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2019-12-02 11:23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椎管磁共振椎间盘

关 健 刘 悦 王 伟

(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33 )

颈椎病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颈部损伤等造成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到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等的综合征之一[1]。以往来看,此疾病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水平发生改变,此疾病发病日益年轻化,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麻木、头痛头晕、肌肉萎缩等,甚至发生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甚至瘫痪。现常用检查方式为X线片、MRI、CT等方式,以上方式均具有各自优缺点。有研究指出,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检查颈椎病,确诊率高,效果最好。为此,本研究纳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抽取120例分组讨论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成像检查优势。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抽取12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早期诊断方式分组(60例对照组与60例观察组)。入选标准:(1)患者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行走困难、头晕、上肢无力、下肢乏力、手指发麻、颈背部疼痛等症状;(2)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3)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智力和精神异常者;(2)无自主阅读和理解能力者;(3)中途脱落研究者。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5-68岁,平均为(52.4±1.1)岁,病程时间2-15个月,平均为(8.6±1.1)个月。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5-69岁,平均为(52.6±1.2)岁,病程时间3-15个月,平均为(8.7±1.2)个月。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CT检查,各医护人员准备好所需器械,检查中记录检查数据。用西门子64排128层CT扫描仪进行检查,设置电压120kV,矩阵512×512,时间2-3秒,窗位40HU-50HU,窗宽为300HU-350HU,管电流200mAS,轴位扫描,层距3.0mm,层厚3.0mm。观察组接受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设置参数为:层厚为3.0mm,层间距为1.0mm,激励3次,矩阵320×224,视野180×180。中性自然位,成像序列:Sag TSE T1WI(TR 597ms,TE 11ms)、Sag TSE T2WI(TR 3400ms,TE 86ms)、Tra TSE T2WI(TR 489ms,TE 18ms)。仰卧过屈位、过伸位、矢状位扫描参数和方式均与仰卧矢状位一致。过伸位扫描时,将软垫放置在患者上胸部后部,抬高背部,下悬头颈部,过屈位扫描时,把软垫垫在患者头部后方,抬高头部,尽量屈曲颈部。分析各体位下颈椎、椎间盘、椎管硬膜囊间隙等结构改变。

3 指标判定:标准为静息期仰卧矢状位磁共振成像检查其椎管狭窄程度,评估各体位检查时颈椎椎管、椎管矢状径。记录检查中椎间盘突出状况。

5 结果

5.1 2组椎管狭窄程度对比:比较2种方式检出椎管狭窄程度,观察组加重率68.33%、较轻率30%,高于对照组加重率18.33%、较轻率8.33%,观察组无变化率1.67%,对于对照组无变化率73.33%,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椎管狭窄程度比较(n,%)

5.2 2组椎间盘突出状况对比:观察组共检出椎间盘182个,过屈位发现80个(43.96%),加重数36个,增加数44个;过伸位共发现102个(56.04%),加重数56个,增加数46个;中性自然位共发现66个(36.26%),未发现加重数和增加数。中性自然位于过屈位、过伸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检出106个椎间盘,与观察组比较,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颈椎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上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可导致其瘫痪[2]。以往此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水平发生改变,此疾病发病率日益年轻化。X线变化多表现为椎间隙和各位置骨质增生和狭窄等发生退行性变化。给予X线片检查,椎间隙变化、骨质增生等状况不明显。近年来,各项医学技术和设备均得到改进和完善,包含CT、磁共振成像等方式,此2种方式也为临床检查颈椎病的常用方式,虽CT检查作用得到临床认可,但常规扫描,椎间盘突出状况和椎管狭窄程度上检出效果较为不理想。研究指出[3],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成像检出率高,可更好的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状况和椎管狭窄程度,但若检查过程中采用单一体位,其效果仍然不理想,易出现潜在性致病因素,存在较高漏诊率。有学者指出,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明显改善常规体位缺陷,检查结果可为医生治疗颈椎病提供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中纳入120例颈椎病患者分组讨论,结果显示,观察组椎管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人体颈椎过屈时,椎管得到拉长,降低骨髓截面,缩小椎管狭窄可能性。反之,过伸颈椎时,椎管缩短,脊髓截面被提高。而在椎间盘突出检查状况中,中性自然位低于过伸、过屈位,其原因可能为交换体位时,髓核内压力有随之发生改变。过屈颈椎时,髓核中压力会有所增加,髓核移动到反方向[4],成像不明显。颈椎过伸时,因变性原因,纤维环发生松弛,降低髓核所受限制,进而突出到后方。进而,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成像可将椎间盘病变清晰显示出。综上,建议临床早期诊断颈椎病采用仰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成像方式,可显著提升检查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率,推广价值高。

猜你喜欢
椎管磁共振椎间盘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