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打造广东高校“国际范”

2019-12-02 02:41魏文琦李少杰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办学学院教育

魏文琦 李少杰

2017年9月,有一所学校的开学典礼引人瞩目,因为他们收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贺辞。习主席期望学校“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地处深圳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合作设立的。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优势学科,学校以交叉融合为内涵,以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平台为目标,布局学科建设,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开展俄语与俄罗斯文化、汉语与中国文化教育,规划建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为不负习主席的要求和殷切期望,学校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着力人才培养基本能力建设,建成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办学三方满意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步,到2035年,主要办学指标达到亚洲一流综合大学水平,个别学科跻身国际前200名;第三步,到2050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同样“年轻”的,还有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简称GTIIT)。这是我国唯一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学,由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于201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知识三角”,是以色列理工学院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即把教育、研究和创新这三者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模式被引入GTIIT后,使得学院自带百年名校基因,现已成功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均被列为重点建设学科。

与学子攀登科学高峰同时进行的,还有位于学院南校区的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合作区以园区作为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推动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创新中心,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南方硅谷”的建成令人期待。

2008年以来,广东不断拓展、巩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层次交流,有重点、分区域开展我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这些框架协议的指引下,我省积极在学生交流、师资培训、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逾千份,全省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初具雏形。

“请进来”办学

2019年9月18日,由定制书签组成的“?茭JBJI”“2019?茭”书签墙前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这是一个融合了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以及中英文化特色的大型立体展板。每位报到的新生都可以从中选择一张书签摘下,并用拍立得照片替换下书签,记录下进入大学第一天的美好时刻,然后领取暨南大学新生大礼包,以及学院专属领带和领结。

2016年9月,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成立,致力于建成一个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具有优秀示范效应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暨伯学院书记李琼说:“一个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学院从来都是将使命、责任、梦想与学校、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学院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国际特色:联动管理体制促进发展,定期例会沟通加深合作;“中英同质课堂建设”开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全英教学及资源共享创“中英同校园”新体验。

目前,广东省获批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內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共5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机构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4个。据不完全统计,就读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累计约4.4万人。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核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层次核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结合广东省核电发展规划和中山大学理工学科优势及优秀师资队伍,2009年12月,在中国教育部和法国政府的共同倡导和支持下,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并于2010年9月正式开始招生。学院引入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上的先进理念、雄厚核能科研实力和产业资源,在华南形成高端核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地,培养国际一流的核能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采用预科三年与工程师三年连贯式培养模式,开设了40多门核能特色鲜明的专业课。

2017年2月,东莞市迎来了当地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设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学院立足东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实力,携手法国国立工艺学院,接轨国际一流认证体系和培养模式,塑造具备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掌握中英法三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人才。小班教学+团队模式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均有6~12个月前往法国国立工艺学院交流学习或实习机会。

“走出去”办学

2017年9月,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成立。联盟以培养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聚焦广东省优质的职业教育及企业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联盟政校行企成员单位目前达89个。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整合、聚集优质职教资源,形成集团优势,努力构建“南粤窗口、中国一流、国际知名”职教品牌。

联盟自成立以来,开展合作交流活动114次,合作国家数量达到44个,新增国外合作院校55个,企业3个;新签订合作协约16分,新增合作项目4个,达成合作意愿35个;新建或者正在建立分校(学院)5个,新智能培训中心8个;研制国际(专业)标准3个;赴国外留学生数达100人,接受国外留学生数达301人;学生在国际技能大赛获奖8项。开展留学生汉语培训323人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技能培训人数达61人次。

“只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全球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才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快。” 牵头组建联盟的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其校长卢坤建这样说。广东的职业教育规模居全国第一,拥有73万在校生,不但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建立联盟“走出去”,广轻工建立了国际化的“广轻工职教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走出去”,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则致力于中国标准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多彩的饮料罐、精致的摆件、清新的手机壳……在广建院 “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交流展厅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这些都是广建院对外合作的小小“见证者”。2015年,教育部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试点,作为首批试点项目院校,广建院等国内八所高职院校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鲁班学院研究中心”,探索“技术标准引领职业标准、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标准”的中国标准国际化实现路径。

2016年12月至今,学院已累计派出9批次教师赴赞比亚教学与调研,开设了建筑架子工、焊工、计算机、专业汉语等10期技能培训班,培养了当地学员数百名。以“建海外分校、办特色专业”的方式,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懂技术、熟中华文化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刚到赞比亚的时候,当地工人连脚手架的两条杆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都不知道,架起来的架子是悬空的,人根本不敢在架子下走。”先后参加了两期赴赞开展培训的教师张文新告诉记者,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后,赞比亚参加培训的企业员工规范了工作方法。张文新的团队还为企业制定了脚手架搭设标准流程及注意事项,部件保养、维修的方法及识别合格脚手架材料的标准等。

2019年8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分院暨鲁班学院正式成立,将开设工业建筑设计学历班,按照中国模式授课,中国标准培养,创新学院品牌输出。

“走出去”+“引进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国际交流合作,已累计与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韓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 所院校、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走出去”——在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等国建立汉语语言文化及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选派对外汉语、IT领域专业技能教师到当地开展培训项目;实施“飞翔计划”,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干部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组织教师开展海外短期研修和访学,鼓励教师到跨国企业兼职。

“引进来”—— 2017年,学校与招商局联合开展“C BLUE优才计划”,邀请“一带一路”国家港口航运专业人才到深圳开展培训;招收韩国、俄罗斯、新西兰、德国、丹麦等留学生参加短期汉语研修班;与芬兰、德国、以色列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互免学费、互认学分的学习交流;与莫斯科大学互派留学生;邀请米特韦达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到校开展讲座,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深入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2018年,学校还与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签订协议,共建中德智慧制造学院,希望借助德国“工业4.0”东风,借鉴德国模式,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做法。

据介绍,有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我省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举措、途径和机制的重要推动力,可以为广东教育发展和创新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强的办学活力;对做强广东教育,树立广东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直接促进作用,对更好服务广东新时期经济升级转型大局,为广东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办学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初等教育学院
题解教育『三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院掠影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