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差异分析

2019-12-02 02:36李霞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2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

李霞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关注的焦点。文章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探索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同时分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学生 认知差异

1991年,东京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召开,从广义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我国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满足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设计的需要,又是高校建立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为高校学科和课程建设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是否一致、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是否会因为年级或专业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等问题需要被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一、文献综述

认知不同于认识,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其感觉器官而来的信息再次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认知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包括环境认知、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和前景认知。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初始认知、兴趣培养、积极情绪产生和创新创业实施的过程。由此可见,认知是创新创业的重要起点和导航。[3]

梅勒·库提姆(Merle Kuettim)认为,验证性地衡量创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对于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地建设创业教育系统是有益的[4]。另外,希尔(Gerald E. Hills)于1988年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15位创业教育专家就创业教育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态度和认知进行了调研,最终得出教育者对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因素的三个认知:创业教育的目标决定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管理决定创业教育项目的性质和成功的可能性;创业课程性质的重要性[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涛所在的科研小组走访了江苏省5所代表性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省属普通高校、全国重点高校、“211”高校和“985”高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统计学特征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认知和创业意愿存在明显差异[6]。西北民族大学张平则针对民族高校的本科生创业教育,着重分析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知差异和对教学内容、形式的需求状况[7]。陕西理工大学张斌和王东生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教育理念、教育成果、教育现状等 34 个问题[8]。哈尔滨师范大学张宝生和祁晓婷基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进行了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提出构建“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9]

由此可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研究不是很多,现有研究更多是从高校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结合学生需求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发展对策。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问卷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本文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见表1)。

三、样本描述与数据分析

(一)样本概况

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9份,其中无论是性别分布、年级分布还是专业分布都较为均衡(见图1、图2、图3)。

(二)数据描述性分析

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划分为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在培养目标认知模块,学生对三个培养目标都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创新精神平均分(4.00)高于创业精神平均分(3.95)和创业技能平均分(3.90)(见表2)。

在课程设置必要性认知模块,设定创新创业课程为必修课的平均分(3.48)最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多元化平均分(4.02)最高,因此,对于课程设置必要性认知方面,学生更倾向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多元化(见表3)。

在课程设置重要性认知模块,学生们更注重创新创业系列比赛和实验(平均分分别为3.96和3.91),其次是课程开设(平均分为3.86),而对于创新创业讲座分值最低(平均分仅为3.60)。由此可见,在该模块学生更注重实践层面的学习,更倾向于创新创业系列比赛和实验(见表4)。

在课程内容设置认知模块,学生们认为创新思维、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风险识别(平均分分别为4.21、4.13和4.11)相较于其他内容更重要(见表5)。

综上所述,上海技术工程大学的在校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至少都认识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这与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相吻合,也体现了学校对创新创業教育的一贯重视。

四、数据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就是将一组资料的总变动量依可能造成变动的因素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将调查问卷按照性别、年级和专业进行差异分析,依据学生个体背景更好地区别分析,从中寻找到共性和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发展对策。

在培养目标认知模块的性别层面,男生较注重创新精神(平均分为4.06,在三项中最高),女生除了注重创新精神,也关注创业技能(两项内容的平均分均为3.95);在年级层面,各项目的平均分,大四、大二、大一、大三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在专业层面,在不同专业上,工科、理科、文科由高到低依次排列(见表6)。

在课程设置必要性认知模块的性别层面,男生与女生差异较小(男女生在除“设定创新创业课程为必修课的必要性”外的4个项目平均分差都在0.1内);年级层面,大三在该模块5个项目中的平均分分值最低;在专业层面,理科专業在5个项目中的分值最高(见表7)。

在课程设置重要性认知模块的性别层面,女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有用性的打分略低于男生(除“创新创业系列比赛的有用性”外,剩余三个项目男生平均分均高于女生);年级层面,大四对不同项目的评价都高于其他年级;专业层面,文科生对于课程开设有用性评价最高、理科生对于讲座有用性评价最高、工科对于创新创业系列比赛有用性评价最高(见表8)。

在课程内容设置认知模块,无论性别、年级和专业,学生都认为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风险识别和商业计划书(不同群体在“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机会识别”两项的平均分均高于或等于4,其余三项也在4分左右)(见表9)。

五、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计注重多样化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知,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在考虑学生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上注重多样化,既包括学习内容多样化,也包括学习形式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需涵盖:创新思维的训练、创业流程的学习、商业计划书的专业写作、各类机会和风险识别、相关创业政策解度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讲授、专家讲座、赛事举办、实训活动等,以满足在校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内容安排注重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成效、安排等方面的需求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点。需求的共同点表现在:学生们倾向于参与创新思维方面的相关课程;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等。而需求的差异点主要表现在:文科生倾向于课堂讲授;理科生倾向于讲座;工科生倾向于实验和比赛。因此,这就需要学校每个学院注重不同专业背景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考虑学生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课程形式。

(三)课程结构安排注重多层次

“创新创业基础”作为教育部要求统一开设的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因此,学校应该考虑以比较灵活的授课形式(如网络授课、公开讲座等)和考核方式(如撰写学习心得、创业计划书等)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相关赛事,寻求外部企业机构的合作,为赛事提供资金和师资支持等,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六、结语

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认知方面始终存在差异。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使他们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知差异,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由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落到实处,才能够真正达到其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3]姚娟,姚德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认知视角[J].市场周刊,2014(12):81-83.

[2]韩艳春.创新教育新理念认知过程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2013(3):145-146.

[4]MERLE K.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Level and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0):658-668.

[5]GERALD E H. 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109-122.

[6]陈涛,唐丹,朱苏祺.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与创业意愿差异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70-72.

[7]张平,陈永奎.民族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认知与需求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3):172-175.

[8]张斌,王东生.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260-261.

[9]张宝生,祁晓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4):28-32.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