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助老帮困的思考

2019-12-09 01:58苏运娥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苏运娥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完善社会服务、缓解老龄化趋势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是志愿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将这支庞大且具有活力的队伍運用在助老帮困问题中是时代所需,文章通过思考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助老帮困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打造更适应时代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以期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志愿服务 助老帮困 居家养老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部分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传统大家庭的养老模式已逐渐在中国现代社会消失,小家庭的养老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养老服务提供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与压力,在整个养老问题中,高校离退休人员养老工作已是整个老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参加助老帮困活动,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的压力,并且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其综合素质高,青春有激情的特点比较适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养老资源普遍缺乏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助老帮困、养老服务就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的背景及意义

1.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我国的养老大致分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产业发展比较晚,市场化的时间不长,针对逐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机构养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致使一些希望通过机构来养老的老人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同样存在资源供应的问题,尤其在高峰期内,短缺现象尤为明显,加之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接受某些养老方式,致使可供选择的养老方案范围大大缩减。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的监管机制极其不健全,由于养老服务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管理上往往出现漏洞。不管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其中的工作人员多不足,已有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实在必要。

2.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助老帮困服务的优势与意义

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助老帮困具有许多的优势,在养老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参加助老帮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培养了自己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还能在老一辈人员身上学习到宝贵的人生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对于老人而言,高校学生群体的参与能够带来更多活力,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改善心态,接触到社会上的新型事物。对于社区、机构、家庭来说,能够降低在养老服务上的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和提高公民素质。

大学生参加助老帮困志愿服务也有其重要意义,主要在于迎合退休工作服务管理新模式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现状

目前高校开展养老志愿服务的比重有大幅提高,根据所查阅的数据,大部分大学生都知道养老服务活动,只有少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此种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学校宣传、社会机构招募和网络了解这三种方式。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多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养老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照顾服务、慰问聊天活动、才艺表演这三种大的类别。护理照顾主要就是传统的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基本的日常照料活动。慰问聊天是指大学生与老人话家常,对老人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交流看法。才艺表演主要就是高校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或参与到社区联欢会的活动中,为社区老人及居民表演节目。

以上几乎就是高校志愿者开展养老服务的基本内容。

二、高校大学生养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志愿服务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国家对养老志愿服务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志愿者参加养老志愿服务的激情比较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参与过养老志愿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事业起步发展不久,很多事项都没有完全建立,社会各界对此也没有形成共识,相应地,大学生地养老志愿服务也存在有很多问题。

1.大学生实际参与养老服务比例比较低

尽管各大高校开展养老志愿服务非常积极,但是实际上所起的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实际中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感觉举办的如火如荼,但是知道情况并且参加的本身就是活跃在学校志愿组织的“常驻人员”。抛开长期参加养老志愿服务的人数不谈,单就高校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时长和频率就会发现,在志愿养老领域,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高校志愿者最多只能算做辅助力量,是离退休人员和养老服务中的调节剂罢了。高校志愿者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庞大的学生群体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

2.信息来源有限、服务地点单一

高校志愿者等组织了解养老服务的信息渠道来源非常有限,主要的来源就是到当地的养老院进行消息打探,通过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同意,即可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普遍的情况就是如此。在某些高校,养老志愿服务开展的固定模式就是到养老院进行慰问工作。稍微创新一点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他们会到社区和街道寻找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在于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养老服务。综上来看,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养老对象主要就是:养老院和特殊老年人群,而大量需要社会提供养老志愿服务的老年群体并未接受相应服务。

3.志愿服务内容不考虑老人实际需求

部分养老志愿服务需求定位错误。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所从事过的职业的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家庭情况比较好但子女经常不在身边的老人就比较缺乏情感交流,针对此种老人就应该多注重心理世界,至于传统的打扫卫生等事务则不用再实施;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或者不太会使用高科技的老人,在志愿服务中就应该着重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使其与子女能够保持多样化的联系等等。总体来说,就是应该根据不同的老人对象,设置不同的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实现针对性的养老活动。

仅有的志愿服务供需不平衡。高校志愿者的传统服务方式主要包括家政服务(上门清扫)、 文娱活动(文艺表演、游戏陪伴)、知识科普(读书读报、医疗保健)等等。目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中心城区或者离学校近的养老院、社区,老人享受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多,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需要,而在稍微偏远的地区,或者周围没有学校的地区,老人的文娱活动却很缺乏,由此出现了一部分地区在浪费该种资源,一部分地区又非常缺乏该种资源。

