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钛板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9-12-03 00:39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钛板颌面部颌面

佟 君

(沈阳市口腔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02 )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发生率随之升高,其中颌面部骨折属于常见受伤类型[1]。颌面部生理结构具有特殊性,在外力刺激下易发生骨折。颌面部骨折对于患者呼吸、语言、咀嚼功能均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患者表现出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由于骨折疼痛以及陌生治疗环境,患者生理、心理均需承受巨大压力。因此,在实施骨折复位治疗过程中,应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微型钛板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15±5.38)岁,受伤时间0.2-7小时,平均受伤时间为(3.56±1.02)小时,其中爆炸伤8例,摔跌伤11例,打架斗殴伤10例,交通事故伤13例。观察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2.06±5.44)岁,受伤时间0.3-7小时,平均受伤时间为(3.62±1.13)小时,其中爆炸伤5例,摔跌伤9例,打架斗殴伤14例,交通事故伤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为:(1)术前护理。在手术实施前4小时禁止摄入食物以及饮用水分,做好鼻腔以及口腔护理工作[3],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口腔以及呼吸道畅通,避免出现呼吸困难现象。在手术实施前1天,指导患者进行药敏实验,药物品种包括麻醉药以及抗菌药。重新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做好备血以及标本采集工作,培养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保障患者身体质量处于最佳手术状态。准备好手术中心电监护、吸痰、吸氧等手术用物[4]。(2)临床观察。在手术结束后,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工作记录,注意观察切口是否出现渗血现象、有无器官异位、牙折等现象。及时做好手术部位清洁工作,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发生伤口感染。(3)术后护理。①饮食护理:在手术结束1天后,为患者提供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等流质食物,保障患者每天摄入充足养分。对于口腔内部不存在创伤患者,可以指导使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橡胶管摄入流质食材,例如果汁、牛奶、米汤等[5]。对于口腔内部存在创伤患者,可以通过留置管进行鼻饲,与静脉补液支持相配合。在手术结束后1-2周时间内,叮嘱患者逐渐由流质食物向半流质半固体食物向固体食物过度,帮助患者适应正常生活。建议患者放慢咀嚼速度,坚持少食多餐原则,进食后避免久坐,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进行适量活动[6]。②口腔护理:颌面骨骨折患者多存在周围软组织损伤、牙外伤,这些伤口均与口腔具有相通性,伤口分泌物极易导致口腔内部滋生多种病原微生物,造成伤口感染,延长康复时间。因此,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注重做好口腔清洁工作。首先检查患者口腔内部是否存在溃疡、肿胀、渗血现象,骨折部位结扎丝松紧程度是否完好。之后采用含漱法、加压冲洗法、擦拭法对口腔内部实施护理,每天清洗口腔次数超过2次[7]。③功能锻炼:在手术结束后4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程度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量面部,锻炼面颊肌肉功能。在最初时,安排少量运动量以及轻度运动幅度,逐日增加运动量,变换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张口锻炼幅度以张口度为3横指为标准,随着患者身体质量逐渐改善,逐渐增加咀嚼、进食等功能锻炼,促进咬合恢复。

3 观察指标:(1)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2)2组患者咬合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实施护理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患者咬合恢复情况。给予患者X片检查,观察其伤口愈合情况、下颌咬合功能、复位固定情况。满分30分,得分越好,患者咬合功能恢复越好。(3)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考虑并发症有下唇麻木、延期愈合、伤口感染等。(4)2种患者相关客观指标。主要考虑颌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78.57%,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n,%)

5.2 2组患者咬合功能恢复对比: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后1个月咬合功能评分分别为(18.63±4.57)分、(17.94±4.66)分,2组之间无差异(t=0.685,P=0.248);在实施护理干预后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咬合功能评分分别为(25.71±5.03)分、(28.25±4.18)分,对照组患者咬合功能评分分别为(21.47±4.68)分、(23.07±4.56)分,观察组咬合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3.999、5.3427,P=0.000、0.000)。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下唇麻木2例(4.76%)、延期愈合0例(0.00%)、伤口感染1例(2.38%),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下唇麻木4例(9.52%)、延期愈合3例(7.14%)、伤口感染4例(9.52%),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5.486,P=0.019)。

5.4 2组患者相关客观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颌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9.51±5.32)天、(7.05±2.04)天,对照组颌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47±5.68)天、(10.69±2.17)天,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20、7.920,P=0.000、0.000)。

讨 论

颌面部骨折在头面部外伤疾病中具有高发病率,据统计,我国骨折患者中约有28%-35%属于颌面骨骨折[8],致病原因多为机械损伤、暴力打击伤、交通事故等,发病突然,且病情多危急。患者多伴随颅脑出血、窒息、其他骨折,咬合功能、面部美观均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加大抢救难度。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钛板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微型钛板体积小,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可塑性[9],术后排异反应轻,紧贴患者面部,在手术实施过程中仅需要将微型钛板沿唇颊骨膜置入即可,保障舌侧骨膜连续性不受破坏,对患者产生创伤小,稳定性高,方便患者术后尽早进食。此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法不影响颞骨关节功能作用,有助于患者术后咬合功能的恢复。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短期内进食不便,身体质量差,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多种术后并发症,例如伤口感染、骨折愈合畸形等[10]。因此,临床应给予颌面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充分重视,改善患者骨折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对接受微型钛板治疗颌面部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分别从术前护理、口腔护理、术后护理、饮食护理、功能康复护理等几方面开展具体护理工作。在手术进行前,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有效沟通,普及后续治疗措施、用药用量、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及住院事项等,消除患者由于疼痛、陌生治疗环境产生的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检查手术中所需物品,做好手术准备工作,保障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口腔与创伤口相通,各种软组织损伤以及牙外伤极易在口腔内部滋生病原微生物,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应注重做好口腔清洁工作,避免发生创口感染。在平时查房过程中做好健康宣教以及饮食指导,选择特制橡胶管为患者提供肉汤、牛奶等高糖、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注意少量多餐、缓慢喂食,避免食用需要张口咀嚼食物,影响患者咬合肌功能恢复。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实施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后咬合功能明显恢复(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26.19%,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颌面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对于接受微型钛板治疗颌面部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颌面骨折处在短时间内愈合良好,患者面部外形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运行,护理期间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颌面功能恢复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给予微型钛板治疗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效果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钛板颌面部颌面
《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轧制方向对粉末轧制多孔钛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 年第31 卷1~6 期关键词索引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钛板联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眶壁骨折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
内固定钛板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护理观察
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