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患者下肢疼痛评分研究

2019-12-02 11:24谭文乐莫楚鸿谭建基唐灿锐通讯作者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腰椎

谭文乐 莫楚鸿 谭建基 唐灿锐 刘 伟(通讯作者)

( 罗定市人民医院骨科 , 广东 罗定 527200 )

以往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近年来临床中针对腰椎神经根孔狭窄多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TESS),临床实践效果较为良好[1]。此种手术与传统手术进行对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方面。有关学者认为,基于TESS手术可从后外侧入路直接做椎间孔部位减压特征,可进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2]。为对其可行性及有效性加以证实,在本次研究中针对采用2种手术方案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在本院的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其中48例患者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作为对照组,另外4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34岁-59岁,平均年龄(45.26±5.01)岁;腰椎JOA评分10分-16分,平均评分(13.05±1.05)分。观察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33岁-59岁,平均年龄(44.18±5.05)岁;腰椎JOA评分9分-16分,平均评分(12.14±1.03)分。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腰椎神经根孔狭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获取患者及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双侧神经症状;严重腰椎畸形;全身情况无法耐受麻醉或手术。

2 方法: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健康侧要不垫高同时调整手术床到轻度折刀位,G形臂X线机透视明确穿刺点与角度。在透视下应用导针穿刺到目标节段椎间孔部位,偏椎间孔尾侧与背侧,放置导丝依次放入扩张器逐层扩张,TOM针定位打孔,放置工作套筒,连接椎间孔镜。镜下切除挤压神经根部分关节突关节与黄韧带做减压处理。轻度向头侧调整椎间孔镜部位,切除神经根腹侧有神经压迫的突出或是膨出椎间盘组织,完成后充分止血。术中做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观察神经根移动情况,询问患者下肢疼痛感受,判断椎间孔相应出口神经根是否松解完全,若神经根自由滑动,疼痛感消失可结束手术[3]。对照组:指导患者取俯卧位,X线定位,常规消毒处理,后正中入路,暴露到椎板与关节突出关节外侧。于手术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骨刀切除上位椎板下1/2,同时切除患侧下关节突与部分上关节突,行后外侧融合。于关节突下方经椎间孔部位暴露走行神经根、椎间盘,应用神经剥离子等分离暴露上位出口神经根。完全切除椎间盘组织,处理椎间隙,去除软骨终板,在椎间植入少量松质骨颗粒,植入椎间融合器,明确部位满意。确定没有问题后冲洗,在对侧小关节部位植骨,放置引流[4]。

3 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统计[5]。(2)治疗效果: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断标准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6]。(3)下肢疼痛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进行,分数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7]。(4)腰椎功能评分:采用JOA对患者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分数为0-29分,分数越低则代表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8]。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对比:在患者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0.25±50.01)分钟,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20.03±50.2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93.25±5.04)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0.25±6.14)ml,平均住院时间(6.01±1.03)天,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26±2.07)天,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对比

5.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在综合治疗效果方面进行评估,观察组48例患者中1例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7.02%,对照组48例患者中2例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5.83%,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5.3 2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对比:在患者下肢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的下肢疼痛评分均高于5分,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下肢疼痛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对比分)

5.4 2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对比:在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均处于13分左右,经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对比分)

讨 论

腰椎管狭窄属于多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椎间孔的狭窄,同时也包括基于软组织所引发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自身下狭窄等所引发的一系列腰腿疼痛症状。基于椎管狭窄,压迫处于椎管中的马尾神经,可出现腰腿疼痛等临床表现。神经根孔狭窄属于腰椎管狭窄中的其中一种类型,多基于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高度下降等因素所引发[9-10]。神经根孔减压可采用直接或是间接的方法进行处理。现阶段,主要选择方法为间接减压,应用TLIF技术切除增生的关节突关节与黄韧带,同时切除椎间盘,植入椎间融合器恢复椎体间高度,借由此来扩大神经根孔的面积[11-12]。关于此问题,有关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前路腰椎间融合术等相关技术也能够间接的扩大神经根孔。经皮椎间孔镜成形属于直接减压手段之一,多会采用TESSYS技术[3-141]。有关学者在对此类疾病研究中进行了尸体研究,经由椎间孔镜技术能够促使椎间孔的高度增加约为23%,椎间孔面积增加约为56%[15]。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TESSYS技术在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综合治疗效果等层面将其与以往常用手术方法进行了对比。在患者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0.25±50.01)分钟,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20.03±50.2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93.25±5.04)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60.25±6.14)ml,平均住院时间(6.01±1.03)天,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26±2.07)天。以上结果所代表的是,2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其不同的优势,对比之下,TESSYS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为此可进一步降低手术出血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出现此种差异的原因在于,TESSYS更加微创,手术过程中不易于引起大量出血,为此可缩短患者康复周期,进一步减少住院时间。但同时,此项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医生的实践操作经验要求较高,若经验不足,则会延长手术时间。在综合治疗效果方面进行评估,观察组48例患者中1例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7.02%,对照组48例患者中2例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5.83%。本次2组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式均能够达到直接切除病灶的效果,为此,在综合效果上并不会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患者下肢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的下肢疼痛评分均高于5分,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下肢疼痛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观察组所采用的治疗方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手术期间对关节的损害较小,为此,下肢疼痛情况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在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均处于13分左右,经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于椎间孔镜下做减压操作,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较小,对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极小,为此,有助于术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证实,与以往融合术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下肢疼痛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腰椎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