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官学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019-12-02 07:42李正庚阎星瀚
书画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书法制度

李正庚 阎星瀚

内容提要:西晋于秘书监中设立书博士,标志着官方书法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官学书法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隋朝沿袭北朝制度,在国子监中正式设立书学,官学书法教育初步制度化。唐因袭隋制,官学书法教育制度在唐代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书法;官学;制度

一、西晋书学的初步建立

《晋书·荀勖传》:

(荀)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锺、胡为法。

《南齐书·百官志》:

晋秘书阁有令史, 掌众书, 见《晋令》,令亦置令史、正书及弟子,皆典教书画。

西晋于秘书监设立书博士,以锺、胡为法,并置子弟教习,表明书法教育机构完整,有正式的场所—秘书监,有专业教师—书博士,有专业教材—锺、胡书迹,有专业学生—秘书子弟,并有专门的主管机构—秘书监,标志着国家书法教育机构的初步建立。

西晋书学学科的设立,并不是着眼于艺术的目的,而是出于整理图书典籍和抄录文献的实用的需要,着力点仍在实用。书学的这种性质,实与秘书、秘书监有极大关系。

“秘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秘书”原意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后来逐渐泛指宫廷所藏图书典籍。早在先秦之际,我国就设有藏书处所,并配有专职或兼职的官员管理藏书。汉初始建筑馆阁收藏文献典籍,到了东汉收藏过文献典籍的馆阁计有麒麟、天禄、石渠、石室、兰台、延阁、广内、东观、仁寿、辟雍、鸿都、宣明等十多处,在这些藏书馆阁中均配有管理藏书的官员。在政府机构中设置专门管理藏书馆阁的职官,始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其名为“秘书监”。

《后汉书·桓帝纪》: “ 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官。”《东汉会要·职官一》:“秘书监,桓纪,延熹二年置。”《通典·秘书监》:“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属太常。以其掌图书秘记,故曰秘书。”郑樵《通志略·秘书监》:“以其掌图书秘记,故曰秘书。”

秘书监是太常卿属下的职官,其职责是专门管理宫廷藏书,“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自东汉至魏晋,秘书监由单一的职官名称,逐步演变成为独立的政府机构,不仅增配了较多的工作人员,而且扩大了职权范围。

《晋书·职官志·秘书监 》:

惠帝永平中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著作省。

《通典·职官·秘书监》:

晋惠帝永平中复别置秘书监,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自是秘书之府始居于外,宋与晋同。梁曰秘书省,陈因之,后魏亦有之,后周秘书监亦领著作,监掌国史。

《太平御览·职官部·秘书监》:

晋惠帝永平元年诏云,秘书监综理经籍,考校古今,课试署吏,领有四百人,宜专其事。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曾下诏曰:自泰始以来。大事皆撰录,秘书写付,后有其事,辄宜缀集以为常。

秘书监职责,主要就是“综理经籍,考校古今”。换言之,秘书监的职责,即是负责图书典籍的校勘、整理和抄录。秘书监对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抄录,都和文字的识读和书写要求有关。校勘古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抄录文书亦要求有一定的书写水平,因此,西晋荀勖在秘书监设立书博士,正是为了满足他“综理经籍”图书的需要。西晋太康二年(281),曾有“汲郡冢中古文竹书”出土,荀勖奉旨撰次。出土竹书原为蝌蚪古文,荀勖领秘书监,对竹书进行了翻译和著录,其中或许就有秘书监书学的参与。

《晋书·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曰:

荀勖领秘书监,始,书师锺胡法。太康二年,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勖自撰次注写以为《中经》,别在秘书,以较经传阙文,多所证明。

