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种苗生产质量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12-03 09:16邹文雄吴伟卞晓波
中国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茶苗种苗茶树

邹文雄,吴伟,卞晓波

1.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310020;2.金华市农业科学院,32101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60%和40%以上,有20 个省份1 000 多个县市生产茶叶,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

2017年全国茶园面积305.5 万hm2,茶叶产量267.9 万t,产值约为2 021.2 亿元[1]。2018年我国茶叶消费量达到200 万t 左右,预测2019年我国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6 万t,未来5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06%,在2023年我国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51 万t。2018年浙江省茶园面积20.03 万hm2,茶叶产量18.6 万t,茶叶总产值190 亿元;出口量16.85 万t,出口金额5.23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均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绿茶出口量占据了我国绿茶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

我国茶园存在茶叶单产、劳动效率、组织化程度、标准化程度较低和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灾害预防、土壤改良、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范围有限。优质的茶树无性系种苗是建成高标准的无性系茶园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质量的无性系茶树种苗(以下简称茶苗)生长快、成园开采早,茶农收效快[2-3]。推广种植茶叶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我国四川、贵州、陕西等西部省份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4]。因此,加强茶苗质量管理对发展茶叶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茶树种苗标准出台,推动茶叶产业发展

1.我国出台了茶苗质量标准与生产技术规范

1989年,为规范我国茶树种子和苗木的生产经营质量,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起草的国家标准《茶树种子与苗木》(GB 11767—1989),对规范我国茶树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和建立高标准茶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针对我国主要生产经营无性系茶苗状况,结合当时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实际,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取消了有性系品种种苗的相关内容,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国家标准《茶树种苗》(GB 11767—2003)[5],该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规范我国无性系茶苗的采穗园建立、穗条培养、扦插圃建立、采穗、扦插、苗圃管理、起苗、苗木质量和包装运输等生产经营环节,提高茶苗质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繁育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起草了农业部行业标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NY/T 2019—2011)[6]。原浙江省经济作物管理局早在1990年就制定印发了《浙江省无性良种苗木分级标准(试行)》和《茶树良种无性繁育规程(试行)》,初步确立茶苗质量标准与生产技术规范,为提高茶苗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规范茶树母本园的定义、母本园建设、母本园幼龄期管理、母本园采穗期管理、母本穗条的采收与储运等技术要求,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3月26日发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茶树母本园管理技术规范》[7],并于2019年4月26日开始正式实施。

2.浙江茶苗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无性系茶苗主要是扦插繁育的,其质量指标包括苗龄、苗高、茎粗、侧根数和品种纯度等。目前多数茶苗生产经营者主要以苗高指标来衡量茶苗质量。

据调查统计,2014—2016年浙江省供应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数分别为5.62 亿株、4.5 亿株、4.88亿株[8]。虽然近几年浙江省的种苗生产数量有所下降,但是茶苗的苗高质量指标稳步上升。据笔者对浙江省茶苗主产县——新昌县的5 家重点茶苗生产经营者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其销售的茶苗苗高质量指标平均达标率为80%左右。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茶苗质量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1)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宣传和应用国家标准《茶树种苗》,引导茶农应用质量合格的茶苗,从而取得成园时间短、成活率高、投入产出快的效果;(2)贵州、陕西等省将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多数地方政府参照《茶树种苗》标准的质量指标(以苗高为主指标)来浙江采购茶苗。

3.生产特色品种茶苗,推进茶叶产业发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茶农种植白叶茶、黄叶茶等珍稀特色品种。珍稀特色茶树品种相比于普通茶树品种有许多优点,如白叶1 号(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10.6%,为普通绿茶的2 倍以上,茶多酚含量在10%~14%之间,冲泡后叶白脉绿、清香扑鼻。黄叶茶氨基酸含量在6.5%以上,茶多酚含量在14.7%~21.0%之间,冲泡后茶汤清澈,芽叶鲜亮。浙江省近几年特色茶树品种苗木销售数量和种苗质量逐年上升,如浙江天台九遮茶叶有限公司的中黄1 号的茶苗年销售量由2010年的160 万株增加至2018年的2 000 万株(图1),茶苗年销售量增长显著。中黄1号茶苗质量II级指标(苗高20 cm)达标率稳定在75%以上(图2)。特色茶苗的生产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茶叶花色品种,提高了种植茶叶的经济效益,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以白叶1号为例:截至2018年,仅安吉县就种植白叶1 号1.13 万hm2、产量1 860 t、产值达24.74 亿元,带动种植户达15 800 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 万人,人均增收6 800 元以上。特色优质茶苗生产与农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茶苗质量逐年提高。

