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
——课程、竞赛、毕业设计三位一体

2019-12-07 02:49陈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竞赛软件

陈凡

(新乡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BIM 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建筑工程项目信息数据为载体,创建三维信息模型,可以为设计、 施工和运营提供相协调且内部保持一致的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过程管理[1]。在应用过程中,BIM 以其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优化性等诸多优势而被建筑市场和政府所重视,在提高生产效率、 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到“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和申报绿色建筑标识的公共建筑中新立项的项目,在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应集成应用BIM 技术。”同时提到“加强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立市场化的BIM 技术培训教育体系,提高专业人才数量和技术应用能力。”[3]

新乡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本科院校,响应国家和行业对BIM 人才需求,从2012年起着手BIM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该文对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竞赛、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中的实施现状和在BIM 课程的深化延伸(竞赛、毕业设计)中的实施现状两个方面,并针对实施现状提出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思考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

1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中的实施现状

1.1 BIM 课程的实施现状

目前,该院BIM 课程已在土木工程、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4]两个本科专业上开设。2016 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了《BIM 应用技术基础》和《BIM 应用技术》两门课程的学习,2017 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了《BIM 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2016 级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学生完成了《BIM 基础概论》 课程的学习。其中《BIM 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BIM 思想和Revit 软件的操作,完成三维模型的建立[2]。《BIM 应用技术》课程在《BIM 应用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讲授BIM 模型的应用,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BIM 模型应用实操。《BIM 基础概论》课程主要讲授BIM 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现状,以理论讲授为主。

1.2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中的应用

以《BIM 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为例[2],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1)授课前,了解学生对Revit 软件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初级层次学生和中级层次学生;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初级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使用Revit 软件进行建模的基本操作方法,中级层次的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使用Revit 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外,还要灵活掌握族、体量、内建模型等的建立方法,并自学另一款软件,尝试从BIM 建模到BIM 应用的过渡。(2)考试内容分层次。考试内容分为基础模型的建立和特定构件的建模。其中特定构件的建模用于考查学生对族、体量、内建模型创建情况,所占分值较小。考试内容分层次,可以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数,激发中级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特定构件的建模所占分值较少,也不会打击初级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学习上升的空间很大。

1.3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中的实施现状

为了解学生对BIM 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建议,分别对授课班级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289 份问卷调查表,实际收回208 份有效问卷调查表。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问卷调查表收回率较低。表1 将有效问卷中的问题做了统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一时通过学院组织的BIM协会[2]宣讲会了解BIM 这个英文缩写,其次是在大二、大三BIM 课程上认识了BIM。开展BIM 课程起到了普及BIM 技术作用。

(2)从BIM 技术普及的效果上看,通过BIM 课程掌握了Revit 软件操作方法的学生占46.60%,掌握了广联达系列软件中的一款或两款软件操作方法的学生占15.18%,掌握其他软件如tekla、Navisworks、Lumion、Fuzor 等的学生占18.32%,仍有19.90%的学生通过BIM 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收获(主要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学生)。说明BIM 课程的设置虽然起到了普及BIM 技术的作用,但普及程度差异化较大,原因有:(1)授课班级人数较多,分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没有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使一些初级层次的学生对BIM 技术学习缺乏兴趣。(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只开设了理论课程,由于没有实践机会,学生不能从实践中了解BIM 技术的优势而失去学习BIM 技术的兴趣。

(3)对于是否会选择BIM 方向、更倾向于了解BIM的哪些应用点以及是否会在毕业设计中选择BIM 方向这些问题,主要是了解愿意深入学习BIM 技术的人数以及这些学生对BIM 技术的兴趣点,为后续BIM 课程深化延伸到竞赛和毕业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是BIM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从回答效果看,有1/4 左右的学生对BIM 技术非常感兴趣,并愿意继续深入学习BIM 技术,希望将BIM 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这部分学生是竞赛和毕业设计的主要成员,是高层次BIM 人才的培养对象。BIM 技术的应用点在问卷调查中不单单只列出了表1 中的四个选项,而在众多选项中设计、 翻模、 施工和管理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些数据信息为后续毕业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为今后竞赛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1.4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中要求学生写出对BIM 技术的理解,有效的208 份问卷调查中,只有37 人能够较准确的认识BIM 技术的内涵。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BIM 课程中的应用,对于初次接触BIM 技术的初级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课时有限,只学习了几款软件的操作方法,很难只通过课堂学习完成BIM 技术在实际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这些学生对BIM 技术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只是几款软件学习,看不到BIM 技术为实际工程带来的优势,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对于课程讲授前已经接触过BIM 技术的中级层次的学生来说,在后续的竞赛和毕业设计环节,会将所学的软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对BIM 技术的内涵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而中级层次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如何让更多的初级层次的学生提高对BIM 技术的兴趣,主动参加到竞赛和毕业设计环节中,感受BIM 技术的优势,是BIM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BIM 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如何提高BIM 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 如何将实际项目贯穿到各门BIM课程中、如何加大BIM 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如何监控学生在课下继续完成BIM 软件学习。同时还要增加BIM 课程的受众面,学院除了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外,还有交通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和造价工程专业,如何在其他专业中开设BIM 课程,特别是BIM 实践课程也是今后BIM 课程改革的重点。

