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析

2019-12-05 02:48蔡云晨
现代交际 2019年1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高校

蔡云晨

摘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目前,由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网络空间的思想侵蚀以及思政理论教学的失效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困境之中。为此,从辅导员层面出发,挖掘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者作用,可以从思想层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从情感层面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从平台资源层面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05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社会过渡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身处其中的民众思想也随之迎接着诸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急需加强。高校担负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职责,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探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市场经济、网络空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众多方面的现实挑战。

1.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

高校历来都是最具文化包容性和文化聚集之地,也正因如此,通过影视剧、网络等传播渠道,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向往和追求,个别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受到削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和“理想虚空”。[1]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影响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

等价交换、实用性和趋理性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点,由此带来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也不可小觑。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价值错位,比如说一些学生在入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度功利化,甚至为了个人私利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一些高校在评价评奖推优的时候也会存在功利化倾向,忽视学生的社会贡献度和青年使命感,以成绩、竞赛奖项等数据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甚至导致信仰危机,危及主流意识形态。

3.在网络空间传播的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宣传环境,直接冲击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使用网络最频繁的群体之一便是高校大学生,他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自由、便利,同时也受到其中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如“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致使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降低,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削弱。此外,网络社区中充斥着大量失真言论,无形中增加了信息的甄别难度,造成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

4.思政理论教学成效不高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学生普遍对其不感兴趣,对待作业和考试敷衍了事,关注度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纯粹的理论解读甚显枯燥;二是教学方式生硬,许多教师照本宣科,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大多数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年龄偏大,虽然其专业素养很高,但是缺乏与年轻人的兴趣共鸣,缺少对于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的探索了解,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区别于普通的思政课专职教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使得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下教育的不足。

1.从思想层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

首先,辅导员是学校中最年轻的一支教师和管理队伍,他们的整体年龄与大学生差距不大,且大多数人刚研究生毕业不久,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情趣爱好,在思想交流上还没有产生比较大的“代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需求;其次,辅导员常年奋战在学生工作的前线,时常深入学生群体中开展各类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等,这无疑为他们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再者,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招聘要求为需具备“硕士研究生、主要学生干部、中共党员”三大条件,可见这一群体的政治素养、组织能力和理论能力都高于同龄人,很容易在大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因此,辅导员可以利用這三点优势,充分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内化理解,以富有个人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思想产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他们主动学习理论,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2.从情感层面获得学生的信任感

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课堂和宿舍是他们固定的探访场所。在日复一日接近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是学生最为亲近的一个管理群体,这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与辅导员的接触中,了解和情感都在加深,越发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苦心和真诚,亲近感和信任感也在一点点提升,愿意主动地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思想困惑,大大提高了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辅导员要从心底热爱和接受这一份职业,在情感优势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理论修养,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感,让他们主动接触和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3.从平台资源层面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由于工作的需要,辅导员手中掌握学校和社会提供的许多实践平台资源,这是其他意识形态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条件。就校内而言,主要可以借助社团、分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说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社,吸收学生党员为天然社员,由他们去给同伴群体宣扬理论和分享成长故事。从校外资源来看,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们深入基层,建立党员服务站、专业实习基地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马克思理论的伟大价值和魅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辅导员要思考和研究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目前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辅导员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本质基础上,切实增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贾超.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综述[J].才智,2016(27):162-163.

[2]刘佩健.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化路径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6):19-22.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高校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