图1 浙江天台九遮茶叶有限公司中黄1号茶苗年销售量

图2 中黄1号茶苗株高质量达标情况

二、茶苗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茶苗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茶叶总体发展呈现面积增加,产量和产值连年提高,名优茶叶的地位突出,茶叶出口相对稳定,茶树良种率进一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和实现产值千亿目标[9]。茶叶产业包括茶树品种选育与试验登记、茶苗生产质量与经营管理、茶园无公害生产与质量管理、茶叶加工包装与产品销售等环节,该产业的前端茶树品种选育、试验登记和后端茶园无公害生产与质量管理、茶叶加工包装与产品销售等环节均已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但对于该产业中间环节——“茶苗生产质量达标和经营管理规范化”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浙江省天台、新昌、嵊州等重点产茶县的茶叶生产技术推广部门和茶苗生产经营主体走访调查发现,多数茶叶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和茶苗生产经营者对农业行业标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不甚了解,个别茶叶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对国家标准《茶树种苗》也不甚了解,多数茶苗生产经营者虽知晓国家标准《茶树种苗》,但不知该标准具有强制性,即销售的种苗质量必须达标的要求。四川、贵州、陕西等省的政府部门为农民脱贫致富而发展茶叶生产,集中采购茶苗,他们在与浙江省茶苗生产经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只约定种苗质量指标——株高达到II 级指标(20 cm),而忽视了其他影响茶树生长的重要质量指标,如茎粗和侧根数。《茶树种苗》系强制性国家标准,未能在茶叶生产上全面应用,这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对茶苗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我国要构建“现代茶叶产业生产体系”,推广应用茶树新品种,发展优质和特色茶叶生产基地,关键在于生产和应用质量合格的茶苗。

2.茶苗质量检测与监管机构缺位

强制性国家标准《茶树种苗》于2003年正式发布,但是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尚未明确茶苗质量监管和质量检测职能由谁承担,茶苗市场监管工作处于真空状态,市场上销售的茶苗未按规定制作标签和使用说明,多数销售推广的茶树品种尚未按《种子法》的要求到农业农村部进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一方面,各级茶叶技术推广部门负责茶叶新品种及其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工作,未赋予茶苗质量监管职能,茶苗市场无人监管种苗质量、推广品种是否经过品种登记和标签规范标注等方面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茶苗检测具有专业性要求高、检测难度大、检测时间与季节性强的特点,目前主管部门还未落实承担茶苗质量检测的职能部门,从而导致强制性国家标准《茶树种苗》无法全面推广应用。要切实提高茶苗质量,必须明确茶苗质量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机构与职能。

3.茶苗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国家标准《茶树种苗》于2003年颁布实施,15年来茶叶产业发展已发生较大变化。同时茶苗质量标准采用率不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浙江省部分茶苗生产苗圃2017年出圃茶苗株高20 cm 以上的种苗仅占全部出圃茶苗数的70%左右,因此《茶树种苗》标准急需修订完善。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茶苗工厂化育苗逐渐成熟,工厂化育苗的优势在于株高达到15 cm即可出圃,生长周期仅需7~8 个月,工厂化培育的15 cm 茶苗与常规培育的20 cm 茶苗移栽成活率、成园时间相当,在气温偏低的贵州、陕西等西部省份更适宜发展茶苗工厂化生产[10]。近几年来江苏、湖北、陕西、贵州等省正在发展茶苗工厂化生产,全国年产茶苗2 亿~3 亿株,占茶苗年生产总量的10%[11]。农业行业标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内容主要涉及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未涉及茶树穴盘扦插工厂化育苗内容。我国至今只有江苏省发布了地方标准《茶树穴盘扦插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12],因此,急需制订出台农业行业标准《茶树工厂化育苗生产规程》。