西晋书学“以锺、胡为法”,卫恒《四体书势》称胡昭“与锺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锺瘦,尺牍之迹,动见楷模”。晋代秘书监书博士以锺繇和胡昭法帖为范本,以锺繇之章程书和胡昭的行书为教学内容。唐长孺先生认为:“章程书既非八分,亦非行押,大概是指正书(今所云楷书);我想秘书所授必备四体,《荀勖传》所云‘以锺胡为法,虽也可能包括章程书,主要恐怕是指行押书。荀勖是锺氏外甥,也是颍川人,所以要尊重新书体,而且事实上新书体也是较进步而合用。”西晋书学的建立,表明实用的书学,也逐渐在向追求审美的方向靠拢,名家书迹逐渐影响到政府文字书写教育,名家书迹逐渐对社会文字书写有规范的作用。

二、南北朝书法教育的发展

南北朝时,书学逐渐从朝廷机构中独立出来,有逐渐成为较为专业的书学学校的趋势。

《南齐书·礼志》:

永明二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定礼乐。于是诏尚书令王俭制定新礼,立治礼乐学士及职局,置旧学四人,新学六人,正书令史各一人,干一人,秘书省差能书弟子二人。

秘书省有能书弟子,说明秘书省在南齐时仍有教习书法的任务,这是西晋书学教育的继承。后赵石勒称帝之前,攻下邺城后,曾休养生息,兴办学校,其中在太学中举善书吏以教将佐子弟:

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

石勒将书法教育立于太学,这是书学开始进入国家教育机构的起端。

北魏有书生,并置有八书吏,又名八书史,位从九品下,专掌八体书之书写。八书即秦代统一文字后汉人所定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书体,由当时著名書家江式教授,书生即为抄书手,似可谓北魏有专门培养书手的教育机构。

《魏书·江式传》: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并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抄写。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纰缪。所撰名目,伏听明旨。宣武帝下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冀兼教八书史也。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

北魏书学对北方各国均有影响。北齐有“八书博士”,属太常,员二人。北齐太常寺置有八书博士二人,掌教八书史,习八体书。此八书博士属太常,可能从北魏太常寺八书吏而来。《隋书·百官志》记北齐官职:

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官有博士、协律郎、八书博士等员。

又有记载说:

北齐朝会后, 诸郡守劳讫, 遣陈事宜,字多谬误及书滥字劣,必令饮墨水一升。盖当时书学一道,着之令甲,故工书者多也。

由此可见北齐书学教育较为严格,书学亦较为兴盛,故工书之人众多。

《通典》载北周有书学生:

所建六官并徒属及府史杂色职掌人二万一千七十三人。(二千九百八十九人诸色官,万八千八十四人府史、学生、算生、书生……相生等人也。)

北周设书学博士,史载书学博士有赵文深。窦蒙《述书赋》注:

赵文深,天水人,后周为书学博士,书迹为世所重。

赵文深在西魏即有书名,《北史·赵文深传》:

文深少学楷隶。年十一,献书于魏帝。雅有锺、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榜,唯文深、冀俊。……文帝以隶书纰缪,命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成一万余言,行于世。

时文帝命其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定六体”,可见其名重一时。北周以赵文深任书学博士,或因文深在西魏时书名。

又《北史·冀俊传》:

(俊)教明帝及宋献公等隶书。时俗入书学者亦行束惕之社,谓之谢章。惕以书字所兴,起自苍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进启周文,释奠苍颉及先圣先师。

“周文”即宇文泰。是其时官府已有书学,所谓“时俗”,除指北魏外,当还包括西魏。即书学的设置,北方可追溯到北魏,可见北魏书学对以后各代书法教育的影响。

三、余论

经过两晋南北朝,书学教育机制可谓基本具备,隋廷加以整理,以国子寺统国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五学,书法官学教育制度初步建立。唐代对书学进一步完善,国子监各学各有课试授业之法,并可各由相应科目参加科举考试——前三学之学生应试可选择秀才、进士、明经科,后三学则分别参试明法、明字、明算科。西晋、北魏这种书学教育制度,成为此后隋唐中央書学教育的渊源。

猜你喜欢
书法制度
夏朝
诗书画苑
某些单位的制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