综上所示,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中医正骨手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在踝关节扭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正骨踝关节组间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高龄孕妇临床妊娠常见状况分析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