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对山东中国画创作之影响

2019-12-02 07:42王仁海
书画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内涵

王仁海

内容提要:儒家文化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论语》中提出的“绘事后素”等一系列美学思想理论一直深深影响着山东中国画的发展。注重精神上的提炼与升华,使得山东国画作品呈现出丰厚的文化内涵,新时期的山东画家们更加注重学术性的探索,使山东中国画创作呈良性发展状态。

关键词:儒家文化;山东中国画;文化内涵;学术探索

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主要思想在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身心修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为维护民族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新时期同样对山东国画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

自1949年至当前文化多元时代,山东美术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山东中国画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山东籍的或与山东有关、受山东当地文化影响至深的著名画家及其美术作品,这里主要取这三个意思的集合来论述。山东中国画受儒家文化以及外来美术理念和技法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美术特色。可以说, 山东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虽然在其文化内涵主体上依然不自觉地固守着‘儒家文化的文化内涵范式,并在技法上依旧传承着传统审美的文化精神,但是其创作面貌与个体特色,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现状”。

一、文化内涵丰厚

山东的国画创作群体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示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游于艺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0世纪中期,山东画家们在精研高超绘画技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并为自己的学生和其他从艺者在绘画技法与精神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老一辈中的李苦禅、孙其峰、于希宁、黑伯龙等,他们都在20世纪中期撑起山东省乃至全国美术创作的一片广阔天地;而当今的中青年作者中受其影响的,如孔维克。孔维克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铜奖的作品《公车上书》,正是表现了上书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康氏把孔子看作民主、改革的化身,借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帜,表达忧国忧民意志,体现作者“精神正是孔子关于‘善的美学内涵,正是孔子对生命生存价值的关心,正是孔子关于诗可以‘兴‘观‘群‘怨的艺术功能论的体现”。当今的中青年画家们也积极参与国内大型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如张志民、孔维克、于新生等近百人皆在“抗非典”等活动中积极捐赠作品,关注社会的实践行动,正合“依于仁”。又如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游于艺,是艺术工作者的一种高境界。

(二)尽善尽美

儒家思想,对审美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把“美”与“善”统一起来。《论语》:“子谓《韶》:‘尽善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伦理文化在山东中国画创作中被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古齐鲁奉往昔圣贤作为自己效仿的道德典范,强调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唐代张彦远将这种伦理道德视为绘画的社会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而当代的山东中国画家们在作品中也会自觉不自覺地会表现出这种意识。如张洪波所说:“山东画家的作品注重艺术趋美向善的社会功能,大家喜闻乐见的抽象题材在他们的笔下顿时有了生机盎然的活力。”于希宁先生笔下的寒梅铁骨铮铮,一派正大气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国魂。诚如孟子所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山东画家大都注重在作品中传达浩然之气,从而达到尽善尽美。

(三)文质彬彬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山东画家“极少有人单纯专注于技法的训练和提高,而更多的是注重个人整体文化素养与道德思想境界的升华。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见解”。生于山东蓬莱的许麟庐,乔念祖评其:“平淡开阔的心肠,他的画里表现出博大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思想虽是从实际出发,但又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所以讲“文质彬彬”“充实之谓美”。于希宁、刘鲁生等人创作的《龙柯迎春》《咬定青山不放松》等作品,作品与精神境界高度契合,色彩和谐统一,构图平和中正,技法扎实沉稳,又有对内心思想情感的表露,显示出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文”与“质”相得益彰。

(四)和而不同

受地域影响,山东画家彼此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师承或同门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山东画家之间的感情交流,减少纷争和分歧,促进相互之间的协作。虽然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不同,可大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是一致的。扎根现实,立足时代,创作符合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作品,是当前山东国画家的责任和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美术集体多次晋京亮相(见下表):

画家们通过不同题材、不同画种所描绘的作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山水、人物、花鸟等作品,虽然题材和技法不同,但表述的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正如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

