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12-06 08:00赵洪政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学生

赵洪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教育,去开启学生创新的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09-1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笔者下面谈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些见解:

一、营造乐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举止、表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亲切和信任,使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以达到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思品课《我想要,我能要》时,我开始设计了一个课件,展示了一些日常孩子们需要用品图片,还添加了一些空格,我先提问:这儿有些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再请孩子们添画,鼓励他们大胆地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添画完成后,我请孩子们说说你想要添加这些东西的理由。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而我在边听他们说的同时边做着笔记,等孩子们想法说完后,我自己也说了我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进行民主讨论哪些想法可行,哪些想法不适宜,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要,从而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参与了整个活动。

二、提供创新平台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对孩子们是非常有益的。动手操作,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地分,一种是一份一份地分,要是靠老师用语言来直接讲解,即使再生动,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于是我就利用孩子们手中的教具,让孩子们拿出12个△,按每4个一份来分,分成了几份,接着再让孩子们拿出12个△,要求把12个△分成3份,直至分完,再让孩子们说出分的过程,使孩子们认识到第一种分法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第二种分法是看12里面包含几个3,孩子们通过自己这样操作,很快地理解了“包含除”与“等分除”的意思,还能正确地区别两种不同的除法,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口舌负担,孩子们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实在。

三、孕育探索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堂课是研究分配问题,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产生很多疑问,什么是分配?怎样分配?分配的结果怎样?然后老师再出示个手提包,设问:请大家把手提包里面的东西来分一下,你们会怎么分?此时孩子们就会产生“发散”思维:手提包里有什么东西呢?有多少呢?要分给谁呢?是都分完,还是留一点呢?这时候的孩子们对新知识处于良好的心理准备状况下,通过讨论,再回到分配的实质上,使孩子们知道,要分配就要知道要分的东西与对象的数量以及用何种方式分配。通过这样的设问,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又能发展孩子们思维的广阔性。

四、构建自主空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获取教育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的精神财富,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直接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教学小数性质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把3、30、300用等号连起来,开始学生感觉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呢?接着一个个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只要在3的后面加两个0,30的后面加一个0就相等了”,有的说:“只要在3后面加个米,30后面加个分米,300后面加个厘米,它们就相等了”。在讨论思考后,又有学生提出:“在30和300的3后面加个小数点,这三个数就相等了”。这样一讨论,小数的性质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所以通过课堂学习或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主动探索有关的知识规律。

五、推进互助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事先把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好中差学生搭配开,使每个小组都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并任命思维敏捷而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为组长,以便让每位学生都能逐一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相互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再组织大组讨论,最后进行归纳。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所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实践得到的。这样的能力,才是学生所拥有的真正素养与能力。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我们教师就必须敢于创新。教师应对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通过老师的启发,适当点拔,使学生在创新中求知,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淮安共和九年制学校,江苏 淮安223124)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学生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赶不走的学生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生写话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