4.短期性活动多、节假日扎堆现象明显

目前高校志愿者所开展的各类为老活动多为短期性活动,比如:一次座谈会、一次上门慰问、一次大扫除、一次为老人们下厨等活动。这种活动看似其乐融融,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其实,完全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与效果,首先是这样的活动经常难以保证活动质量,由于是一次性的活动,许多志愿者不会认真对待,只是为了志愿服务的奖励来进行志愿服务。更重要的是难以通过一两次的开展就能对老人产生实质上的帮助和影响。最后,过多的一次性服务会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老人们与养老机构所希望的是高校志愿者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而不是昙花一现似的“调节剂”。

与此相伴相随的现象是节假日养老志愿服务扎堆现象明显。高校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时间比较灵活,主要根据学生们的考试周和假期进行变动,在没有考试和放假的时间,高校志愿者们的服务明显增加,而一旦接近期中或者期末,还有重大的节假日,高校志愿队基本上就没有活动了。此种现象,在“学雷锋”、“重阳节”、“中秋节”等现象尤为明显。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安排往往导致同一社区或者养老机构可能在同一天内接到多个高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申请。另外,在这些特殊节日的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形式和内容也会比较相似,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5.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服务质量不高

大学生的志愿组织门槛比较低,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服务项目未能进行合理细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服务水平。针对部分老年人,还要有特殊的服务技能,比如医护技能、心理健康技能,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许多老人都是本地人,需要志愿者能够使用基本的方言,便于相互沟通交流。此外,还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应的调整沟通的技巧与方式,充分考虑老人的接纳性。

高校志愿者由于社会生活经历不足,沟通技巧的缺乏,有時很难与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部分老人发现高校志愿者有时会出现不耐烦的情况,服务的规范性得不到保证,主要是依靠志愿者们的自觉遵守。

服务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也是志愿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依据,因而服务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6.大学生志愿者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是缺乏共同的情感,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已经是00后,相比于经历过艰苦与改革开放的老一辈们来说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会有巨大的差异,由此,心理上的距离难以拉的很近,针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极易可能为一件事发生分歧,情感交流会比较困难。

其次是信任,这是与养老志愿服务暂时性结合到一起的,由于不是经常来进行志愿活动,老人们觉得高校志愿者总是陌生人,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在身体日渐衰老中,亲疏冷暖自有感受,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会逐渐变得固执,不愿意轻易相信他人。

三、高校志愿养老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设计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于需要计划少,好开展的活动,高校志愿者组织就非常青睐。养老志愿服务最初产生的打扫卫生、聊天慰问渐渐的被时代淘汰,而高校志愿者们对于新产生的需求没有进行了解,一味继承原有模式,导致上述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明显。

缺乏长期的机制也是产生节假日扎堆、短期活动多的原因,高校志愿者组织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长效对接机制,由此,组织只能进行短期活动的开展;缺少专业培训,服务缺乏专业性,大学生的人才优势无法在目前开展的养老活动中体现,所提供的服务任何人员都能提供,服务没有区别性,这些都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发现了原因,即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完善高校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对策

1.加大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宣传力度

养老服务虽然已经被社会熟知,但是对于养老活动的具体宣传还没有落实。社会的宣传只是思想观念上的,很少有实际活动上的。加大实际活动的宣传力度,使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开展养老活动时,有相关的信息可查,有途径可以了解到除养老院外的养老志愿服务需求,便于志愿活动的实施。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社会的目光才会聚集到养老服务上来,毕竟单依靠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专业的机构涌入。当社会目光聚集时,更多的资源也会流向该领域,不仅可以方便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养老服务活动,还可以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 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2.建立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内容

项目化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针对需求来制定的。高校志愿者养老服务主要的问题就是需求的问题还有时间上的扎堆问题,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是,大学生的主要事项还是学习,要让大学生们自己改革、调查需求是一件不合适也不可能的事项。对于需求最为了解的莫过于老人所居住的社区或者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他们每天与这些老人们到交道,很清楚老人们内心的想法,于是提出了由社区或者机构管理人员与高校志愿者对接,并提出一个高校志愿队结合其高校自身的特点只负责一个或者一种养老服务项目的解决办法。

社区或者机构管理人员会安排确定的养老服务项目,这是根据专业来划分的。例如如果是政法类、财经类学校的志愿者来进行养老服务,对于法律类的志愿者,会安排给老人普法的活动,对于财经类的,则会要求给老人们普及防金融诈骗的相关知识。并且,所有项目提前预定好,安排好档期,针对同一类专业会安排多个学校,这样对老人们来说就能保证服务的频次,对高校志愿者来说在助老参加公益的同时还能运用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解决服务不专业化的问题。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