二、审美价值趋向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山东国画创作在技法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趣味,其审美价值趋向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强调个人绘画能力和形式的突破,突出画家个体情感的表达,注重写生,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群体以各专业美术院校的师生为主,如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师生。这类群体受齐鲁地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注重画品与人品的统一和“绘事后素”所体现的和谐统一。如张志民的山水画作品、韩玮的花鸟画作品、丁宁原的山水画作品,无不遵循着这一创作原则,使观众在欣赏他们纯熟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可以从画中体味到其审美情趣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 二) 注重表达政治主旋律及反映正能量的历史题材,以省、地、县等体制内画院、文化馆、美术馆等机构专业画家为主体的美术创作群体,其审美情趣与官方主题要求有关,多以写实性创作和传播正能量的审美趣味为主。有的创作群体人员也会与学院人员重叠,不过都是在体制内的作者,这些画家有充足的时间和一定的工资保障,立足于“儒家文化”基础,选取积极向上的立意与题材, 希望实现正、大、光、明的创作初衷。其基本代表着官方的审美情趣,针对目前“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济南解放七十周年”“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和事件,进行审美意义上的主题创作,既是工作任务又是艺术专题创作。

三、山东中国画创作学术探索

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山东国画家,正如孔维克所说:“齐文化的开拓、进取、奋争精神,鲁文化的仁爱、中庸、和谐内核,孕育了山东人的浑厚、质朴、内敛、智慧的精神气质,也体现在艺术家在作品中关注现实、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艺术家在人格上善于自省、包容、开放、多元的修养历练。”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旋律的背景下,山东画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探索。

(一)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儒家文化

山东画家们扎根齐鲁文化,对传统艺术营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用作品讴歌新时代,反映和平盛世的新气象,吸纳南北风格之长,又兼融东西方艺术之蒙养。历届全国美展中,杨德君的《使命》,李天军的《金髻太平》,赵建成的《孔繁森》,杨晓刚、李兆虬的《强国梦》,张望的《金色年代》,王伟的《青藏高原》,李金生的《神七问天》,韩菊声的《黄金周的记忆》,谭乃麟的《雪域阳光》等作品,无不显示出时代繁荣之象,又有儒家文化的内涵。

(二)构图饱满热烈,注重色彩表现

饱满的构图不仅可以彰显中庸之道、大国之气,而且可以加强色彩的表现力。“绘事后素”影响着当下的创作,山东画家们在创作巨幅作品时,通过加强色彩的表现直抒胸臆,力求准确把握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精神,并以“文质彬彬”和笔墨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境界。梁文博的《田野》、李延智的《雪润无声》、雷家民的《晚妆》、唐秀玲的《走过四季》、于新生的《吉祥腊月》、刘玉泉的《雾露霜华》等都注重构图、色彩的处理和表现,营造出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画面氛围。

(三)注重传统笔墨,气象沉雄

画家在笔墨上注重对传统笔墨的传承和学习,呈现出阳刚大气、刚柔相济的艺术品格。作品多以朴厚的用线用墨、方圆兼施的造型、大胆的构图展示沉雄氣象。如历届国展中尤德民的《融雪》、张志民的《承包北山》、曾先国的《苏园大观》、王伟的《战士》、张民生的《山光》等作品都表现出这一探索形式。

(四)吸收民间艺术,坚持民族自信

山东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积淀,民间剪纸和潍坊木版年画、风筝以及高密的扑灰年画等都影响着山东国画的发展。画家们把这些养分都积极吸收到作品中来,这也是山东国画创作的一大特色,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都会为画家们营造独特的画面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国展和相关展览中,许多作品都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如王小晖、朱磊的《双飞燕》,宋丰光、张锦平的《秋收》等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

(五)探索绘画形式,技法多变创新

画家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并大胆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因素,打破固有视觉习惯,或进行形式化的归纳,或用几何形分割画面,使作品有着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并保留儒家文化的内涵,使作品在表现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如云门张岩的《吴门怀古》、孙春龙的《雪域之情》、杨德玉的《新潮工族》等,这些作品多以中青年为主。

山东国画虽无高峰,但创作群体具有扎实的创作实力、严谨的艺术思想、高尚的道德追求,正如潘鲁生先生所言:“从当代美术的发展来看,山东美术界一直缺少群体形象……山东以中庸文化为准绳,人们善于思考而轻思辨,重义气而轻规则,重传统而反前卫。作为个体的艺术行为,这些并非是坏事,但作为营造接受当代艺术的气氛,似乎缺乏总体的凝聚力和山东艺术的风格。”潘先生这段话指出了作为创作群体的山东画家们在整个当代艺术大环境中的相对不足,但同时也提到了山东美术家群体在历史文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儒家文化。这种文化的积淀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形成阻碍。但正因为如此,这也意味着,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它会产生新的生命力,正如《二十四诗品》所言:“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相信当代山东中国画家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定能勇往直前,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担,如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的时代里把山东国画创作推向新的高度。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