2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竞赛、 毕业设计中的实施现状

课程的讲解较为基础,主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准确地形成BIM 思维,少走弯路;竞赛可以扩宽视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学习的总结性汇报是最接近实际项目的预先演练(当然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去实施),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提高BIM 人才素质阶梯式的有效方式。

2.1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竞赛中实施现状

从2015年开始,学院便组织学生参加BIM 竞赛,BIM 竞赛分两个级别:校级和国家级。校级竞赛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参加的国家级竞赛主要包括由学会或BIM 软件商组织的“斯维尔杯”“广联达毕业设计大赛”“施工管理沙盘”“Revit 作品大赛”等。

鼓励中级层次的学生和对BIM 感兴趣的初级层次的学生,4~5 人组成一队,先参加校级BIM 技能大赛,运用已掌握的BIM 软件操作方法完成实际工程全生命周期的1~2 个阶段,初步感受BIM 技术的应用价值。然后从校级竞赛中择优选择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

通常参加校级竞赛的学生会运用课堂讲解的建模软件完成实际工程的建模工作,结合小组成员不同专业,分工合作,完成各专业模型之间的碰撞检查,以及动画效果展示。但仅仅完成上述应用点,还不能称之为BIM 人才,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通过参加学会或BIM 软件商组织的BIM 竞赛,除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学生掌握BIM 技术的程度外,往往BIM 软件商会提高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更多的BIM 软件,提高学生应用BIM 技术的能力。在竞赛中,学生将体会和学习团队沟通和合作方法,提高学生运用BIM技术的综合能力。

2.2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设计中实施现状

BIM 方向的毕业设计已经开展了四年,第一年BIM 方向毕业设计的最低要求是要求学生完成实际工程翻模任务,但作为本科毕业生仅具备翻模能力是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从第二年开始提高了BIM 方向毕业设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翻模的基础上,将BIM技术真正应用到实际工程,解决实际问题。

以2019年的BIM 方向毕业设计为例,共有四位学生选择了BIM 方向的毕业设计。四位学生的毕业设计均以实际工程为例,主要完成了BIM 技术在管线深化方面的应用、BIM 技术在施工管理方面的应用、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图1~图3 为学生毕业设计部分作品。

图1 某文化会展中心建筑模型

图2 某会展中心机电全专业BIM 模型

图3 某地库监控模拟视频

2.3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竞赛、 毕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竞赛和毕业设计是BIM 技术综合运用的两大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BIM 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程度不足。能够参加竞赛和毕业设计的学生BIM 软件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是要达到运用BIM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除了具备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外,还应该具有扎实的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在指导竞赛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重视软件操作,而相对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积累,比如在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查时,解决方法的专业性不够强。

(2)BIM 师资队伍相对较弱。BIM 技术在实际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不是一两个专业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多专业协调配合。BIM 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应该是全方位的,兼顾多个专业,这样才能在学生参加竞赛和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因此如何进行BIM师资队伍的建设是BIM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3)参加竞赛和毕业设计的人数较少,各专业人数差异很大。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是通过课程、竞赛、毕业设计三阶段,层层选拔人才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BIM 人才的需求。但是往往能走到最后一个阶段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很难满足社会对BIM 人才的需求量。另外,各专业在BIM 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力度不同,也导致了各专业BIM 人才数量差异性很大。如何在各阶段吸收和留住BIM 人才,培养更多BIM 技术人才是今后BIM 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问题。

3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向

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包括:(1)BIM 师资队伍专业多元化;(2)BIM 课程改革向实践性、 专业性发展;(3)BIM 课程专业覆盖面多元化;(4)校企合作力度加大,增加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

4 结语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紧跟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输出的人才要能够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就是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但在现阶段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能够培养更多BIM 技术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优化BIM 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BIM 人才。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竞赛软件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禅宗软件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软件对对碰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创新思维竞赛(3)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创新思维竞赛(6)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