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语体助词“上”

2019-12-06 07:39李维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晋语趋向助词

李维

摘要:“上”在陕北晋语中可以用作表起始或完成的体助词,通常出现在“V/VP+上(+O)+”结构中。“上”在此结构中经历了重新分析的可能,经历了从趋向意义>结果意义>时体意义的语义演变路径。体助词“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伴随或事件的达成、实现。在语用方面具有凸显背景信息、否定性评价等功能。

关键词:“上”;用法演变;语法化

晋语是指“山西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本文详细描写和分析了陕北晋语中“上”在“V/VP+上(+O)+”

结构中的语义、语法特征,语用功能及其演变过程。本文相关方言语料主要来自笔者自省,部分来自陕北民歌。“上”历史演变相关语料来自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一、陕北晋语中“V+上”的用法

1.陕北晋语中“V+上”表趋向义

“上”用如趋向动词,“V+上(+N)”,此处的名词通常为处所名词。表示的语义有以下几种情况:A.表示从低处到高处,例如:

(1)一口气跑上三楼。

(2)汽车开上了盘山公路。

B.表示达到一定目的,如下例:

(3)那考了三次终于考上大学。

(4)送上门的东西还不买吗?

“V+上”用如趋向动词在陕北晋语中的用法与北京话的用法基本一致。不赘。

2.“V+上+0”格式中,名词一般为受事,“上”在句中一般作补语,通常表示动作有某种结果。这里的结果具体如下:

A.表结果兼有合拢的意思。

(5)那他走时锁上门。

(6)合上书默写单词。

B.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7)我一接上娘娘就过来。

(8)你的通知书取上么?

C.有存在或添加于某处的意思。

(9)天冷上出门戴上手套。

(10)今年算上西瓜卖的钱满共也不够还账。

D.表示兼有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标准的意思。

(11)那些他们年时去年都种上新品种。

(12)她们三个这次都评上职称。

3.“V+上(+o)+嘞/”表示体标记,具有表示某种动作、事件的状态或表示事情的完成。“上”用作体助词,可置于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词语之后,也可置于动宾和动补之间。需与“嘞、”等连用。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上”表示事情的开始,在句中做起始体标记,强调事情的开始,动词与“上”之间不能加“得”“不”等。

(13)咱家里而个现在吃上饭么?

(14)那他而个现在工作自己攒上钱。

第二,“上”可以充当连动式的前项,表示后头动作的方式和伴随动作,略等于普通话进行体助词的“着”。

(15)赶上毛驴驮盐欢。《信天游》

(16)阳湾里的核桃河畔上的柳,共产党来了跟上走。《同上》(后一个“上”相当于“着”)

第三,“上”表示事件的实现或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

(17)公公安上坏了媳妇的心。《信天游》

(18)白糖红糖都包上,甜在五哥的心坎上。《五哥放羊》

第四,“上”用作虚词,无实义。这种用法通常是“V+上(个)+数量”格式,“上”之后有时会加“个”,可省略。皆表达成的意义,且多数为将然事件。

(19)家里一满没个吃上的。

(20)调过脸来亲上个口,好象世上无忧愁。《信天游二》

(21)做上个事儿就不无聊了。

(22)高哭上三声。《信天游》

(23)一十三省的女孩儿数上兰花花好。《兰花花》

例(19)—(23)中的“上”已经完全虚化,没有任何词汇意义,省略并不影响句意。

值得注意的是,陕北晋语中表示完成或实现时,若语义接近,“上”可与“下”互换,意义不变。例如:那个男的一开始就看不下/上这个女的。这里既可以说成“看不上”,也可以说成“看不下”,但都读作[xa51]。但是有时同样一个句子,用“上”或者用“下”意义不同。例如:家里做上/下饭了。“家里做上饭了。”表示事情的开始。而“家里做下饭了。”则表示事情的完成。

二、“V+上”表起始的语用特征

陕北晋语常用的格式为“V+上+嘞/”,其中,“上+嘞/”联系紧密,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动词应具有过程性,主要包括的语义类型有[+有生][+自主]等语义特征,此外一些自然现象和性质状态类的词也可使用,如“下、刮”、“忙、拧巴”等。

1.“V+上+”凸显背景信息

根据语料考察可知,“V+上+”用于对话体的频率较高,通常凸显背景信息,且这一背景信息常常违背常规,出乎意料,让人感到意外,意外义可以体现在动作行为本身,还可以体现在主体、对象、结果等义项上。如:

(24)你还真绝上食是吧。(突出行为)

(25)那些那对婆姨汉夫妻还没好过一天又打上架。(动作)

(26)碎娃娃还不到两岁就看上电视,娘老子父母一满不管,而个现在连手机都耍上。(对象)

