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对冠心病心绞痛高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2019-12-05 06:22郑生
医药前沿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龄冠脉心绞痛

郑生

(青海红十字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生率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常规药物治疗疗效程度不一,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高龄患者难以耐受[1-2]。冠脉介入是有创治疗的一种,主要对狭窄或者闭塞冠脉予以疏通,从而改善患者心肌血液灌注[3-4]。我院因此对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段位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共选取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临床上予以冠脉介入治疗,为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上下限为66岁、87岁,平均值为(75.12±0.21)岁。病程上下限为2年、12年,平均值为(7.21±0.15)年。于相同时间段另选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临床上予以保守治疗,为参照组。男/女为57例和48例。年龄上下限为64岁、84岁,平均值为(74.02±0.15)岁。病程上下限为1年、11年,平均值为(7.34±0.11)年。观察组、参照组的信息资料数据差异细微,统计处理显示P>0.05,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予以肝素抗凝,予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降压,扩张患者血管。

观察组患者开展冠脉介入治疗,心绞痛发作3-7天内实施冠脉介入手术,术前予以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依据检查结果确定缺血区域。管腔直径若≥50%,则可分诊断为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左主干狭窄≥50%则诊断为3支病变。依据标准Judkins法开展冠脉造影以及支架术,对病变血管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内形成术,并置入支架。术后若患者残余狭窄在10%以下,且前向血流为TIMI3级,则介入治疗成功。

1.3 观察指标

(1)显效:1个月后显示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在80%以上,无并发症;

(2)有效:1个月后显示患者症状体征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为50%到80%;

(3)无效:1个月后显示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在50%以下。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主要予以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药效发挥慢,需要长期治疗,且多为联合用药,存在较多不良反应,高龄患者难以依从[5]。冠脉介入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创方法,其主要于病变冠脉内置入支架,扩张狭窄冠脉,从而使缺血心肌恢复灌注。血运重建后可恢复心肌的供血供氧,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生理功能,稳定患者病情,抑制心绞痛发作。

我院研究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低,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可见,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在并发症方面,显示冠脉介入存在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见冠脉介入手术可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因缺血缺氧导致的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冠脉介入手术,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高龄冠脉心绞痛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超高龄瘙痒症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