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美学视野培养人地协调观

2019-12-09 01:55李萍霞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生态美学高中地理

李萍霞

【摘 要】本文论述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实践,从整合传统文化、挖掘文本素材、援引资料、参与实践、因时制宜、捕捉时事六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为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040-0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始终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对环境的尊重与共同进化。生态美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当代生态美学是从生态环境问题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重建亲和关系。地理学科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学生对人与自然的认知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受教学策略和人地观重要性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情况下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不足,而生态美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引进开启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解感受,引导价值追求

(一)整合传统文化,形成欣赏态度

地理学科内容涵盖很多的自然景观,大自然的生态之美能够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享受人与自然共存之美。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对祖国大好河山发出的无限感叹,从简短的古诗意境中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生态教学结合能够让学生体验其中蕴含的无限美感,增强对生态美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时,本节课主要讲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笔者给学生拓展补充了我国著名的褶皱山有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同时通过课件展示了壮丽的山川,唐代诗人岑参曾这样描述天山“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天山上的云雪常年不开,皑皑白雪终年覆盖着千山万岭。学生通过简短的诗句意境感受到美丽的天山雪景,对天山的壮阔赞叹不已。随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查询与断块山相关的山脉以及古诗词,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让学生享受地理学习的过程,懂得欣赏我国大好河山,养成对自然的欣赏态度。

学生对待地理的态度不应当仅是单一的一门学科或知识学习,更应是对地理环境的欣赏,这时教师的课堂引导和教学设计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发挥地理学科和传统文化的联系与结合带来的教育意义。

(二)挖掘文本素材,展现和谐之美

除了天然的自然环境审美之外,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教学都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同时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善加利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展现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内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将环保观念根植于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中,并影响到他们的一言一行。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全球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受地域因素影响造成环境的差异性,教材上展示了从赤道到两极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学习外,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因温室效应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环境变化的纪录片,很多壮丽的山川由于人类无止境的攫取自然资源而正在逐渐消失,学生在感叹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之时,意识到无尽的掠夺只会得到自然的反击,激发内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为之后人类的生存发展保存可利用的资源和可欣赏的美景付诸行动。

教师作为传播使者,要充分挖掘地理文本素材,将学生带入美的环境当中,尽显地理之美,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价值追求和观念建构的过程。

二、渗透伦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援引资料,拓宽视野

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地理学科中很多内容是对人地关系的描述和讲解,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环境伦理观成为大众常识,地理课程作为环境教育的载体,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引进教材之外的资料,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我国西北地区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而引起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过度开垦、放牧等行为使得土壤结构被破坏、土质疏松。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笔者用课件展示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果,荒漠化面积逐渐缩小。通过引入课外资料,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危害已开始采取有效措施补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以维护人地关系的动态持续发展,树立基本的环境伦理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我们的一言一行积少成多,才能实现两者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共存的,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人要对自然怀有尊敬和崇敬之心,自然才能反馈给人类更多的资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资料引入让学生从真实实践中感受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二)参与实践,内化体验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能停留于课本,从书本上的领会终归是浅显的,学生只能从思维和心理上理解地理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加强对自然的体验,环境保护不是课本上的一句话、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是提出的一个政策,让学生体会到环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道德标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时,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质量下降,如引起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学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关注,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在周末开展了“我为城市换新容”的实践活动,道路两旁每隔几十米便有垃圾箱,但来来往往的人却随手将废弃物丢放在路边,也有一些商家把店铺产生的垃圾堆放在门口,一到夏天虫蝇不断,影响城市美观和卫生,学生将路边的一些小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光有一部分人的力量是遠远不够的,除了身体力行之外,学生向附近的商家分发了一些垃圾分类的袋子,商家也意识到自身行为确实需要改正,承诺以后一定注意保护环境卫生。

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环境伦理观,使其渗透到学生日常的行为当中,引导学生成为传播人地协调观的使者,使人地协调观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真正实现整个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三、统整资源,升华学习境界

(一)因时制宜,认识自然规律

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区域化的差异,学生需要从教材的学习当中形成区域认知的能力,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并通过普遍的地理现象认识到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懂得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农业生产都要因时制宜,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做出合理的选择,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本节课主要涉及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不同的地域造成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笔者以我国农业生产为例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懂得: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适宜种植水稻;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而南方水稻因区位条件、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分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摸索中发现自然规律,因时制宜,种植适宜农作物,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若是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人地关系将会变得严峻。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素材都是现成可用的资源,是对人地关系的反映和研究,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显性资源的作用,加之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激活学生内隐的品格,明确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捕捉时事,开展主题探究

人地观构建是高中地理课程体系的核心论题。要在社会中展现出人地观的重要作用,教师除了利用身边的本土地理,还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入与课程契合度较高的时事,将社会焦点整理加工成地理课堂中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敏锐地捕捉课程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主题探究挖掘其深层的人地关系内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可持续发展是在建设国家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采取的措施,笔者在备课时截取一些新时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报道,课本中涉及的途径主要是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而报道中提出了新的一些措施,如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是以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新生物等科学技术为主的产业革命,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必须义不容辞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肩负挽救人类的重任,开启绿色工业革命。之后,学生将课本内容与新时期的政策结合学习,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当代青年可以做的贡献,了解我国当下的现实情况并展望未来在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的伟大蓝图。

人地观教育中很容易造成假大空现象,即与生活脱节。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和社会时事热点,与时代接轨,将所学知识和国情紧密联系,着力培养关注时事和具备人地协调观的新时代青年。

将人地协调观运用于生态美学角度下的学习探究,为地理素质教育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自然环境同时为人类带来生存的资源和美的体验,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教师也要多维度探索人地观教学策略,以达到理想的地理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宝乾.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意义及教育方法[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09(10)

[2]史媛媛.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4(12)

[3]孟英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成才之路,2011(25)

[4]陈良豪,张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4)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生态美学高中地理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