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是推进海洋强国的战略基础

2019-12-02 02:36郭瑞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学海洋研究

郭瑞

编者按: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并于2018年11月入选“CETTE双一流高校教育智库”,其定位是“中国海洋教育的研究型特色智库”。除了专职研究人员以外,中心还有来自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组成的特约研究员队伍;设有办公室、学术部、编辑部、评价部4个部门和舟山研究所1个分支机构;开设“海洋教育沙龙”,编辑《海洋教育研究通讯》,研制《中国海洋教育推进指数》《中国海洋教育年度评价报告》,建设“海洋教育研究”专栏,承担各类重点、重大项目。为探讨海洋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构建海洋教育学的必要性,本刊对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训华教授进行了专访。

一、推动海洋教育发展

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刘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向我们简单介绍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刘训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展海洋教育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基于对海洋的认知、对传统海洋文化的继承、对现实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是对海权意识的维护,乃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近现代世界发展史,大国崛起来自海上,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通达海洋是世界大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规划。认识海洋和实施海洋教育是保护海洋的基础和前提。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目前却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主动接触海洋,了解海洋常识、环保理念。我国民众的陆地意识根深蒂固,对海洋进行了解和探索的欲望不高,对于海洋活动的参与有待进一步开发。

海洋教育是世界性教育问题。联合国2017年提出“全民海洋扫盲”战略目标,海洋教育在世界大国崛起的征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学校教育对此需有明确的回应。进入新时代,我国中小学需要有科学的海洋教育引领,加强海洋教育实践研究。

二、海洋教育学的价值、意义和研究领域

《世界教育信息》:海洋教育的发展势必需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来正本清源。您所在的中心在这一领域形成了“海洋教育学”,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海洋教育学”,其建构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训华:当前我国海洋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重视程度不足,即使是海洋大学的专业类学生,也常因缺乏研究海洋的兴趣,导致发展前景不大,这也影响了海洋专业人才的发展。

长期以来,海洋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研究视野的单一性。“海洋教育学”需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在知识结构与体系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内涵。

构建“海洋教育学”,不仅是学术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层面上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透过中外海洋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通过海洋知识的系统传播,培养广大民众特别是学生的海洋意识,是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推进海洋战略,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础。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从学科意义来说,海洋教育目前还没有被学科的视野所捕获,人们在细碎的探究中,很难探究其全貌。

什么是海洋教育?我认为,海洋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海洋内容的传播与教授,涉及海洋知识、技术、文化、资源、意识五位一体的内容传播。广义的海洋教育是指面向普通民众的通识性海洋教育,狭义的海洋教育是指面向海洋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海洋教育。需着重指出的是,从本源来说,海洋教育有实践性和研究性两大取向,这是进行海洋教育学科建设的认知前提。实践性是指海洋教育是面向全体民众实施的海洋内容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性是指海洋教育无论是知识本体、教学本体还是生活本体,都需通过学科研究的方式加以推进,海洋教育的实践性也是以其研究性为基础的。

海洋教育研究具备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所必备的各种学科要素,包括知识本体和应用本体。随着中国海洋战略的不断深入,其对海洋教育形式和成果的需求将会加大。

“海洋教育学”是指以海洋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门学科领域,是海洋各类型知识在教育领域的生产、探究和建构,具有海洋知识普及、海洋人才培养、海洋智力保障、海洋潜力培育等应用性功能。与其他专门学问的不同之处是,它还有比较强烈的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功能。

“海洋教育学”从学科性质上说是教育学的分支,教育学是它的第一属性,海洋科学是第二属性。同时它也是跨学科的,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地图学等都是它的学科视野。

在新时代形势下,构建“海洋教育学”,是由时代实践的紧迫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性两个要素决定的。从时代实践的紧迫性而言,当前全国各地的海洋教育实践,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海洋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深入等问题;从学术研究的深入性而言,尽管海洋教育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在研究范围的宽广性、研究层次的精深性、研究内容的精准性、服务实践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薄弱环节,迫切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顶层进行设计。

《世界教育信息》:“海洋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刘训华:“海洋教育学”主要有教育学和海洋学两大学科内容,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十大领域。

一是海洋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一门学科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海洋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和必备条件,包括学科架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学理阐释。

二是海洋教育史与海洋教育比较研究。海洋教育史可以分为中国海洋教育史和外国海洋教育史兩个方面。中国海洋教育史既可以按照年代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时期,也可以按照专题,分为航海、造船、政策、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等专题类型。外国海洋教育史主要研究欧美日等国家在海洋教育上的相关举措。可以从古代到当代,进行中外海洋教育的比较研究。

