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润物细无声

2019-12-09 01:58王振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走出去传播翻译

【摘 要】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对于提升国人素质、塑造国人品格、弘扬国人精神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如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国人探究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 文化 传播 翻译 走出去

一、民心所向,时代所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建中国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扩大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营造更加有利的软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呢?

二、文化走出去,润物细无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五千年的深厚底蕴,多民族的文化硕果,优秀的文化魅力不仅影响着国人,也是世界人民需要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化所包含的智慧、情怀以及创造力,对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如何让世界人民主动接受、喜爱上中华文化,是本文要探究的主要课题。

(一)文化特色品牌化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上万种宗教。不同民族和习俗,不同历史和国情,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和发扬自身的优秀文化,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京剧,中国书法,中国武术和中国医学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国际社会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众人皆知,所谓国粹,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而中国国粹指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最独特和最受欢迎的文化。只有弘扬中国国粹,保持文化特色化,才能让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出去”。2015年,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锁麟囊》,场场爆满,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京剧文化的魅力;近年来,中国书法协会积极实施“中国书法全球行”计划,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和讲座。通过编印书法书籍的形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书法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意见》,指出“促进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交流,支持中国的武术、中医等传统文化代表项目。”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文化。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更多地依赖静态图像、文字等形式。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图像时代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突出,必须引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灵活地利用线上平台,并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新闻等结合起来。为了扩大多种通信模式,通过建立立体传播渠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国际社会所不熟悉的。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提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并与中外各方共同组建“国际编辑部”,共同策划中文主题图书进入国外本土主流渠道,打造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内容策划的优势,有利于外方利用渠道运营的优势进行本土化运营,促进文化传播。除此以外,还应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升级修订“中国文化网”,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权威网站。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四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设立“中华文化”账号,加强与海外受众的互动和沟通,扩大中华文化在新媒体空间的影响力。

(三)翻譯交流专业化

翻译是促进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唐代贾公彦认为:“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在很大程度上,翻译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文化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所面临的文本接受障碍要大于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翻译所产生的文本接受障碍。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走进来”,走进海外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思想,成为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和信任的工具。因此,翻译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突破现有的文化交流障碍,找到解决办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迫切问题。就像《道德经》英译本有一百多个,但这些译本不仅未能达到“走出文化”的目的,还模糊了老子的光辉,甚至给中西文化交流造成障碍。基于这样一本书,西方人不可能看透老子的超验哲学、辩证法、悖论,甚至是他的写作风格。正如许钧教授(2012:12)所指出:“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入还是输出,在我们看来首先是一个翻译问题”,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基础,复兴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赋予翻译学者新的使命,在翻译方法上不可墨守成规,不可重蹈前人覆辙,必须培养高水平的本土译者,促进翻译专业化。这一使命要求对翻译本体乃至语言本体进行系统思考和提升,以利于中国文化自治体系的构建。

三、结语

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用心”原则,运用潜移默化的交流沟通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故事,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让其他国家“入乡随俗”。不断积累和沉淀、丰富形式和手段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文化交流成为中外共建的心灵桥梁。

【参考文献】

[1] 韩莹.中华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J].人民论坛,2018(35):138-139.

[2] 吕世生.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J].外语教学,2017,38(05):86-91.

[3] 梁皓,崔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走出去”[J].人民论坛,2018(28):138-139.

作者简介:王振(1993-),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理论实践

猜你喜欢
走出去传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