以上例句中,凸显的背景信息分别为“绝食”“打架”“玩手机”,说话人对以上事件的出现表示出乎意料,共现副词“又”“连”等具有加强意外的效果。

2.“V+上+”具有评论性

评论性相对于叙述性而言,主观性较强,综观上例,不难发现,这些例句无一例外体现了说话者强烈的自我认知、感受和评价。例如:“好好把那骂上一回你就减恨了。”这句话是说话者自我经验的一个反射,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叙述。

3.“V+上+”的言语功能

在对话体中,“V+上+”具有斥责、感慨、戏谑等语用功能。“斥责”是对对方行为的直接否定,否定性有强弱之分。例如(26)显然是说话者对孩子看电视、看手机的行为不满,此句中有副词“就”、“连等连用,否定语气较强。“感慨”首先否定对方的言行,进而达到纠正对方行为的目的。例如(24)在说话人看来“绝食”的行為是不可行的,不正确的,通过否定“绝食”这一错误行为以达到纠正对方的目的。“戏谑”主要是通过指责、否定等行为,达到讽刺、挖苦等目的。例如(25)表达了说话者对于这对夫妻的嘲弄。

三、“上”用法的历史演变

《说文》中“上,高也”,后引申为地位高,等级高等意思。与“下”相对,在表示地位高低时,二者经常并举,在上古汉语中常用。由于讨论对象所限,“上”“下”作为名词和动词的用法不为本文讨论的范围。

晚唐五代以后,“上、下”表地位高低的意思还在延用,但范围有所缩小。此时“上、下”的用法丰富起来,且出现了“V+上+(+O)”的格式了。

1.“上”用作动词,作补语。表示“走、到、得到”之义。

(27)单于亲领万众兵马,到[范]夫人城,趁上李陵。(《李陵变文》)

(28)教你个法儿,且去试他一试。若得上手,莫忘我今日之恩。《今古奇观》

(29)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施耐庵《水浒全传》上)

例(27)中“上”是“得到”的意思。例(28)(29)中“上”均为“到”的意思。

2.“上”作趋向补语,意义虚化,表示某种结果。

(30)关上重门,窗帘里探头试望,见三娘。(《刘知远诸宫调》)

(31)带一管锁,走出门去,拽上那门,把锁锁了。(施耐庵《水浒全传》上)

例(30)、(31)中“上”的意义不在那么明确,只是表示某种结果。

3.“上”作为体助词,表示事件或行为的起始或完成。

(32)一打听焦二爷在,李国良放心了,来到门口就哭上了:“哥哥呀,千错万错是兄弟的错呀!”《雍正剑侠图》(中)

(33)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擎杯让薛姨妈。

(曹雪芹《红楼梦》中)

(34)“我到河伯处,为你图之!”说声未毕,这小鱼早不见了。把少府吃上一惊,想道:“我怎知这水里有精怪的?岂可独自一个在里面洗澡!(《醒世恒言下》)

(35)即时抢上几步,把醉汉一把扯住道:“醉汉,那酒卖不卖。将杯与老娘喝喝。”《女娲石·第八回》

例(32)表示“哭”这一行为的开始,例(33)表示某种“吃酒”这一行为的开始,表示将然行为,例(34)(35)中“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完成的体助词“了”。

陕北晋语中“上,下”的用法,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上、下”的一些用法,尤其是元明清文献中“上”用作动词、时间名词、表示体助词等的用法很普遍。

四、“V/VP+上(+O)+”中“上”的语法化过程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陕北晋语中“上”用法从表趋向义到表结果义,“上”的虚化程度逐渐变高,直到变为表体标记的助词,意义已经完消失。其演变过程符合语言的一般演变规律,即实词>语法化>附着成分>形态标记。“上”最初出现在动作动词之后,表示位移由低到高的变化,当“上”出现在抽象动词之后的时候,趋向意义明显减弱,即“上”开始虚化。“上”的词汇意义减弱,其依附性变强,牢牢地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某种状态或结果,最终完全虚化成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形态标志。由上述语料可知,晚唐五代以后,趋向动词“上”已经虚化为趋向补语,这时“上”不再仅表示由高至低的具体位移变化了,还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位移变化。此时“上”的趋向意义开始丧失,表示某种结果,如“附着”、“接触”等。表示“附着”等情状发生以后有一个持续过程,“上”隐含有使某种情状成为事实、表示某种新的情状开始的意味,从而开始获得时体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2-5.

[2]邢向东.王兆富 吴堡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360-365.

[3]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3.

[4]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1-33.

[5]黑維强.绥德方言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436.

猜你喜欢
晋语趋向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