部分茶苗生产者对花生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茶苗白绢病等病虫害未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导致病虫害随种树种苗带入茶园[13],影响茶叶的品质与产量,茶苗的健康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急需修订完善2011年颁布的《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增加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

4.茶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基本缺位

根据《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规定,茶苗生产经营企业需要申领农作物生产经营许可证,从而确保茶苗生产经营的质量。《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6年农业部第5 号令)规定,生产经营无性繁殖的器官和组织、种苗、种薯以及不宜包装的非籽粒种子的,应当具有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品种及人员,具体办法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制订,报农业部备案。到目前为止,仅湖南、福建等少数省份出台了“农作物非籽粒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条件规定”,规定申请茶树等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具备原种母本园、种苗生产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品种、贮藏设施和质量检验仪器等条件,从而有利于所生产的茶苗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笔者在浙江省的天台、新昌、嵊州等地调查了解到,生产经营茶苗的多数为茶叶生产小企业、合作社或茶农,基本不具备茶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条件,造成生产经营的茶苗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茶苗管理思想认识,重视茶苗生产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茶树品种选育、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茶叶产业发展和促进茶农致富。影响茶叶产业上新台阶的瓶颈在茶苗生产技术和种苗质量提高。茶苗生产与应用是优质、特色新品种育成与推广、产业化开发的桥梁和纽带,生产优质高效的茶叶产品,需要建有长势旺盛且平衡一致的茶园,关键在于品种优异和质量达标的茶苗[14-15]。因此,各级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要提高对茶苗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种苗生产与质量管理列为产业发展重点环节来抓。

2.加强茶苗市场监管工作,加快茶苗检测机构建设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均应建立茶树种苗市场监管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明确茶苗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强茶苗监管与检测工作队伍和能力建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汇编和印发有关茶苗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茶苗生产经营法规和质量标准,使茶苗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提高法规和质量意识;(2)选调熟悉茶叶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茶苗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工作,并举办茶苗质量检测技术、市场监管政策法规的培训班,提升茶苗市场监管和质量检测水平;(3)举办茶苗生产技术培训班,请茶树育种和种苗生产专家讲解种苗生产经营法规、标准和技术,提高茶苗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法规意识和技术水平。

3.完善茶苗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茶苗标准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急需针对茶苗生产实际,修订完善国家标准《茶树种苗》,如修订完善茶苗苗高、茎粗和侧根数等质量指标,增加茶苗的健康质量指标。农业行业标准《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对推动生产优质茶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需补充完善苗木病虫防治技术等。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茶树工厂化育苗数量日益增长,满足了当地茶叶生产快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建议制订农业行业标准《茶树穴盘扦插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和《茶树品种DNA 分子指纹鉴定技术规程》,便于全国各地因地应用茶树穴盘扦插工厂化育苗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快速鉴定茶树品种真实性。各级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要宣传和推广应用茶苗质量和生产技术标准,从而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茶树种苗许可管理,完善茶树种苗生产经营管理

建议农业农村部督促各省农业主管部门抓紧出台农作物非籽粒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明确茶树种苗等非籽粒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申请条件,生产经营许可证主要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核发,企业具备生产符合《茶树种苗》质量要求和登记品种等相关条件。

茶苗生产经营企业须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建立茶苗的生产经营档案,并按《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要求制作种苗标签和使用说明;茶苗企业能按《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等技术规范生产茶苗,并依据《茶树种苗》标准自行检测所生产经营的茶苗质量;切实做到茶苗生产经营各环节规范有序,认真落实茶苗生产经营“三清楚”(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规定,达到生产经营的茶苗质量可追溯的要求。将茶苗生产经营列入种子市场监管范围,增强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我国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茶苗种苗茶树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