三是海洋知识本体研究。从各类型学校及社会教育的教学实践出发,涵盖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生态等内容,建立海洋知识体系结构,这是基于知识基础上的应用性本体研究。该领域需要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海洋教育进学校、进社区的知识本体。

四是海洋基础教育研究。海洋基础教育研究主要面向幼儿园及中小学,需制定幼儿园及中小学分层的海洋教育大纲,开展海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具体涉及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海洋教育内容研究、教育思想和海洋主题研究等。

五是海洋高等教育研究。海洋高等教育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海洋常识普及,包括制定高等学校海洋教育大纲,开发海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具体涉及海洋课程设计和开发、大学生海洋教育实施途径与效果研究、大学生海洋教育教学研究等。

六是海洋专业教育研究。在培养理工科综合人才时,应关注到海洋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人才结构不平衡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专业教育的失衡需要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严谨规划的制定。

七是海洋社会教育研究。包括内容、形式的研究,也包括成人教育培训等。海洋社会教育是难点,因为目前大部分国人的视野还是在陆地,面向海洋的原动力不足。

八是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该研究针对海洋教育领域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设,该领域是从教育学、人与大海和谐共存的角度,探讨如何树立人们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九是海洋意识、海洋政治与海洋安全研究。该领域侧重于海洋的社会属性研究,是海洋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培养海洋意识是实施海洋教育的效果维度,海洋政治和海洋安全是实施海洋教育的目标维度。

十是“一带一路”等专项海洋教育研究。在中国继承传统、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海洋教育如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等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撑,如何更好地通过实施海洋教育来促进“一带一路”的实践,需要不断通过教育实践来解决。

以上十个研究领域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海洋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海洋教育学科理论构建、海洋教育史与海洋教育比较研究、海洋知识本体研究;二是海洋教育的学校性研究,主要包括海洋基础教育研究、海洋高等教育研究、海洋专业教育研究和海洋社会教育研究;三是海洋教育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是海洋教育面向政府社会的智库职能,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海洋意识、海洋政治与海洋安全研究,“一带一路”等专项海洋教育研究。

三、当前海洋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当前海洋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有那些?

刘训华:海洋教育研究的思路是总体布局和重点突破。总体布局就是从上述十个方面构建系统;重点突破,就是具体探究方法论,从当前急需破题的领域着手,着力做好相关事项。

海洋教育既有老现象,又有新问题。老现象是指海洋教育古已有之,只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不一。新问题是指随着国家总体海洋战略的深入,目前开展的海洋教育及学术研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学科式的转型升级。

如今的海洋教育学术研究,只有通过学科建设的系统性思维,才能解决海洋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才能站在全域而非一隅的视角看待海洋教育研究及海洋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家层面、省级层面较少考虑顶层设计。海洋教育研究不仅是针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提出新的命题,同时应为国家实施海洋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在学科建设之初,“海洋教育学”需要进一步吸引和扩大教育学、海洋科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等领域学者的积极参与,在几个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形成突破。逐步建立海洋教育相关研究平台,做好海洋教育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出版一系列海洋教育基础丛书,形成海洋教育学科的初步架构。从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近期海洋教育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四大领域。

第一,开展海洋教育基本理论、海洋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研究。形成“海洋教育学”的初步学科架构,从逻辑上明确海洋教育作为一个明确的独立学科的科学性、合理性,初步形成对海洋教育合理诠释的理论框架体系。在海洋教育史的研究上,大力挖掘相关史料,为海洋教育实践夯实基础。例如,对海洋常识的了解;在比较教育领域,注重对联合国海洋教育内容标准的研究,并重点对欧美日等国家在学校海洋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呈现和分析。

第二,梳理海洋知识本体,探索海洋基础教育大纲。海洋知识面广量大,包括海洋史、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开发和保护等。海洋知识本体需要有一批学者的积极投入,从整体视角,形成海洋知识本体的框架体系,这是海洋教育的重点和需率先推动的区域。在知识体系基础上,结合地方海洋教育实践经验,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海洋教育教育大纲,为学校实施海洋教育提供学术支撑和学科依据。靠近海洋的一些学校先行先试,推动海洋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并对教育实践形成具体的影响。

第三,开展学校海洋教育的实践探索。学校是实施海洋教育的主阵地,全民海洋扫盲的起点就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起点在于师资培养,加强对海洋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是推进学校海洋教育的重要抓手。师范类专业海洋教育课程为海洋强国战略夯实教育基础,为中小学推进海洋教育奠定师资基础。广大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海洋和沿海问题的兴趣至关重要,需要教师的知识引领。同时,研究海洋教育的学校模式,从国际视野出发,参照海洋教育的国际标准,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已有的海洋教育实践,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海洋教育运作体系,助推我国海洋教育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方向发展。

第四,探究发挥海洋教育研究的智库功能。重视推动政府层面海洋教育顶层设计,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委开展海洋教育的顶层设计,沿海、内陆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落实。在海洋教育的智库功能中,笔者主张全层级、分类递进式推进海洋教育在社会中的开展。所谓全层级,是指从中央到市县的广泛参与,分类推进是指中央和省级出台宏观政策,地市级和县市区则从具体落实层面进行推进。同时,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層面分类实施。适度规划海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相关海洋知识,将人们对于国土的概念从陆地逐渐延伸到海洋。在内容上,形成海洋教育内容的顶层设计,树立全民海洋意识、海洋安全意识;在形式上,造就适合中国社会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同时,探索海洋社会教育体系,还需要在教育环境设计和培养民众习惯养成方面多做努力。

四、海洋教育需要跨学科联合研究

《世界教育信息》:海洋教育研究需要哪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刘训华:海洋教育是跨学科的体系构成。历史学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是海洋发展史及海洋教育比较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对海洋史、航海史、地图史等诸多分支领域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体现其文献价值。例如,中国早期对于“木兰舟”的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如此巨型航船,除缺少現代化的动力、武器及装备外,体量上与今天的航母很相近;2008年被重新发现的塞尔登地图的中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南海,它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所知的那片世界:西抵印度洋,东接香料群岛,南邻爪哇,北望日本。

社会学及人类学为海洋教育提供以社会与人作为观察对象的丰富视野和思维方法。例如,哥伦布在日记中对于印第安人的描述,可见海陆未分世界里的原居民的朴素,“世上没有任何地方能找到比这里更优秀、更顺从的人了。毋须时日,这些人定会皈依基督并学会陛下臣民的风俗习惯,二位陛下当为此感到欣慰。这里人地两好,世间无双,且人烟稠密,臣实不知如何描写才好”。考察海洋史上人物的游历及精神风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航海先驱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海洋学及生态学则从自然科学角度,提供海洋资源保护所需的素材。一位科学家发现,“即便是渔业生态学家,或者是海洋保护人士之类的专业人士,也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海洋从过去未受人类干扰的状态到现在发生了多大的改变。因为很少会有人翻阅古籍和报告,对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只要超过十年,大家就会‘集体失忆。人们最信任的是自己的亲眼所见,这常常导致人们认为很久或不久前记录中提到的大鱼或是充满生命的海洋不过是一些牵强附会的现象”。这习以为常而又教育深刻。

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视野,是民族国家发展所需关注的重要视域。海洋是政治和军事的舞台,海上军事力量是决定大国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在世界的崛起,离不开其皇家海军的巨大贡献,“皇家海军成功地保护不列颠诸岛未遭入侵,也为其贸易和帝国事业保驾护航。但是它对世界和大英帝国的影响远甚于此,它是世界力量中的翘楚,更是不列颠民主的缔造者和禁卫军”。海上军事力量建设,尤需对政治和军事进行研究。

当然,观念史的研究也有新的趣味。从中国人对海洋观念的改变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大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至少也是‘旁门左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王朝鼎盛之时,根本不会‘面朝大海。只有像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朝廷,或者像元朝,这样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才会对航海产生兴趣。”

总体而言,海洋教育学是一座尚待有效深挖的学术富矿和实践平台。从学科视角开展海洋教育研究,能够改善目前学校和社会海洋教育出现的零散、无力的状态,也是解决目前海洋教育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五、构建具备“全球视野”的

中国海洋教育实践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全球化时代,国际视野尤为重要,您认为国际视野对海洋教育实践发展有何作用?

刘训华:我们应该从“国际视野”出发,参照海洋教育的国际标准,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已有的海洋教育实践,从“全球视野、中国立场”的学术角度出发,建构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实践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科资源融合,实施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建构学校海洋教育知识体系;有利于从中国立场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海洋教育运作体系,助推我国海洋教育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方向发展。

学校海洋教育为海洋强国战略夯实教育基础,为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保障;建构基于“全球视野”的中国海洋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是具体落实海洋教育中国立场的重要步骤;国外海洋教育成果可对我国中小学校推进海洋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六、应积极建成我国学校海洋教育模式

运作方案,开展学校海洋教育的实践探索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怎样在中小学实施海洋教育?

刘训华:推进学校海洋教育实践研究是教育领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

海洋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内容,研究欧美国家的学校实践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海洋教育相关准则,有利于我国的学校海洋教育具备全球视野,同时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已有的海洋教育实践,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体系。

学校是实施海洋教育的主阵地,全民海洋扫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起点在于师资培养,加强对海洋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是推进学校海洋教育的重要抓手。此外,广大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海洋和沿海问题的兴趣至关重要,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领。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猜你喜欢
教育学海洋研究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爱的海洋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